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错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
2、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名言欣赏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 有一名人说
3、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
4、,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
5、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