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户外基地乐趣多在水和泥巴中收获真正的快乐一、背景介绍正因为如此,孩子们远离了农田,远离了农作物,也远离了那些曾经让我们流连忘返的童年玩乐。然而,自然资源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传递给家长。纲要指出:“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作为农村幼儿园,我们更应发挥优势,将自然环境与教育相融合。上学期,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和筹备,从项目的计划、寻找户外基地,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与实践,现已初步形成“班级种植园”、“爬藤类种植区”、“建筑工地”、“泥工坊”等一系列基地特色项目。本学期,我园已正常开展以上各项目,我们的大班自主游戏,也由此而
2、生二、游戏介绍在游戏开始前,我们对此次游戏进行了一系列预设和猜测,但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前面的预设和猜测在一次次的游戏中,渐渐的从我们的脑海中淡出,原本架构的框架几乎被全部打破,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在游戏结束后,我们又对整个游戏进行梳理,最后,我们以游戏材料和游戏方式的不同理出两条几近平行的线索:(一)我和泥巴的亲密接触片段一:初次接触这几天天阴雨朦朦,太阳好不容易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带上铲子、铁锹、水桶前往户外拓展基地。孩子们第一次来到户外基地显得特别激动,各个都“哇”的叫了起来。兴奋的跑来:“老师,我可以在田里玩吗”、“老师,我可以去看看田里的植物吗?”充满好奇的去田里四处转悠着,
3、虽然是十足十的农村娃,但这些农村娃未必都有去田园里玩过,反而显得这农村娃都变城市娃了。在简单介绍工具及注意事项以后,孩子们便开始了与泥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的孩子用锄头除草,有的用铲子在挖土,而有的成群结队的利用自己的工具搭“城堡”。一位男生大声叫了起来,“老师,老师,看我的水桶都装满泥了”,我好奇的问:“水桶里装满的泥,你想做什么呢?”邹博深赶紧说:“我们要搭一个大大的城堡,做城堡需要很多很多的泥,我觉得还不够,再挖一些。”几位男孩继续挖了一些泥。汤册说:“我觉得现在可以做城堡了。”王鹏就开始把水桶里的泥往外铲,可是这泥软趴趴的躺在地上,幼儿发现这泥怎么不会立起来呢,怎么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呢?
4、之后王鹏一脸疑惑的继续抓起一把泥,在手里抓了几下,继续堆在泥上。我问:“这泥散散的,能不能搭城堡?”王鹏疑惑的说:“不能,泥不能捏成形状”,我说:“对啊,你看这泥握在手里就散开了,不能成形,怎么办”汤希灿说:“要不加点水试试看”王鹏提着水桶到水池那里提了一些水过来,并有模有样的往泥里加水进行搅拌,过了一会儿,这4位幼儿奋力的把水桶一翻,把水桶往上一提,一座城堡出现在眼前,几位幼儿眼神里充满了兴奋、雀跃的欢呼着,“城堡完成啦”。教师解读:这几位孩子开始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尝试着合作搭城堡,让他们发现原来要在泥里加水,才能变得有粘性。可以看出这几位孩子非常有想法,也能自己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我们还
5、发现,他们成了班里不少孩子追逐的“榜样”。同时,当老师发现问题后,在孩子不经意间的一个小问题,触动了孩子的思维,引发了孩子间积极的思考。通过幼儿的游戏行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儿实际生活的经验在游戏中的运用。片段二:游戏深入第一次活动,我们发现孩子对于建筑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他们砌“城堡”的动作,我们认为孩子对于泥水工的工作有一定认识。基于这一点的思考,我们决定试一试,于是在第二次游戏中,我们加入一种新材料:2000条砖块。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砖块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第二次活动,我们将孩子们带到户外基地,孩子们的表情让我们惊呆了。一位孩子尖叫着:快看,快看,好多砖头啊,今天我要玩砖头。
6、只见话音一落,旁边附和的孩子不时传来赞同的声音。他们有模有样的做着建筑工作。在砖上涂上泥,再放上另块砖块,建起了一排小房子。当看到孩子十分的投入砌砖工作时,我们很感动,因为在农村里时常会看到真实的砌房子工作,使得孩子们对砌砖这项工作显得并不那么的陌生,反而做起来就得心应手。随着,游戏的深入,人物角色逐渐增多,孩子们也越投入。有的做搬砖工,有的做提水工,有的做泥水工孩子们通过协商确定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将生活经验有效的运用到游戏中去,让游戏的情节更贴近生活。教师解读:第二次游戏中,由于砖块的加入,大部分基本上都围绕砖块进行,工作基本上也都围绕“建筑工”进行。然而,这看
7、似单一的游戏,其内容却一点都不单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在交流、合作、分工上,较上一次游戏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分工上,其工种几乎涵盖到所有建筑工人,可见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游戏中的能动性已得到很大发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孩子们的表现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的社会性水平也较为接近。(二)竹排引水记片段一:水流不过去由于户外基地里设有种植园,我们考虑到作物的灌溉,因此,我们便准备好了竹排,以观察幼儿是否能利用竹排进行引水。为了提高幼儿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没有把竹排中的竹节直接去掉。同时,竹排与第二次玩砖块是同时投放的,幼儿在提水过程中,发现提水太累了,于是发生了以下对话:麻隽哲:“老师提水好累啊!
8、”教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吗?”王鹏:“要不我们两个人一起提水,这样你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张伟豪:“老师我可以用竹排吗?”教师:“你想用竹排做什么呢?”张伟豪:“因为这个竹排看起来有点像管子,虽然管子是圆圆的,竹子也圆圆的,说不定可以把水引过去。”教师:“那你试试看,看能不能成功。”这几位小朋友合力把竹排搬过来,搭成长长的管子。张伟豪开始舀水,并把水倒到竹排上,由于幼儿水倒得不多,引水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水流的很慢,于是他去提了更多水往上倒,水从竹节两边溢出来了。张伟豪:“老师我把水倒到竹子里,竹子李的水满出来了,而且水流的很慢,是不是跟竹子的那个节有关,把水挡住,流不过去了。”教师:“那么
9、该怎么办?怎样让水流的快一些呢?”汤希灿:“要不我们把挡住水的竹节给敲掉。这样竹子就通了。”教师:“那我们就把竹节给敲掉,试试看吧。”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每个竹子的竹节都敲点了,幼儿再次的尝试引水。最终,竹排引水与成功,水流过去了。教师解读:片段中,幼儿共发现两个问题:1、提水太累的问题;2、竹节会把水挡住,不能引水。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积极讨论,并能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在一开始为幼儿的探索创设问题,不将竹排上的竹节去掉,也起到了一定效果,引发了幼儿的探索。在面对幼儿的提问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反问,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最终在讨论中将问题解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同时,由于竹节较
10、为难敲掉,此时教师帮助幼儿将竹节敲掉,以使幼儿能继续游戏,起到了支持者的作用。片段二:水往回流了第三次游戏一开始,幼儿便迫不及待地搭起了竹排。可是,在水往上倒的时候,一位小朋友发现了一个问题:水往回流了。老师便提问:“那该怎么办呢?“”幼儿没有马上思考或行动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没有马上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已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发现是因为竹排与竹排的高低问题,引发的水倒流,于是想办法把一边加高,最后顺利解决倒流问题。在第四次活动中,幼儿根据第三次活动的经验,对种植园的作物成功引流进行灌溉。教师解读: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
11、程,并不都如我们想象的一样,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便能马上引发围观,在讨论中马上解决问题。有的问题需要幼儿在操作中去发现原因,最终通过试验解决问题,这个片段中,幼儿之间没有进行交流,但从视频中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可以看出他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游戏感悟游戏故事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故事会一直继续,这也只是我们开设户外基地活动当中的几个小片段。当然,在记录游戏故事和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们梳理的几点:1.改变理念,转变角色。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给孩子们画一个“圈”,一旦孩子们做了跳出“圈”的事,便会马上介入,孩子们便会马上又回到“圈”里来。同时,在教师的角色上,老师也习惯以
12、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主。在游戏故事的策划阶段,我们对整个进程进行了一系列预设,对一些关键点也做了安排。然而,在活动开展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我们预设的还是稍有差距的,但看着孩子们的兴趣如此浓厚,我们便放弃了“导演”的角色,成为了孩子们的摄影师。在教师角色中,我们也转变了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2.真游戏、真研究,方有真收获。幼儿的游戏,本应是自发、自主、自由的,但在开展过程中,游戏被带上“紧箍咒”,失去了游戏本身的色彩。通过本次游戏故事,我们真正感受到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作为教师,我们应还幼儿一个真实的自己,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真实的游戏环境,充分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与空
13、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行为和材料的取放是很自由的,这样宽松的环境,往往是幼儿最喜欢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玩出最真实的游戏。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才能真正去做孩子行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以往在预设中生成的活动都是凭教师的经验形成的,往往跳不出教师的惯性思维。最终,我们的游戏故事中,我们放弃了所有预设,转变了思路,一路跟随孩子的节奏,完成了本次游戏故事,我们感受到孩子是天生的玩家,教师应给幼儿一个真实的自己,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真实的游戏环境,充分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限制幼儿随意取拿工具的。这样宽松的环境,往往是幼儿最喜欢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玩出最真实的游戏。总之,只有我们真正让心灵蹲下来靠近孩子,尊重孩子,勇于抛弃那些阻碍孩子快乐的经验,从零开始,还给孩子真正自主的游戏,我们相信,老师和孩子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