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新授课)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例5及相关内容。课标要求:1、探索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会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任务分析:(一)使能目标分析:目标2: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目标1: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辨认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概念并区
2、分会通过其中两个已知量求另一个量知道路程的单位和速度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渗透模型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起点能力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数量、单价和总价之间的关系;2.在生活实际中有了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基本理解,会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3.会运用”数量、单价和总价”的模型类推“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策略:(一) 目标分类表: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在分类表中的位置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目标1活动1活动2活动2程序性知识测评1目标2测评2测评4测评3测评5元认知知识(二)学习结果类型分类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3、,此项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中概念学习和规则的学习。(三)学习过程与条件分析支持性条件:渗透“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思想,为今后学习其它数学模型打下基础。同时渗透知识迁移的思想方法,此处表现为将数量、单价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迁移得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经历解决简单行程问题的过程,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路程和速度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速度活动1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出行方式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1).PPT出示下列
4、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认识速度的两种表达形式。(强调“速度”指的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分散难点。)(2)、填一填:(课件出示如下内容)(测评1)(1)猎豹奔跑的速度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3)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 (设计意图:)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学生日常生活出行方式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速度的概念。2、通过出示交通工具的图片,感受速度的同时给出速度的两种表达方式。3、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速度的两种表达方式。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速度有关的知识。板书
5、:速度、时间和路程二、自主探究1. 活动2教学例5。(将课本例题中的速度用复合单位表示)(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行多少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指名读题。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怎么列算式?教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意图: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
6、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汽车速度是70千米时,也可以写成每小时行70千米。(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教师:(1)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2) 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如何求速度?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如何求时间?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了乘数、被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进行类比,方便对此数量关系进行顺向应用和逆向思考,加深了对数量关系式的整体性理解,使学生主动完
7、成知识的建构工程,提高了学生类比与概括的能力)2.知识练习:(测评2)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教师:已知什么?求什么?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设计意图:结合问题解决,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来,可以让所有同学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知识巩固(测评3)师:你会解决下列问题吗?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1、王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1小时可以行多少米?2、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行160千米用
8、了多少小时? 3、王老师开车行160千米用了2小时,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再写出数量关系式) (设计意图:对“路程=速度时间”进行顺向应用和逆向思考,从而加深对此数量关系的理解)四、实践应用 (测评4)1、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1)人造卫星6秒约行48千米,它的平均速度为8千米/分。( )(2)“小明家到学校700米,从家到学校走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题是求路程。()(3)已知3小时走的路程,可以求速度。()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式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速度和路程的区别,突破难点
9、,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2.教材“练习九”第9题。(测评5)(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2)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针对“速度、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进行顺向应用和逆向思考,加深对此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课题遥相呼应。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能再次理性的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五、板书设计速度、路程和时间速度时间=路程70 4 = 280(千米)225 10 = 2250(千米)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