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古文二则学习目标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字常识。理解两则故事的内容,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学习两篇文章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导语设计2:你听说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和“闻鸡起舞”
2、的故事吗?这两个故事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即三国的吕蒙和东晋的祖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文二则,看看司马光笔下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风采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检查预习 作者名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花费年的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年的史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背景追溯孙权劝学发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故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吕蒙不负所望,成为吴国名将,其才略令饱学的文臣鲁肃也
3、刮目相待。祖逖北伐发生在西晋王朝末年,朝廷危在旦夕,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国。建兴元年(),主持朝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南京),无心北进。祖逖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两文。 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自读孙权劝学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劝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交流点拨】辞学就学()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交流点拨】大惊结友 祖逖北伐一文主要写了祖逖哪几件事?【交流点拨】闻鸡起舞;劝说司马睿;中流击楫。(二)深层理解 吕蒙学习的结果如何?是怎样表
4、现出来的?【交流点拨】吕蒙学习后进步惊人,而这一点则是通过鲁肃的夸奖及与之结友从侧面来表现的。其中“大惊”一词表现出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当时,鲁肃的地位、不仅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祖逖力主北伐,为了完成这一心愿,他都作了哪些努力?【交流点拨】首先,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当他不被重用时,也矢志不渝,自行招募人马,为北伐做准备,忧国忧民的思想尽显其中。尤其是他在江心说的一番话,表明他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率领招募的人马进兵北伐。这一切努力、行为,都表现了祖逖的超人胆
5、识和意志,不愧为一代名将。(三)走进人物 吕蒙由一介武夫而变为一名儒将,前后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其一,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的缘由是“学”。“学”使他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其二,吕蒙的长进是与孙权的劝学分不开的。孙权认为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随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乃始就学”。孙权的善劝,对人的亲近、关心、期望是吕蒙变化的必要外因。 祖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意志坚强、胆识卓越、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四)走进写法详略得当,人物突出。【交流点拨】孙权劝学全文仅百余字,虽简略却剪裁得当,不仅保持了故
6、事的完整性。而且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全文一共写了两个片段: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的交谈。前者写吕蒙学习的起因,后者写吕蒙学习的结果,至于吕蒙的学问、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则略去不谈,以“劝学”表现了孙权的善劝以及对吕蒙的期望、爱护。祖逖北伐略写“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详写祖逖为北伐向司马睿进言、击楫中流和矢志北伐,表现了祖逖的胆识、志向和大将风度。略写部分以“闻鸡起舞”突出了祖逖的“少有大志”,是详写部分的铺垫,正是因为祖逖少有大志,才能在晋王朝大多数人都“素无北伐之志”时,坚持自己的志向,招募人马,立志北伐。(五)走进主题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说明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启发人们不要因繁忙而耽于学业。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四、板书设计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祖逖北伐 闻鸡起舞; 劝说司马睿;中流击楫五、拓展延伸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交流点拨】从吕蒙先“辞”后“就学”看,说明及时醒悟为时不晚;从孙权劝学,说明教育他人要诚恳、耐心;从鲁肃的惊叹看,说明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