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诗词五首课题17诗词五首主备执教录复备记上课时间总节数课型讲授班级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方法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资源与环境教材、课件、音频、班班通、教师、学生、教室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饮 酒陶渊明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躬耕农田,寄情山水,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陶渊明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田园诗人。他爱酒,喜饮酒,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下陶渊明
2、先生的饮酒诗之美味吧!(板书:饮酒 陶渊明)二、诗人知多少。(幻灯投影)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后人称“靖节先生”。他29岁踏上仕途,当时官场极其的腐败与黑暗。他深恶痛绝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四十一岁那年秋天,他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并写诗来表现这种田园生活,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三、诗歌我来读。1、自读-节奏、重音、情感。2、听老师范读,划节奏。3、再听录音,圈重点。4、齐读,读出感情。四、佳句我来品。1、指名朗读本诗前四句,理解这四句诗的意思,分析提问: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诗人生活是如此的
3、平静安宁呢? 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这四句写“身居闹市,无车马喧”,其根本原因是“心远”,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聚居人中却如此宁静是因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道出了诗人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板书: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因】2、请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指出诗人的行为、心理的词语。(板书:采菊 见南山 悠然)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投影) “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4、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自得的心情。(投影)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而“望”是有意识的看。用“见”追求的是一种随意的而且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深意?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板书:山气 夕阳 飞鸟)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山中的
5、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4、 饮酒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板书 有真意归隐乃人生真谛 )5、学生齐读全诗。分小组翻译诗意,找学生个别翻译并点评。 五、诗意对对碰。两人一组,互相翻译。再一起观看投影对照诗意的掌握程度。六、驰思悟诗理,探究本诗的主旨。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六、诵诗擂台赛。七、我来显身手。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
6、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
7、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怆(chung创)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二、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三、作者介绍: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
8、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 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 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 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 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 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
9、8),因父老解官 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 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四、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
10、,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
11、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
12、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次北固山下王湾一、 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 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
13、江,为名胜之地。(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
14、读、齐读。四、细读揣摩:1、 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2、 整体把握。五、思考讨论:(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
15、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
16、”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
17、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
18、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临:抵达。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君王。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
19、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
20、丰富。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压是“逼迫”的意思,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
21、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
22、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战斗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
23、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24、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
25、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天净沙秋思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一)导入。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听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二)了解什么是元曲。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三)读准天净沙秋思。结合诵读了解整句和散句的读法,了解什么是意境和意向。(四)读懂天净沙秋思。带着这些印象和
26、感觉,默读天净沙秋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小令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明确:作者人在旅途心系家乡。(五)作者身在旅途,心系家乡,我们可以想到作者痛苦矛盾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天净沙秋思。二、展开想象,诗出诗情(一)听课件名家范读,进入想象情境。问: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二)展开想象,作者的家园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中写作,而后自由作答。三、对比引读(一)明确:对幸福美丽的家园的怀想与眼前万物衰亡的晚秋之景对比作者的感受是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明确:诗读到这里,我们体会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手法,感受到了九
27、个晚秋意向构筑的悲凉意境。四、走进作者内心,读透诗心质疑问难诗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问马致远吗?(一)请同学们用诗问马致远“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二)看课件马致远简介请同学们试着走进马致远内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模仿马致远口吻作心灵独白。齐背天净沙秋思小结:通过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断肠的心灵发生碰撞,学生与作者直接进入心灵对话,学生对诗有了最深地感悟和理解。五、板书设计秋 思 人在旅途 断写景 抒情 肠 思乡之情九个意象营造悲凉意境 心系家乡 人教学小结通过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
28、和作者思乡到几近断肠的心灵发生碰撞,学生与作者直接进入心灵对话,学生对诗有了最深地感悟和理解。作业布置1、 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2、 积累新词解释。3、 完成基训上的练习。预习指导1、 读熟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2、 思考课后练习,在书上做标记。3、 完成基训上的“基础梳理”。板书设计整体板书: 在人境 无车马喧 心远 采菊 见南山 悠然饮酒 山气 夕阳 飞鸟 有真意 归隐乃人生真谛教学反思赏析古代诗歌是现在中考新考点,是高考语文必考项目,因此总结出赏析古诗一般的方法比较重要,本节课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层层递进的引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把意象还原成画面,从画面感受意境,再结合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中去体会情感,从而总结出一套简单的赏析古诗的方法。本节课的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备注:宋体,5号字,双面打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