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兴化中学2012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 撰稿:赵永根 2011年9月 江苏省兴化中学2012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 撰稿:高三语文备课组 赵 永 根 第一课时 一、 考点要求 江苏省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
2、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
4、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 考题再现 (江苏省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
5、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
6、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
7、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
8、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9、请具体说明。(4分) 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三、 考题剖析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考题变体】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具体考察段落的作用,通常作答时有两个方面: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要兼顾。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10、 【考题分析】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 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 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 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考题答案】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
11、评分建议】:每答对1点给2分 【评分补充细则】 答出“补充交代(呼应、承接等亦可)”和“征调大会内容”,得2分; 答出“不同的学生形象(只答出一类学生形象不得分)”和“铺垫(引出下文等亦可)”得2分。 【示例】 与上文写“教育部征调男生入伍,其余学生也可志愿参加”呼应 (点评:答出了“征调大会内容”和“呼应”,得2分), 又与下文一蒋学生不愿参加作铺垫 (点评:虽答出铺垫,但是只有“一蒋学生”,因此不得分), 起承上启下作用,便于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点评:合计得2分)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
12、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细节描写的作用:内容+人物情感(心理)+中心 【考题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考题答案】 ⑴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老师的嘉许与关爱。 ⑵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⑶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
13、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评分建议】:每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 【评分补充细则】 答出“老师关爱(嘉许、赞赏、鼓励、关心、呵护等亦可)”得1分; 答出“同学间的契合(团结、互助、友爱等亦可)”得1分; 答出“师生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得1分。 每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示例】 孟弗之看到学生脸上的雪水递手帕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 (答出了“老师关心”,得1分), 孟的手帕是一种无字的鼓励和赞赏 (已给了“关心”的1分,“赞赏、鼓励”不重复给分), 学生传递手帕,体现了一种团结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 (答
14、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得1分)。(合计得3分) 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对比写法的作用和效果。对比内容+突出强调的内容+表达效果。 【考题分析】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
15、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 【考题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评分建议】:学生形象与对话情境的表述一定要体现“对比”的要求。 【评分补充细则】 答
16、出“蒋姓学生逃避责任(贪生怕死、自私等亦可)”和“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充满爱国情怀等亦可)”得2分; 答出“冲突(一波三折、矛盾不断激化等亦可)”和“含蓄内敛(和缓、平和等亦可)”得4分。 【示例】 学生形象:蒋姓学生身为四年级学生虽然有才却贪生怕死,澹台玮身为三年级学生心中充满爱国情怀,尊重老师,商量解决问题,意志坚定 (答出了“贪生怕死”和“充满爱国情怀”得2分)。 对话情境:孟弗之与蒋姓学生是蒋提出要求,相互矛盾,不断激化;萧子蔚看到学生澹台玮的心思,两人商量和缓地解决了问题 (答出了“矛盾不断激化”和“和缓”,得4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
17、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命题分析】就考点要求,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题思路】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定的景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或: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暗示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考题分析】小说三要素中环境描写包含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要结合人物形象,看自然景物是如何衬托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的。对许多考生而言,探究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此,便容易得多。 “雪
18、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考题答案】 (1)深刻寓意: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
19、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评分补充细则】 答出“(雪暗示)战事紧急(抗战遇到困难、战争的残酷等亦可)”得2分; 答出“(腊梅象征)高洁品格(顽强品质等亦可)”得1分; 答出“(孟弗之看到雪白的腊梅林)心情沉重(灰心、失望等亦可)”得1分; 答出“( 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纠结消解”得1分; 答出“坚贞人格(勇敢精神、顽强毅力等亦可)”得1分。 【示例】 深刻意蕴: 满天的雪花表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哀伤 (答出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哀伤”得2分)。 腊梅林则表现出学生们有着与腊梅一般不畏严寒、不畏艰难的顽强品质 (答出
20、了“顽强品质”给1分)。 表现人物: 雪花在学生们的脸上淌下表现出学生们的爱国情已经融化了战争的雪花,第五节结尾孟弗之看见院里的腊梅林已是一片雪白,表达了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以及和他一样不愿为国出力、贪生怕死的学生感到失望和会心 (答出了“失望、灰心”给1分)。 文章结尾一句澹台玮向腊梅林走去,表现了他有着与腊梅一样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毅力 (答出了“勇敢顽强的精神毅力”给1分)。(合计得5分) 四、 考试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21、 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常识 2. 在了解常见题型的基础上学习解题方法、思路 教学内容: 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小说: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
22、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 把握形象特点 把握主题思想 鉴赏写作技巧 考试要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 一、 常见几种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 或: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或:①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
23、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②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 3、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 解题思路: 1、 概括小说情节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
24、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①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埋下伏笔; ④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 ⑤线索作用。 (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 三、 如何把握故事情节: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示例: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
25、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
26、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
27、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
28、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
29、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
30、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把握故事情节: ① 抓住场面——四个 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外: 朱丹形象 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内(考场):对话、被取消考试资格 归途:环境、心理描写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自行组织的一支悼念队伍、吹笛、被录取 ②寻找线索——木笛 ③理清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⑤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
31、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三是语句要简明。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 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问题: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32、 终被乐团录取。 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 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 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四、小说安排情节常用手法评价 1.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
33、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好处(思维方向):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5.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34、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②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
35、悦的大团圆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6、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
36、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五、总结: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 1、抓住场面,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3、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
37、特点 4、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5、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六、巩固练习 (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想 象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其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
38、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 ——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 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
39、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
40、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 大概每分钟1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了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 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
41、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
42、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注】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 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 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 【答案】 14.(4分) “实习医院”是主人公
43、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15.(4分)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16.(8分)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17.(6分)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解释了作品的主旨。 (2010年广东卷) 阅读
44、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
45、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
46、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
47、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
48、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小说的
49、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 16.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答题时,可按照文章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半夜厨房发出的声音展开。 【考点】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17.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 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解析】这三句话,有丈夫的语言、动作,分析其表现的心理,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
50、大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和具体的情景。 ①处切完面包,他发现了妻子,近乎本能地找理由掩盖,环视四周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慌张; ②处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没穿鞋子,估计妻子可能已经发现他的行为了,“又说了一遍”表现了他心虚,还是想尽量掩盖; ③处面对妻子的宽容、关怀,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把头埋在盘子上”的动作表现了他的难过、歉意。 具体赋分如下:5分。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2分;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第3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