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 戏一、教学设想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为了促进对话的深入,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乐土”这个关键词,设计了衔接自然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要立足于这点,着力挖掘文本的细节,课堂一定能充满“语文味”。二、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主题选材的写法。2、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体会农家人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及“我”与农家伙伴的诚挚情谊;感受文章表现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自由自在
2、生活,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围绕主题选材的写法。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3、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师: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用百草园中生活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屏显课题及社戏
3、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2、划分小说的情节结构。看戏前(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1)戏前风波(2)月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下归航看戏后 六一公公送豆(三)整体把握,讨论探究师:小说开篇段的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乐土)1、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1)村民们热情好客,“我”成了公共的客;不拘礼教,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民风淳朴,自由快乐。(2)生活情趣:朋友相伴去钓虾、放牛,生活多彩,充满情趣。(“我”长居城镇,农村最平常的生活对我来说极有新鲜感。)(3)免读难懂之书,暂离了令人厌恶的封建教育(十
4、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那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2、师:放牛时,小朋友要嘲笑我,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是乐土?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可见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跟着小朋友放牛,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为什么头三段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写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更由于第二部分开头说 “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
5、然更加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的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四)比较旧课,加深体味师:“迅哥儿”在平桥村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鲁迅本人在百草园无忧无虑,自然纯真的生活。请生回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7两段,体会鲁迅先生在两文中表达的共通思想情感。(五)布置作业回忆自己童年最快乐的趣事,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待用。第二课时(一)衔接导入钓虾、放牛是快乐的,在“我”眼里,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看社戏)(二)精读品味,探“乐”源头1.师:你从哪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学生朗读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师:“好豆”“好戏”,
6、连续两个“好”字,可见这“豆和戏”非同一般,那豆究竟好不好吃,戏到底好不好看呢?学生速读相关段落,提炼归纳信息。2.教师:豆是很平常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好”?学生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探究结果:并不是“豆好”“戏好”,而是人情美,景色美,充满自由和童真童趣的生活美。(1)人情美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人物),因为他(他们)_(性格、品质)”的句式,简笔勾勒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教师示例: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淳朴、慷慨无私,让大家“偷”自家的豆。教师小结:看戏过程中品味到的是真挚的情谊和淳朴的民风,戏外之戏更有温情。(2)景色美积累美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中
7、景色描写的片段朗读并简析。(提供配读音乐。)品味美词用“我觉得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从景物的色彩、气味、声音和烘托出的人物心情等方面进行品味、赏析。教师小结: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它们很贴切地烘托出“我”去看戏时的急切喜悦和返航时的恋恋不舍,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3)充满童真自由的生活美(学生可能聚焦在“偷豆”这件事上,师须引导这“偷”的真义。)(4)教师小结:美丽的夜色、淳朴的乡民、自由的空气,使“我”领略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是“
8、我”在城镇从未经历过的,这样一来,普通的豆味道独特,乏味的戏耐人寻味。(三)理解选材,领悟主旨1、师:文章为什么题为社戏,却写了许多社戏之外的内容?社戏反映“我”与农家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乡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内容都有力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此处补充助读背景材料。)2、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
9、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却舍而不取,为什么?鲁迅没有这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3、教师小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四)布置作业1、故事交流:小组成员互看课前已写小作文,选出最精彩的故事全班共享。2、再度创作:将班内交流过的故事综合考量,合并“同类项”,提炼出明确的主旨,小组共同创作,将之组合成完整生动、详略得当的文章。五、教后反思社戏一文仿佛陈年佳酿,越品越香。但是它容量大,内涵较丰富,如果按
10、常规的小说上法,学生恐怕不易集中注意力,理解上也有较大的障碍。如何安排教学过程,选好突破口成为问题的关键。结合本文的具体特点,突出一个“乐”字,始终引导学生体会快乐生活的根源,这思路比较吻合初一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设计中关注了新课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对学生领悟小说的主题及写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笔者注重时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字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用自己的思维感受文字的深邃博大,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笔者未能很好地借助朗读、细读、赏读、换词感悟、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推敲文中字词句的韵味,课堂呈现方式单调,教学的形式未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社戏虽然课文年代久远,但所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距离初一学生的实际心理并不遥远,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乐事”,以童心理解童趣,更容易理解课文,更容易深化思维。笔者却未能注意这一点,将学生自我体验于课堂上隐身,压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共性感受,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