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黔之驴教学目标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认识事物本质,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2了解寓言特点,学习赏析寓言的方法。 3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主旨。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寓言中的形象,准确把握寓意。 2难点:对文言词语的理解、领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请大家回忆一下学过哪些?成语“黔驴技穷”也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请一个学生介绍关于柳
2、宗元的生平资料,并背出柳宗元的一两篇诗作。)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注音。教师读完后,检测字音。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自由朗读。3教师略作指导之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读后请一名学生略作点评。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基本理解文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3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提示一些重要语句。学生进行标注,画出重点。 4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然往来视之:稍出近之: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
3、尽其肉,乃去:四、小组活动复述课文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复述,选派代表全班复述。2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时抓住虎的心理活动,紧扣以下课文内容:(1)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2)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3)虎对驴的态度有无改变?(4)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将本文故事复述给家人听。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检查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复述。二、精读课文,讨论寓意1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畏驴:以为神 憖憖然 甚恐 觉无异能,终不
4、敢搏 益狎 技止此耳食驴:蔽、窥 稍出近之 远遁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荡倚冲冒 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2探讨寓意。模仿驴和马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两篇寓言的结尾用一句话说出本文的寓意。教师提供材料。驴和马马和驴一起旅行,马拉着轻便的车轻松地前行,而驴驮着很重的鞍囊走路。“我多希望我是你,”驴感叹道,“你什么也不用做,却佩带这么漂亮的马具。” 后来爆发了一场战争,马在最后的冲锋中不幸身受重伤。驴从将要死去的马身边经过。“我错了,”驴说,“安全比漂亮的衣服更重要。”这是说,不要随便羡慕别人,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与不幸。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
5、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圆。”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别人重视的人。三、思维训练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下面三个角度思考。1从虎的角度来思考:2从驴的角度来思考:3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思考:四、布置作业1顺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2尝试创作一个
6、寓言故事。资料宝藏1关于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寓言”一词出于庄子。清人宣颖称之为“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尽管庄子中“寓言”这个词同后来作为文体的“寓言”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相通的。中国古代寓言题材丰富多彩,战国策多用动物故事,与西方寓言不谋而合;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惯用历史传说和生活轶闻;庄子喜用怪诞题材。先秦寓言“参预”了诸子百家的激烈争鸣和战国策士们的纵横论辩,闪射出战斗的光芒。许多精湛的寓言后来凝练成精警的成语进入了全民语言,“筑室道谋”、“揠苗助长”、“讳疾忌医”、“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疑人盗斧”、“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7、“画蛇添足”、“歧路亡羊”、“杯弓蛇影”,这些源自寓言的成语,词语精炼,音律协调,意象鲜明而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是任何别的民族的寓言得未曾有的荣耀。自汉魏六朝至唐宋元明清,代代有佳作,许多大文学家如柳宗元、苏轼、刘基等,都有传世的寓言作品。中国古代还有大量的笑话,有一些也是很好的寓言。2三戒并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迫于祸。有客谈糜、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糜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淡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