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自主整理区】1-4(见长江作业本)1. “忧伤以终老”。试分析作品涉江采芙蓉主人公忧伤之因。2. 曹操短歌行全诗的诗眼是一个“忧”字,试分析主人公忧伤之因。3.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曹操短歌行就使用了几个典故,试分析所列典故的作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意象有:田园景色特点有:描写手法有:【合作探究区】5. 涉江采芙蓉中涉江者、所思者、还顾者、忧伤者是否同一?哪
2、种理解,作品表达效果比较好?【提示】见教参P726. 清人吴淇在读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的?分析:作答中应有酒、歌、联想、含蓄、求贤若渴。【提示】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7.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
3、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8.谈一谈陶渊明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所做的选择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提示】前人多称赞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认为他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做法是“怒目金刚”不屈于流俗,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但他的做法我们认为不值得提倡,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我们应积极入世,和黑暗作斗争,作一个守护光明的“怒目金刚”。9. 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者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为“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写宣传词?作答:示例:这是
4、你梦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 “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欢迎您与我共来畅游此地!10.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例句: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
5、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作答:_,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_9.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例句: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作答:_,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_。【解析】此题考查仿写,第一处横线处所填内容应为相对的词语,第二处横线内容应当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答案】财富和垃圾对常人来说,废墟是垃圾;对智者来说,废墟是财富,废墟中有历史片段的记录,有经验教训,有残缺的美1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3
6、分)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2)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分析字词: 11.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共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
7、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12.(1)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么会不富足?(“诚使”译为“假使”给1分,“贵”意动用法给1分,“务”译为“致力于”给1分,“孰与不足”译为“怎么会不富足”给1分。)(2)纵然不赞同(或“不认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别”译为“另外”给1分,“岂”译为“难道或怎能”给1分,“涂”译为“涂改”给1分。)(3)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译文:(4)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3)(5分)我因此说秦王英明且熟悉计谋,穰侯机智且精通事务,肯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的。(译出大意给2分;“明”“习”“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4)(5分)等到他尊贵到极点、富足超过限度的时候,由于一个普通的人跟秦昭王陈说利害,便身受挫折,权势被削夺,以致于因忧愤而死,何况那些客居在秦国的大臣呢!(译出大意给2分;“溢”“开说”“折”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