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 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学会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 教学过程1. 巧设情境A.同学们,一只蚂蚁在自己的家A店处,(板书A点)发现B点有食物,(板书B点)它怎么走到B点线路最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B.有了食物之后,它想去C点的好朋友的家与他们分享。(板书C
2、点)那它怎么样走到C点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我们知道,蚂蚁会依靠自己的味觉,闻着自身的气味沿原路返回。那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到A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D.看,小蚂蚁所行的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板书课题:三角形)E.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呢?F.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ABCC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初步的对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为后面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作铺垫。 2. 导入新知A.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
3、记做“ABC”,读做“三角形ABC”。 三角形边与角的表示方法。 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也慢慢的让学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B.判断一下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有上面的游戏很自然的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对三角形的判断,更进一步的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上面是三角形 C.三角形的性质一 ABCC这是刚才我们游戏后所得到的图像,回到刚才的第3个问题(C.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我们知道,蚂蚁会依靠自己的味觉,闻着自身的气味沿原路返回。那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到A点?)同学们为什么会选择C点直接到A点,而不是像蚂蚁原路返回?(学生回答,教师
4、启发,让学生说出两点直接线段最短,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对上面的导入做深层次的分析,一导多用。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三角形的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更能深刻的被理解,被吸收。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拿出草稿纸,在纸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并拿出尺子量出各边的长度,算一算,验证一下,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也在黑板上两出三边的长,等学生验证完毕后,一起在黑板上验证。事后,请同学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加深对性质的理解与掌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5、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3.深入探究教师问:刚刚我们探究了三角形两边和的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探究三角形任何两边差的问题。对刚刚你们自己画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分析下,同桌直接可以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同桌之间的交流,有利用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自己的探究心得,培养交流能力。通过探究结果的展示,得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 小试牛刀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1) 1, 3, 3(2) 3, 4, 7(3) 5, 9, 13(4) 11, 12, 22(5) 14, 15, 30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 。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 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 个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