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钓鱼教案【教材分析】钓鱼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34年前的一天晚上,作者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作者非常高兴。但是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作者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启示。【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关键词句,让学生深入体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
2、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设计意图:“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通过设想情景来阅读,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2简介作者: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
3、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写了一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的文章。所谓天知地知,就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钓到鱼时,“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2刚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
4、但是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后来是怎么变化的?(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鱼?这体现了父亲的什么性格?(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设计意图:把
5、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回想往事,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四、展开辩论深化思想(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并说明理由。)(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举行一场辩论赛。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辩论过程
6、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3)总结辩论,升华思想。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在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获得知识只是一方面,要让学生从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中学会作者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五、积累拓展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2做摘录笔记。【板书设计】钓鱼钓鱼得意急切放鱼乞求、委屈、难受无奈、依依不舍获得启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