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窃读记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2了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这位伟大的女性在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2、。窃读记入选2001年版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并被选进多种教材。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划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作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明确:课文记叙了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3、情。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段(14):常到书店“窃读”第二段(59):窃读中的苦与乐。第三段(10):老师鼓励常记起。3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内容的?明确:是以怎样窃读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窃读的地点与心情。文章第二部分,写窃读的方式与心情;第三部分写窃读能够坚持并感到轻松的原因。总结固趣: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第2课时教学目的1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本文的心理描写。2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上节课我们了解作者窃读的情景与心理,其实作者
4、热爱读书是一贯的。林海音的同学吴金玉晚年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林海音对阅读的热爱为她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热爱阅读的心情,尤其要注意学习理解其中的心理描写。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
5、步”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放学后作者已经肚子饿了,但她依然赶到书店,衬托她对阅读对的“饥渴:超过了对饭食的饥饿。2请找出二至四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看看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写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心理描写:“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心理变化:担忧安心暗喜快乐中含惧怕写作目的:细致地表达作者窃读的滋味,表现作者在贫困中仍然设法阅读的精神。3“我跨进店门,暗
6、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动作描写,目的是表现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采用了怎样的窃读方式?明确: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到顾客多的书店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2第八自然段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写了作者窃读的辛苦:一是无钱吃饭,二是读的时间长,腿都站酸了。3第九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确:读书的入迷,书店的灯光亮起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读了两个多小时;对知识的渴求,好像把所有的智慧
7、都吞下去了,不得不离开时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阅读虽然辛苦,却收获了很多智慧。2国文老师的话包含了怎样的含义?明确:吃饭是为了长身体,读书是为了长见识,一个人不但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3结合全篇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窃读指的是什么?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
8、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通过描写每天放学后赶到书店窃读的情景与“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一、个性解读。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二、读写结合。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
9、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我的悦读为题,写一篇表现自己阅读生活的文章,要注意借鉴林海音在窃读记中的写作技巧。总结固趣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布置作业:1预习论语十二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2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城南
10、旧事。趣味教学资料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出生后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林海音于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于是开始文艺创作,并开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已出版十
11、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藻与咸绿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文见于台湾报刊。代表作: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
12、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秀贞,井边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叔叔。”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
13、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
14、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林海音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这位伟大的女性在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林海音的故事英子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进入春明,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二十五元,福建学生只要缴十八元。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的地方,所以一些京剧、话剧或演电影的子女都进入这
15、所学校就读,像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和英子同班,也是好友,他们的功课棒极了。余家生活保守,余叔岩不许孩子听戏的。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白杨(学生时代叫杨君莉)比英子低一班,那时白杨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明眸皓齿,笑容甜美。还有比她低好几班的、后来成为名伶的言慧珠,也都是春明的学生。今年八十五岁的吴金玉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渐渐地,含英从丧父的失落中走出
16、来,她交了一些好朋友,余家姐妹、吴金玉、万德芬、傅增、吴允贞、李菊同等,白天一起上课,放了学回到家,想起还有什么事儿没说,就再写信。含英常让会馆里的长班把信送到同学家,妈妈笑她:“不是刚才见的面吗?怎么这会儿又有事儿要说了,不能等到明天上学再说啊?”路北的北新书局和路南的现代书局,是含英上中学后吸收新文艺的地方。现代书局是施蛰存等人办的,含英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她去看书的时候喜欢跟书店的店员谈谈什么小说、新诗的,觉得自己挺有点文艺气质的。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那时北京的学生话剧已经很盛行,有一次她和白杨被选为学校代表,参加一个
17、学生话剧的组织会议。那时白杨和姐姐住在宣武门外,含英从南柳巷走一条西草厂出西口到宣外大街去找白杨一道去。开会回来白杨送了她两张小照片。可惜白杨在春明念了一年就离开了。念初三的时候,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的同学排演茶花女,找上了她这个初中小女生轧一角,饰演茶花女的女仆纳宁娜。含英念小学时,就在附小图书室借过林琴南译的小仲马的茶花女轶事,她迫不及待地到琉璃厂的几家书店去找剧本,果然在北新书局找到了刘半农译的。回到家,她连饭都顾不得吃,就捧着茶花女看。她拿腔拿调地念着纳宁娜的台词,有时也试着别人的台词。妹妹们站在玻璃窗外看着她笑,妈妈也笑骂她:“在发疯!”每个星期有三个晚上,要到导演也是名戏剧家余上沅先
18、生家排戏。余家在城的另一头,每次含英下课回家,匆匆扒两口饭,就一个人坐上洋车,直奔余导演的家。洋车一路摇晃着,小小的她坐在车上,心里涨得满满的兴奋情绪,一路背着台词儿。那时已是深秋,她看着路边的落叶在秋风中吹起,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在经历另一种人生。到了余家,还没下车,就听见屋里人声沸腾,外头冷,屋里却满室如春。余太太陈衡粹女士准备了茶点。余师母的姐姐就是前辈女作家陈衡哲。含英在这群大学生、高中生里是最惹人喜爱的小妹妹,她排戏一点也不怯场,余教授常常夸奖她。戏排演了两个月,演出三天,非常成功,是由北平小剧院主办的,含英也成了小剧院的一员。慰劳宴上,十五岁的含英穿了件长旗袍,自做主张地配上一
19、顶斜戴的米色法国帽赴宴。慰劳宴上,大家彼此叫着剧中人的名字,她一进门,就听到有人叫:“纳宁娜,来这一桌坐吧!”演完了茶花女含英还文绉绉地写了一首新诗,发表在世界画刊上。献给茶花女是她一生中少有的诗作。多年后,含英在偶然机会里又得到这本世界画刊,看到自己当年的诗,她笑着说:“哪儿这么多无情啊,柔弱啊。”茶花女的经验使她难忘,不过她想,如果专制严厉的父亲在世,会让她去演戏吗?含英觉得自己像脱缰的野马,更别提多自在了。林海音的作品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林海音其人其作一直是我们 研究台湾文学的重要内容。她密切关注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女性及其婚姻、家庭,共同构成了林海音的小说
20、世界。林海音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小说,她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眼光,透过 妇女的不幸婚姻来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反映历史的变迁。她的小说语言朴素蕴藉,艺术手法灵活多样。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她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渗透到每一个字、每一 词、每一句话上,含蓄而亲切,平淡而自然。林海音是位创作风格朴实无华的作家,她是跟着“五四”运动长大的,在那特殊的年代,她 像一块海绵似的,吸取着时代新和旧的双面影像,饱满得逼使她非要借写文学作品流露出来不可。可她毕竟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澜,没有参加过时代的大斗争,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因 此,她的作品的题材也不免存在局限。但是她选材严、开掘深,把女性的温柔、沉静、敦厚糅
21、合在人物的行动、细节、语言里,并且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一种如台湾评论家高阳所说的:细 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含蓄的女性美,它与台湾其他乡土作家的粗犷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同时,她的这种含蓄的美,又是 极其朴素自然的,像一股清澈的小溪,坦坦荡荡地流淌着。如此“拼命”为读书张帮俊有很多人曾为了能读书而“拼命”。冰心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可她到了上学年纪,母亲却不赞成她读书。母亲说:“读书是你哥哥们的事,他们读书可以做官赚钱,女孩子读书也只能做个贤妻良母,读书有什么用,你应该跟我学绣花。”小冰心说不过母亲,可心中想读书的念头像火苗一样升腾。祖母、父亲、姐姐
22、都来劝母亲,母亲就是不答应。当小冰心知道读书无望时,心中竟然有了自杀的念头。她想到了上吊、投河、吞戒指等几种自杀方式,可因为怕疼,这些方式又被她一一否决。最后,她打算用“饿死自己”来逼母亲。她真的躺在床上开始不吃不喝,坚持了一天一夜后,爱子女的母亲最终妥协,松口同意她上学读书了。马寅初在读了几年私塾后,17岁那年向父亲提出要到上海一家教会学校继续读书。可父亲强烈反对,他的理由是:“孩子读点书、识几个字,将来当个账房先生就行了。去大城市读书,那要糟蹋多少钱。”父子俩话不投机,就吵了起来。最后,马父让马寅初跪下,小马寅初仍毫不示弱:“即使跪下,我也要读书!”气得马父拿起鞭子抽他。在母亲的帮助下,马
23、寅初终于逃出家门。可他一路走,一路生气,最后竟一头扎进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中。好在他被父亲的好友及时救起。在这位朋友的劝说下,也因为得知儿子为读书而跳河,马父只得松口让孩子去上海读书。有文坛“常青树”之称的苏雪林,小时候只跟着兄弟们读了一两年的私塾。18岁那年,苏雪林听说安庆第一女子师范招生的消息后,便想去报考,却遭到了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祖母空前反对。祖母说:“你读了几年的书,连心经、大悲咒都没教会我。再说了,女孩子在家学学女红就可以了,去洋学堂读书,迟早会变坏。”其实,她也是舍不得钱,家里几个男孩读书已花去很多钱。可为了读书,苏雪林豁出去了,她对祖母说:“你不让我读书,我就死给你看!”她真的跑到深潭边,威胁祖母:“不让我读书,我就从这里跳下去!”祖母毕竟是爱孩子的,她也知道这小丫头的刚烈性格,若再不答应,只怕会后悔一辈子。苏雪林这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在遭遇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读书的权利,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些才子佳人都勇敢地向权威挑战,不惜用生命来作赌注。无论如何,这种爱读书的精神总是令人钦佩的。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