1、 镇海区科技局、科协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镇海区科技工作按照“当好参谋、搞好服务、营造环境、构筑平台”的思路开展工作,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评为浙江省科技强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程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宁波化工区被命名为临港石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十五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10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0.14亿元,同比增长36.13%,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
2、加值达27.02%,区属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3%,与上年5.6%相比大幅增长; 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企业科技投入较大幅度增长达7.8亿元,占销售1.54%;财政科技投入4235.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95%;引导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8项,国家级13项,全年专利授权201只,其中发明25只,比上年增长177.8%。 科技创新“10+1”工程开局良好——新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市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创建临港石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科技合作活动积极有效——举办“2006镇海区
3、电子信息(软件)产业科技合作洽谈会”“镇海区—上海交大全面科技合作洽谈会”等大型科技合作活动,共签约项目42项,中科院兰化所精细化工中间体国家实验中心宁波分中心,国家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等公共平台和创新载体落户镇海,举办了2006′“镇海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600多件工业设计作品参展。 “创e慧谷”建设全面推进——创意产业基地及科技孵化大厦顺利开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即将竣工;“创e慧谷”完成规划设计;创意产业招商工作进展顺利。 科协科普工作成绩喜人——科协荣膺省“十五”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筹备有条不紊,胜利路社区科技馆在全省首开先河;庄市街道和后大街社区等4社区通
4、过省级科普示范街道(社区)验收。 科技强区创建圆满完成——积极推进浙江省科技强县(区)创建工作,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圆满完成预定的创建任务,顺利通过验收,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10名,同时荣获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程考核优秀。 回顾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抓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以创建省科技强区为抓手,通过强化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支撑,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意识。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协助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镇海区新一轮科技创新“10+1”工程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宁波市大学
5、科技园入园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扶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强化资金支撑。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达4235.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95%,比上年增长32.27%,全年已争取上级资金实际到位885万元,企业科技投入较大幅度增长,预计达7.8亿元,占销售1.54%。三是强化项目支撑。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设基本完成,将于2007年初投入正常使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e慧谷”和宁波临港石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搭建了“国家软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波分中心”、“中科院精细化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强化人才支撑。今年我们把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到50
6、0万元,成立了全区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依靠房租补贴等政策优势,2006年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800余人。 (二) 抓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1、开展新一轮科技创新“10+1”活动,企业技术竞争力明显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新增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宁波化工区进入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行列;培育了2家市级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建设了4个农产品基地和种子种苗示范工程;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48项,其
7、中市级新产品116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专利授权数201件。 2、努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园区以信息软件产业相关的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工业设计、动漫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游戏软件、时尚艺术等为基地发展重点,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五大功能,成为宁波市经济、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始发地和创业地。二是努力发挥科研机构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基本完工;中科院兰州化所等院校机构将和我区共建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国
8、家软件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文教用品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三是企业为主体的研究机构建设有进展。宁波摩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平田精密器材(上海)有限公司共建“摩士轴承技术开发研究院”进入实施,研究院主体框架基本完成;一批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企业工程中心成长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3、发展科技中介组织,科技专业市场活动活跃。区创业中心顺利通过市级孵化器复查,区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四技”活动开展正常;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共促成合作57项,交易额达5910万元,区技术市场交易额1070万元。 (三) 抓科技合作,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 深化“一府二中心三校四所”及与浙江大学、
9、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合作形式,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努力拓展合作渠道。一是召开2006′镇海区电子信息(软件)产业科技合作洽谈会,发布企业技术难题,推介国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项目253项,达成签约项目34项,技术交易额3122.9万元。二是组织各镇、街道、园区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科技合作洽谈会,会议签订了镇海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全面科技合作、“海达数字化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镇海区机电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8项协议。三是通过举办“镇海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和参加2006′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培育与发展我区创意产业,与美国循
10、序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落户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的协议。四是积极参加“中国宁波人才周”、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洽谈会和沈阳·宁波周经贸洽谈等活动,扎扎实实开展招才引智工作。 (四) 抓科技引导与推广,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1、突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我区产业特色,加大对化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项目的支持,以项目推进产业发展。2006年度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0.14亿元,同比增长36.13%,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51. 14亿元,比上年增长37.02%,实现利税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4%,产品出口创汇3.05亿美元,比上年
11、增长39.26%;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5.85亿元,占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7.02%;区属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区属工业的12.3%;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创建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 2006年宁波金海电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6家。 2、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区今年对实施信息化工程并且信息化建设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9家企业予以补助受益于该政策;宁波都普特液体化工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宁波海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被列为宁波市信息化试点单位,光明村被
12、评为区农村信息化推进示范单位,拉开了全面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序幕。 3、加强农业科技扶持与推广。2006共有31个农业项目获得资金补助,补助经费达到8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对今年重点扶持产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调研,确定了九龙湖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镇海江南畜禽研究所、田杨陈村獭兔养殖基地、骆驼建国枇杷园四家单位为种子种苗示范基地。 (五) 抓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大力开展全社会科普工作 我区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为契机,不断深入推进全区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工作新亮点。 1、丰富基层科普活动。开展科技(科普)活动周、第三届中国浙江科普节等大型科普活动,组
13、织学会协会开展咨询服务,发放资料4000余份,吸引广大市民参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科技讲座和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40余场次,讲课专家30余人,组织听众万余人;开展普网工程培训工作,完成培训2500余人;开展农函大证书培训班13期,结业学员达578人;继续推进“一站、一栏、一员、一网”建设;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通过举办镇海区首届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举办少儿科幻画展览和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青少年科技工作与时俱进,增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健全科普示范网络。积极争创省、市级科普街道、社区,今年我区的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招宝山
14、街道城东社区、招宝山街道后大社区和骆驼街道贵驷社区被评为省级科普示范单位,招宝山街道后大社区、顺隆社区、总浦桥社区、白龙社区和蛟川社区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单位;浙江省首家社区科技馆“胜利路社区科技馆”,6月开馆,广受好评;“海防历史纪念馆”和“胜利路社区科技馆”被命名为宁波市第四批科普教育基地。区科协被评为浙江省“十五”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3、完善科协基层组织。完成了镇街道科协工作体系的调整转型,加强了基层科协的组织领导。完成区土木建筑学会、珠算协会、档案协会、自然科学协会、创造发明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等8家学会协会的年会和换届工作,促进学会协会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科普工作队伍; 4、加大科
15、普资金投入。2006年全区科普经费投入33万元,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46元,位居全省前列;在胜利路社区科技馆等科普阵地建设和农村“一站一员一栏”建设方面投入专项经费90万元; (六) 抓“浙江省科技强区”创建工作,科技整体水平提高 按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区于2006年重点开展省科技强区创建工作,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区域实际,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创造性地履行科技工作职责。一是认真扮演好参谋角色。协助区委、区政府制定有关科技政策措施。二是切实强化综合协调职能。立足自身职能,及时牵头进行协调,推动有关问题的顺利解决,并指导帮助企业用好用活有关科技政策,促进了区委、区政府有
16、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三是积极发挥桥梁服务作用。通过搭建各类平台,担当企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活动,帮助企业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发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四是努力探索科技工作新机制。从创新队伍建设入手,强化科技服务意识,努力挖掘并集成区域资源优势,起好全区科技进步和创建工作的“领唱员”作用。通过不懈努力,创建工作成绩突出,已通过省科技厅验收,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10名。 2007年科技工作思路 2007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
17、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区委、区政府打造“五大工程”,建设“四大基地”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10+1”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建设“三大平台”、落实“三大战略”、支撑“三大产业”、构筑“三大机制”的科技创新“43”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 一是要加快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保障中软宁波大厦、亚创楼群、北欧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顺利进
18、行,继续加强对科技创业大厦施工的监管和配套协调服务,在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的基础上,力争在2007年年底建成运行,相关项目在2007年初动工兴建。 二是注册完成宁波软件工程化发展有限公司,启动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与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宁波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的各项工作,着手开展镇海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的“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的筹建组建工作,2007年入驻创业大厦的研发机构或公共平台在10家以上。协助中科院宁波材料所2007年初迁入运行。 三是拟定镇海区发展创意产业思路和规划,推动创意产业发展。适时举办创意产业科技洽
19、谈会和工业设计大赛,开展创意产业招商活动,引进一批创意企业;加大对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构建适宜区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 二、以科技创新“10+1”工程为载体,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10+1”工程,致力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我区创建创新型城区提供科技支撑,2007年创建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70项,创建区级以上工程中心4家,使各级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40家,培育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使高新企业总数达到30家,建设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家。 二是要落实专利战
20、略,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合理利用专利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大力提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加强专利申请与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为科技创新建设良好环境,2007年建设专利示范企业2家,专利授权数250项以上,不断提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品比重。 三是要落实信息化战略,发展信息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包括电脑显示器、通讯设备、软件外包集成、集成电路设计等信息、软件、电子产业的项目,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先进装备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经济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化示范村创建工作,为建设社会
21、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保障;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申报各类信息化项目,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培育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 三、以产学研科技合作活动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是要深化“一府二中心三校四所”及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校大所紧密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校大所的技术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和大学生实习基地,提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科技合作,特别是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好科技人才“3+1”活动成果,协助企业“招才引智”;办好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信息网,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解决技术需求、推
22、进吸收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要以举办2007′镇海区创意产业科技合作洽谈会和2007′镇海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为契机,推荐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创意产业。 四、以服务“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要构建绿色化工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二是要推动机电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组织实施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支撑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攻关,促进装备工业发展;三是要建设好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通过“三大产业”的提升,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0亿元,增长30%,新产品产值率12%,拥有自主
23、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0%以上,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致力于提高科技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做好国家级火炬计划申报项目调研,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做准备。 五、以落实“三大机制”为措施,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要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牵引机制”,资助一批重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项目和国家、市创新基金项目,2007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3.5%以上,引导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在1.5%以上,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0%。二是要建立帮助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24、机制”,以科技创新“10+1”工程活动为载体,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再创新力度。三是要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机制”,激发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强科技进步监测,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镇(街道)、园区建立企业科技进步考核奖励制度,把科技进步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综合考核。 六、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活动为抓手,全面打造科普工作新亮点 一是要建立创建工作组织,在完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目标责任,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争取2007年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城区验收;二是要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工作重点, 坚持科普工作“六个面向”,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不断加强 “四种人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三是要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深度挖掘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普力量和科普资源,加快“一站、一栏、一员、一网”的建设、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设施建设,建设好我区社区科普教育馆;四是要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大力开展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 1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