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 点 剖 析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古诗查的重要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 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命 题 预 测 从近两年看,在对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态度观点的评价中,目前的试题还多从让考生在诗歌文本中指认的层面设题,即以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为设题形式。如 “这首诗写到了‘伤心’,诗人什么伤心”,这种试题的答案,一般是指认性、单一性的。考生从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去挖掘,去认同,就可依诗歌内容作答。但是,诗歌鉴赏考
2、查也有将思想感情态度等的评价,引向思想的多维度、意趣性价值的多向度、意象主旨的多义性、情感内涵的不定性等方面,这样的题更能体现考生对诗歌文本的个性解读与鉴赏。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语文教学领域的今天,开放试题能鼓励探究创新,不以定向的大一统标准束缚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允许见仁见智。如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一题,参考答案的说明: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也可以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3、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2)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3)评价诗歌中蕴含的观点态度。 这个考点,在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评价内容主旨 n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n 变式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举例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4、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以形象的比喻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答题步骤 n 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的不同,确定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定类别) n 第二步:根据
5、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析内容) n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抒情感)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暗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这
6、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步骤一)“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步骤二)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步骤三)“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步骤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步骤三) 一、“分析思想情感型”解题技巧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7、 [例2] (2008·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思路分析] 本题分析情感的关键是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只要准确理解了“肝胆”和“阅”字的意思。即可完成答案。
8、[参考答案]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分别表现“乐景”和“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抒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例3](2008·全国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9、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 本题分析思想情感前两句主要可抓住“雨”字来分析。雨丝而及网,由网字可分析出诗人的愁绪。后两句可抓住“门”字分析,由“门前几可罗雀”分析世态的炎凉。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
10、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注释分类 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评
11、价思想感情(题型Ⅰ) n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n 变式提问: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举例分析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 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的连昌宫就在宜阳.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案: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12、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1分)(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2分)(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1分)(步骤三) 答题步骤 n 第一步: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析内容) n 第二步:通过什么手法。(明技巧) n 第三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抒感情) 拓展练习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
13、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题: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词的前两句通过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步骤一)形成对比,(步骤二)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步骤三) 评价思想感情(题型Ⅱ) n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n 变式提问:比较××诗(或词)与X×诗(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举例分析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
14、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将华清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触景生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今昔对比,借景抒情,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答题步骤 n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或分析不同的情感载体(意象) 。 n 第二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抒情方法。 n 第三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感情基调或情感类别 。
15、 拓展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沉醉东风·秋景 |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问题】这两首曲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案: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步骤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步骤二)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步骤三) 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步骤一)触景生情,(步骤二)表现了
16、悠闲宁静的情怀。(步骤三) (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呢?下面简要地谈一谈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
17、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
18、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评价观点态度(题型Ⅰ) n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词)写出了什么新意? n 变式提问:请问诗人(或词人)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 举例分析 (2007·江苏高考)阅读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案:上阕写送别
19、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用反问句指出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后句仍紧扣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是前人所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题步骤 n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诗句的内容,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n 第二步:对于相同或类似题材,前人(或一般人)的认识是怎样的。 n 第三步:揭示出本诗诗人观点态度中新巧或不同凡响之处。 拓展练习
20、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题】有人认为秦观“善翻古人之意”。请问词人对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神话传说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请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答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人认为,在金风玉露的银河之滨,双星的欢会肯定胜过人间儿女们朝朝暮暮无数次的团聚;只要真诚相爱,即便是终年天各一方,也应该比朝夕相伴的世俗情趣可贵得多。(步骤
21、一)词人一反前人“七夕”之作的感伤情调,(步骤二)以清新之笔巧翻古人之意,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步骤三) 评价观点态度(题型Ⅱ) n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n 变式提问:对于这首诗×××的说法,你同意吗? 举例分析 晓出黄山寺 高 翥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问题】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对这一
22、认识,你有什么看法或评价? 答 案:“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美的真谛。(步骤一)对此,我很赞同作者的认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发现需要安宁的心境和慢慢地体会。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我们需要二一颗和作者一样细致沉静的心和一双清澈明亮的眼去发现自然美和人性美。(步骤二) 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相关诗句,概括出作者的感情认识或观点态度。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时可联系全诗也可联系现实。 拓展练习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问题】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 案:最后一句是说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步骤一)我赞同诗人的看法,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步骤二) 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