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摘 要将古建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及建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分布地域广阔的独特建筑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现在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创造建筑新风格。然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等造园手法,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引人注目的风格。体现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思想的借鉴与融合。关键字:古建,现代建筑,融合,创新。 目 录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31.1 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31.
2、2 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32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42.1将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建造“城市特色树”42.2将古建筑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42.3将古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4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52.5将有形空间进行拓展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53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6结论8参考文献9-可编辑修改-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1.1 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我国的古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延续下来,不仅经过了历史长河中时代变迁的考验,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考验。它是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应进行传承和汲
3、取并发扬,但在这个传承汲取的过程中应要有所把握,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绝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应一味地想着生搬硬套盲目复制,而是应该吸收古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例如,让我们从永定土楼的建筑中,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包容、仁爱、和谐。从中国古建筑主要选用土、木为材料这一点,学习中国古建筑对土地森林大自然的依恋,理解那份对大地、对自然的一种血肉相连的真正依赖,在古建筑的传承和汲取中继续创造出了令人感动的东方文化。而从那些流传保存下来的寺庙院落、道观,可以看出儒道释的思想对中国古建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1.2 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很多人认为现代是一个新的社会,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表达形
4、式,传统的东西已经成为过去式。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什么叫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历经历史风霜,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才被称为传统文化。那么,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安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现代建筑摒弃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完全采用新世界的新潮流来创造,这样只会沦为这个世界中平淡无奇的一类。因为它将古建筑中的文化底蕴丢失了,没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风采。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应吸收中国古建筑的元素,将两者完美合理的融合起来,展现出古建筑的元素。例如,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2古建
5、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2.1将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建造“城市特色树”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难“辩证”。说到底,是环境文化,但环境必须能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士,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能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来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
6、魂取之于文化的魂。2.2将古建筑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在现代建筑设计时,应该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天时、地利、人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应用,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运用,完美的统一起来。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应用并非单纯的仿古,而是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能过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表达出来。对待建筑传统,我们不能局限于形式层面,不应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继承,而应延展中国建筑优秀文化传统,将重点放在深层内涵精神继承。2.3将古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当代建筑造开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清晰表达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
7、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部分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和等部分,并严格的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可以把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后应用到建筑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顶、檐部、窗口、入口和楼梯间等处,并真实的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即突出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复制传统。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代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更好为当代建筑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发展、逐渐演变的,并在不
8、断的制作当中。我们继承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正是在创造和丰富传统,努力建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我们在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要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持传统风格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树立起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的意识,在这样一种意识下,才有可能在现代建筑之中合理的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更好的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2.5将有形空间进行拓展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在古建筑陈列的空间布局上,应合理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因房布展。古建筑民居室内多数建筑偏于矮小,在设计上不追求气势高大,以精美取胜,提高艺术品位。宜采用组合式展示空间,各
9、展馆之间不分先后,无谓主从,组合自由,走线任意,给人以随意,、开放和轻松自由感。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可利用暗示创造动态空间,展示形式是一种视觉和艺术,造开型艺术中线的长短,点的聚散,光的强弱、色的冷暖等构成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呈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暗示出空间的变化和时空的推移。如在展示中用线条构成的节奏变化,色彩的渐变等手法构成韵律感来暗示时空的推移。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内容使观众联想起时间的变化、年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变等,在对陈列品年代上的排列、事件发展过程的呈现引起形象化的展示而使 观众沉浸在一种虚构的真实中,在这虚构中体验到动态的第四维空间。3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早在二十
10、世纪初,以梁思成、林微因、刘椁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从史学的角度以梳理古建筑发展脉络的方式,拉开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序幕。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很多关于古建筑保护及修缮的方法都未能得到落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立法基础上,结合建筑院校的专项研究,才开展了对古建筑的统计、制定、分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积累下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接着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吸收了更多的国际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古建筑保护和实践指导体系。虽然,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除了丽江
11、、平遥、凤凰、阆中等文化古城,得以完整地保留之外,大多数城市都要面对这一矛盾,保存一条文化街区已成难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都遭到破坏。如北京曾拥有一条著名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初建于元朝,型定于明朝,延续至今。其长约7.8公里,以紫禁城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贯穿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两边由一系列的建筑和街道排列组合而成。但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排列的部分古建筑已因各种原因先后被拆除,如正阳门目前仅有城楼和箭楼,瓮城已拆除等。这些建筑的拆除,影响了中轴线建筑结构的历史完整性,让古都北京失去了一些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建筑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百分之五以上。和世
12、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在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能够保留下来的极少,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由经济开发引起的古建筑破坏。在经济效益带动下,很多地区都认识到历史古迹对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提高地区知名度有重要作用,热衷于对古建筑的商业开发,使不少古建筑都变成了商业街区。就如南京夫子庙景区一样,原本是古时候学子为报效朝廷,饱含朗朗读书声的贡院;而如今却是流行性音乐与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不禁叫人汗颜。其二保护观念上未能由点到面。在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中,偶尔发现一座古建筑孤身独立其中,除了会令人眼前一
13、亮、陪感新鲜之外,已无法让人感受古建筑应有的历史脉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古建筑观念过多地关注“点”,却没有注意到作为“面”的历史街区保护。如此一来只会使古建筑多了几分商业化的珠光宝气,而流失了原来那份古朴典雅的历史韵味。其三,古建筑技术保护投入不够。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如岩石风化、酸雨侵蚀、日晒虫蛀等。但是,当前如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修补之中,还需要更多学术研究、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的投入。就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健雄所说,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结论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如何结合是建筑业不断在探
14、索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探索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途径,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才能设计具有时代性且有时代性且兼顾历史性的建筑空间,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之路。通过本次毕业论文,使我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这一切的知识积累离不开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在此向他表示我深深的谢意,同时也感谢给过我支持、帮助的同学。最后借此机会也向所有关心和指引我成长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考文献1 陈擎,李小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J.价值工程,2010,29(23):89.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3冶飞.如何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8期.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