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唐诗四首一、教学目的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二、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三、预习要求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四、教学结构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五、教学环节(一)诵读诗1.看CAI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二)画读诗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
2、楼。(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像山峰,像波浪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3)诗人的感情有
3、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
4、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
5、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三)品读诗1.重新
6、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
7、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4.教师小结。(四)唱读诗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2.学生跟唱、学唱。(五)课堂小结望 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8、、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形象,体验感情,品味意蕴。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同学们,这两幅对联中所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望岳。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
9、杜少陵。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离开四川飘泊两湖,在湖南病逝,作品有杜工部集。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比如:“
1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多种形式地朗读。(1)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3)同桌互读,相互点评。(4)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5)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2、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词义到整首诗的内容,力求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指名学生说出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四、品味诗歌,感悟意境1、全班齐读诗歌(配乐)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全诗由这个“望”字统领,全诗句中没有一个
11、“望”字,但却时时让人感觉到“望”的存在。2、想象理解诗歌。学生展开想象,讨论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3、体悟情感的表达。探究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五、自主选择,赏析诗歌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阐明自己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用过多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六、背诵全文,掌握名句1、全班齐背这首诗。2、默写其中的颔联和尾联,并同桌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对这两联的赏析。七、作业设计1、默写望岳中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并写出赏析文字。2、查寻收集杜甫一生不同时期的诗作。观刈麦一、 教材分析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诗歌,重在培养学
12、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由于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二、 学情分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
13、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四、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五、 教学过程六、 教学时
14、间:一课时七、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诗悯农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二)读古诗,理解诗意(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2)思考讨论: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诗中情”:同情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丰收景象收麦情景拾麦情景诗人感慨)(三)读诗句,赏析诗歌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朗读诗句、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
15、上赏析诗歌。(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1、第一场景思考:小麦成熟,意味着丰收,我们应该如何诵读?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重点放在“少”和 “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2、第二场景(过渡:前四句通过写景,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而诗人紧接着又叙事,即收麦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明确: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3、第三场景:“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
16、画面,另一种心酸的情景。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那么那些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否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呢?4、第四场景(联系写作背景)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责的感情。 (四)练习巩
17、固1、反映农民恶劣劳动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3、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4、“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的原因是: (五)再读诗歌,加深感触1、听配乐朗诵2、全班齐读(六)探究拓展对于诗中所描述的农民的命运,你们有何感想?(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畅谈感想)(七)小结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能体验民情,能够减轻农民的赋税。可以说,诗人以巧妙的手法,谱写了一曲令人心酸的悲歌。(八)作业1、背诵诗歌2、完成语文学习指导的练习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
18、: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策略: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教具: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
19、”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二、 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三、 理解诗意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
20、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2、学生讨论,谈感受。3、师归纳: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
21、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