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 血压与脉搏教案 济南版教学目标 1、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学重点 1、血压和脉搏的的概念 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学难点 1、血压、脉搏的形成。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具准备 作业纸、图片、秒表、计算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出示资料:高血压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疾病,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据最新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1.1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它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危险
2、因素。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40余年来持续上升,从1958年的5.11%上升到1991年的11.88%,近年来还在继续上升,而且短时间内不会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提前,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也在明显上升,高血压的严重合并症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随之上升,全国每年因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患者有近150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不仅众多的老年人身受其害,而且许多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人也因此而过早地死亡,给社会和无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师:看了这些报道你们有何感想?生:我觉得高血压人群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的一大健康杀手,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生:高血压给许多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
3、,只有及早采取措施才是根本出路。生:预防高血压,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这已成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师:很好,我们必须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高血压知识,可事实上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出示资料:卫生部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偏低,特别是35-44岁年龄组的人,知晓率和治疗率最低,健康意识最为淡薄。师: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预防高血压,关键在于实行全民教育。要了解高血压知识,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血压?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
4、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导入课题:血压和脉搏)二、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师:上节课我已经布置了大家进行预习,收集有关血压方面的资料,并把所关注的问题记录下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什么是血压?血压是怎样形成的?正常血压值是多少? 、小明的父亲血压值为21.313.3千帕。是高血压患者吗?这些数值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说明了什么? 、我想知道自己的血压应该怎样测量? 、不同血管的血压是否相同? 、刚才提到的都是高血压患者,有没有低血压患者?具体有什么症状?师:以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生:进行讨论(时间3分钟)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你们小组的同学能解决哪些
5、问题?生1:我回答第一个问题: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血压形成的机理很复杂,简单他说,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正常血压值是在1218.7/8.012.0千帕(kPa)。师:我们都知道,水在水管里流动有压力叫水压;电在电线里通过有压力叫电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生2:小明的父亲是高血压。数值大的是收缩压,指的是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数值小的是舒张压,指的是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植。由于收缩压超过18.7千帕而且舒张压也超过了12千帕,因此被认为是高血压。师:仅仅一次血压升高
6、者能不能确诊为高血压?生:不能, 因为血压具有波动性,在运动、饱餐、生气、激动、做梦、吸烟时血压都可升高,而休息和安静时血压可偏低。因此,在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几次血压超过正常值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仅一次血压升高者不能确诊为高血压,还需要随时观察。生3:要知道自己的血压是否正常,可以利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量。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备有血压计和听诊器,随时可以测量血压。生4:各类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血压也不同。在整个循环系统中,主动脉的压力最高,静脉血压因为数值很低,用血压表是测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生5:有,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
7、帕或者舒张压经常低于6.7千帕,就认为是低血压。青年人的低血压往往表现为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坐起时感头晕,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 师;很好,血压过高或血压过低都会影响人的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必须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师:把手指放左手手腕外侧,对准桡动脉,这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感觉到手腕处有规律的跳动了师:再把手指放在左手的静脉处,有没有什么感觉?生:感觉不到有规律的跳
8、动。师:可见,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那么脉搏又是怎样产生呢?生:当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血管壁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正常人每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脏的次数一样。师:2000年前,我国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诊断疾病,其依据就是用手感知脉搏的快、慢、强、弱,可以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情况,来诊断疾病。脉搏的变化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与发烧有关。 与恐惧有关。 与跑步有关。师:结果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脉搏的变化与人的身体状况、情绪和运动状态有关系。今天我们重点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三、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1、
9、提出问题,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吗?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我喜欢打篮球,运动时呼吸加快了,很热,流了许多汗,心跳加快! 生:会非常累,而且想喝水。 师:这些现象中,哪些表现是可以准确测量的? 生:呼吸和心跳、还有脉搏。 师: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的关系? 2、作出假设 师:接下来我们将分步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作出哪一种假设? 生:我认为在运动之后我们的脉搏跳动会加快。(运动能使脉搏跳动加快) 3、制定实验计划师:大家同意他的假设吗?生:同意师:我们提出了问题,也作出了假设
10、,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如何制定?根据什么制定?请看讨论提纲:师: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讨论五分钟师:下面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这个实验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要探究的是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的关系。你的实验方案中,设立对照实验了吗? 要设立对照,一种安静状态、一种运动状态。 安静状态、运动状态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安静状态指静坐休息1015分钟后的状态,要求上课前的课间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运动状态指运动刚结束一分钟内的状态,要求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 如何正确测量脉搏?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
11、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比较合适? 可以选择多种形成,如跑步、跳绳、原地踏步、下蹲起立等等。 师:在课堂上完成其他运动方式如:跑步、跳绳、原地跑步等容易碰伤,而且噪音很大,为此,把活动定为连续下蹲30次,同样能达到运动量。该实验如何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首先测定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接着进行下蹲起立运动,运动完立即进行测定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最后记录实验数据。 4、实施实验计划 师:实验开始,时间十分钟。 5、得出结论 师:每个小组汇报你们的统计数据,得出什么结论? 生: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
12、、表达与交流 师:如果只用一个组进行实验,只做一次行不行?或者不求全班的平均值,可不可以? 生:不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要测3次,记录数据,求平均值。 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们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一致吗?若不一致分析原因。 作业:我们刚才做的是同一运动类型,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同样的运动对男女同学心率的影响以及恢复正常的快慢是否有差异?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板书设计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1、提出问题: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的关系?2、作出假设:运动能使脉搏跳动加快。3、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方案4、实施实验计划:实验探究,获得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6、表达和交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