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教学案例初一年组创新作文教学案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永远是教育的真理。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哪一次作文课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就能讲出真话,道出真情,作文也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巴巴的了。教学设想“创新写作”这个提法并不新奇,但就学生课堂作文这个范畴而言,它的确是一朵尚未绽放的花蕾。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涉及写作教学的是“表达与交流”部分,其中明确提到:“力求有个性,又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自2005年全省普遍实行高中新课程改
2、革以来,作文教学实际上还是在“唱着新歌走老路”。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过程中常常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从学生自身挖潜,让他们做到“有的写才写”。为次,我设计了这次以“感悟自然”为话题的自由创作训练。理念渗透1、让学生鲜明地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生的奋斗目标均由生活体现。热爱生活,就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就会让人一切行为活动中活力四射,激情昂然。2、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突出自己的鲜明个性。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就像这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玩弄语言游戏,而是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
3、程中对生命体验的尽情诠释。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展开个性化想象,推陈出新。课时安排 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一课时)1、教师指导(15分钟)本次习作训练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大家在写作前要明确这几点要求:(1) 立意可自由 话题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写作思路的源头,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只要能灵活变换思路,从以往习作固有的思维中“跳”出来,勇于另辟蹊径,在同中求异,在“旧”中求新,定能写出一些新颖别致的文章。(2)选材要独到 本次习作是话题作文,没有规定的题目,因而具有全开放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较大的范围
4、内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写。尽可能得从现实出发,写身边人,议身边事,绘身边物。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3) 写法宜灵活 作文时写作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可记人叙事,可议论抒情,可作理性思考,这其中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贴切生动的语词传达出丰富的内容。2、学生探究(30分钟)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在大脑中搜索相关写作素材,整理思路,选好角度,做到“有米下锅”;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思维成果交流, 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变,确定好写作内容和方法二、写作阶段(两课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写作训练,教师巡视指导。三、讲评阶段(一课时)景可能只有韦应物才梦到了那景吧!现在那景呢“独怜幽草涧边生
5、”一棵无助的小草,站在光秃秃的石涧边,已枯黄的三片叶子随着风摆手、点头。他在召唤什么呢?是在召唤那以前的撒满大地的同伴吗?他为什么千百次垂下了头?是对现状的感慨吗?这棵无助的草、可怜的草,或许可能也只是最后一棵草。此刻他也许在想象、也许在惋惜、也许在等待。想象的是那片属于他的土地绿色的土地;惋惜的是自己年岁已高,恐怕真正拥有绿地时,自己早已闭上了双眼;等待的是人们的觉醒,还他一片绿地。“上有黄鹂深树鸣”听啊!那婉转的歌声!可当你仔细听时,沉淀的竟然是哀伤。那原来是一只黄鹂呀!他老了,但歌喉并不比以前差,但歌声背后隐藏的却是深深的悲痛,他努力的、顽强的、倔强的挥动着自己无力的翅膀,希望用他那双已
6、不再明亮的眼睛,寻找到哪怕只有一棵树的栖身之地,最后映入他眼帘的,竟是一个个低矮的树桩。“春潮带雨晚来急”已龟裂的大地终于盼来了一场雨,但这雨中却夹杂着一股怪味。看!那雨中夹杂着黄沙,浑浊的连土地都不敢接近,他面对此景无能为力,自己能做的只能是想象,想像以前那晶莹的雨滴,甘甜的雨水“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只小舟,横漂在红色的水上。什么?红色?这是怎么了?人们呢?畏惧了吗?他们可能只能躲藏在屋里吧!可能在偷偷的哭泣吧!他们是否在忏悔:如果没有过度放牧,如果没有乱砍滥伐,如果没有污染环境,如果这一切的一切怎会出现?反思: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入情入景,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个写作案例都抓住了“导”去进行教学。尤其是这篇案例,先从范文入手,找出别人成功的地方,通过讨论总结出写作方法,再出示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这等于给学生降低了写作难度,令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才让学生谈自己想写什么内容,引导他们怎么写,可谓水到渠成。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这篇案例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说”让师生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作文教学以及所有课堂教学中所应具有的氛围,能做到这一点的课堂,应该说是非常融洽非常成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