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2教时(总第11教时)教学内容:东西干湿的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难点: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
2、技能。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个温度带?2、导入:看大屏幕图片展示,问:新疆的民居与江南的民居有什么不同?反应什么问题?教师小结:两地民居的不同,反映我国东西部降水存在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内容。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降水的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要求学生在课本第35页“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四
3、条线分别通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在填充图册上用彩色笔分别描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为什么?根据地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不仅存在着降水现象,还存在着水分蒸发的现象。一个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出该地的气候湿润程度。1看课本第36页“干湿地区图”,回答:a我国划分了几个干湿地区,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
4、义。b找出学校所在地的所属的干湿区。c问;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属于湿润区?(学生活动后教师归纳)看屏幕景观图,学生活动:对号入座,选择相应的图片与干湿地区相连。 看课本第37页活动练习1,学生比较图2.18中民居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三、课堂练习1.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 向 递减。2.我国的四个干湿地区是 地区、 地区、 地区、 地区。它们是根据 与 的对比关系划分的。3. 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 带与 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北的耕地以为主,适合种植(农作物),此线以南的耕地以为主,适合种植(农作物)。板书设计: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降水的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