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64 ,大小:1.80MB ,
资源ID:761500      下载积分:11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615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拯救中医.ppt)为本站上传会员【胜****】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拯救中医.ppt

1、中药临床药学之 研读研读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伤寒杂病杂病论论 准确解读准确解读“经方经方”药物药物(二)(二)祝祝 之之 友友 主任中药师 临床药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四川四川 洪雅洪雅)电话电话:13778810856 2015-07-Email:中医将亡于中药中医药界存在的共性问题:1.中医药思维弱化 2.中医药学术退化 3.中医药技术退化 4.中医药评价西化中药饮片质量问题:1.中药定义问题 2.中药饮片种类与品规问题 3.假药劣药问题 4.转基因中药(药材、饮片、中成药)问题.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医药科学界没有一位专家学者确定:转基因食品药品对

2、人类没有负面影响,一旦有伤害,到目前为止的科学水平是无法解决的,老百姓并不知情。最核心问题:国外“转基因品药品”用中国人来做实验而中国某些高层人士敢说“转基因药物”对人体没有伤害。依据:对小白鼠没有伤害。据现国家文化部民基会会长刘义彪说:东北白糖原料,甜菜。原来用中国原产地品种,但产量低,出糖率高,但其质量和甜度和南方蔗糖相同。现今全部用外国“转基因”甜菜品种,其产量和出糖率增加1-2倍。成本降低,但甜度只有南方蔗糖的1/2不到,但老百姓并不知情临床中药品种地方保护问题:最典型:柴胡与竹叶柴胡问题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9日第一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对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中

3、药材及饮片”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全国多家大医院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不合格、染色、增重、掺伪、掺假等问题严重。抽检品种有蒲黄、柴胡、川贝母、血竭、薄荷、木通、苍术、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品种,共722批次。其中93批次不合格。其中在中医院系统共计36批次,而有25批次不合格。全国被通报的医院有:浙江省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化医院.河北省中医院.西宁市中医院.海口市中医院.哈尔滨市中医院.武汉市中医院.西安市中医院等,一些全国知名品牌中医院均出现伪劣药品。这次国家抽检品种主要针对染色、增重、掺假、掺伪等现象,从我们到各省市(如山东、陕西、成都)等中医院随意抽查情况更令人寒心

4、和担忧,而越到基层,中药饮片质量越差。而一些大型中医院,国家高等学府、药房竟然没有正品柴胡、通草、葛根、龙胆等,一些中药品种和中药饮片离传统中医用药标准和国家药品标准相差甚远,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某教学医院几十年来未使用过国家法定的柴胡、龙胆等,亦就是说这些医院临床中使用极为常用处方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龙胆泻肝汤等,从来就没有调配齐过,而科研成果论文结论都是假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相信中医,热爱中医,服用中药”氛围日渐兴浓的今天,国家最高质量监控机构公布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不合格名单,暴露了我们国家中药饮片监管的漏洞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失。同时也映射了中医中药发展的均衡问题,暴露了我们国

5、家多年来“重医轻药”的恶果。不但伤害了中医药人的心,更加伤害了亿万人民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和热爱之心,如此下去,中医之亡,为期不远焉。目前已发现被萃取过的药材:人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桔梗、淫羊藿、川贝母、五味子、泽泻、益母草、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目前被列入转基因研究项目的中药材: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龙眼肉、何首乌、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杏、麻黄、防风、芦根、地骨皮、竹叶、菊花、广藿香、巴戟天、枳壳、夏枯草等 著明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

6、周仲英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中药中医将亡于中药”拯救中医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11年10月“半夏”事件 (2015年8月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8月2011年10月25日:北京永安堂医药公司王府井中医诊所:医师:张炜 诊治一患者张喜。因胸闷,气短,浑身乏力。诊断为:肝血虚,胸痹,心肾不交。治法:豁痰降浊,化痰开痹,潜降安神,养血润下。开了七日处方,方中含有“半夏”40g。患者服药7日后,前往诊所第二次就医,提出前方药效不明显,张炜医师诊断为:气虚气滞,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只为开具了3日处方,并在病例中记载:如效不显及时去医院就医。10月25日+7日=11月1日 再加3日=11月4日2

7、011年10月25日2011年11月15日:患者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在全细胞分析,肾功能、心脏3项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肌酐严重超标,血红蛋白严重下降。后就诊多家医院,最终诊断为慢性肾小球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将医师张喜告上法庭,原因为被告方明知方中有毒性中药的情况下,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说明,而且未进行肾功能检测的前提下,超剂量用药,索赔各种费用650万元。法院判决:被告赔各种费用共477万元。中医临床医生:法院对本案的专业鉴定及审理过程中,并未征求中医药领域专家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专业意见,而是西药领域专业鉴定的结论。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肾经,其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8、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临床用于湿痰冷饮,咳喘痰多,痰厥头痛,痈肿不消,梅核气,瘰疬等。剂量中国药典推荐剂量:3-9g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原方中半夏均为半升,相当于现代剂量100以上。疑点:1.不能排除西医所用药物对患者肾功能造成的毒性作用 2.不能排除患者服用其他药物所致 3.不能排除法官请西医专家未鉴定中医诊疗行为而出现鉴定偏差而造成的判决结果。故而认为药就是化学成分,拿西药标准来衡量中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在贯彻宪法精神的前提下,审核中药的专家一定要学过中医(即中医临床药学专家,或称谓中药临床药学家)中医药政策不但要保护中医药,更要发展中医药。国医经方大师黄

9、煌指出:中医药教材存在的问题太多,如含“桂枝”汤方中只桂枝解 中医药生存发展面临紧迫性,保护措施需要有效性,扶持和促进措施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拯救中医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方法与措施。拯救中医,还经典(药物、剂量比)于临床。教训:1.医生处方药名书写问题 2.中药处方审方问题及意义 3.中医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问题关于中医超大剂量用药问题(略)名老中医李可连开三剂中药:第一剂用附子200克,第二剂用附子400克,第三剂用附子500克。治疗一男性患者之心肌扩大,危在旦夕,三剂汤药服后,病势得以控制,调理一周后出院。国医大师邓铁涛重用黄芪250克治疗重症肌无力;京城名医汪承柏用赤芍300克治疗重症淤胆;

10、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时发现,每日用30克黄连时,等于“泥牛入海”,当用量增加到120克时,则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药典用量,只是推荐用量,并非是最高限量.中药量效关系已成为中医药及待解决的问题.中药的毒性不同于西药的毒性,此毒非彼“毒”.拯救中医读经典经典.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药物解读与中医临床用药 药物品种互解.药用部位互解.药性互解.中医学的两大重要支柱:医和药。医中医学的两大重要支柱:医和药。医则其道,药则其术。医之本在则其道,药则其术。医之本在黄帝内黄帝内经经,药之本在,药之本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清代名医邹澎在其本草疏证序例中云:“医道之见于载籍

11、者,医道之见于载籍者,灵枢灵枢、素问素问、难经难经而上;而上;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为最古为最古(药之本药之本又在灵枢、素问、难经之上),诸经所论在审病,诸经所论在审病,本经本经所论者在主治所论者在主治,道实相为表理。道实相为表理。”古人云:“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犹航断港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清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序又云:“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证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证识矣而

12、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清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临床葯学专著,伤寒论伤寒论杂病论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古代重要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人员必读之书。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经历代整理,其内容有一些为后人所增改。加之药药物的历史变异,其药物名称、基原种、入药部物的历史变异,其药物名称、基原种、入药部位、药性理论等名实有误,在医药文献中位、药性理论等名实有误,在医药文献中误载、误载、误教、误解、相互混用。误教、误解、相互混用。由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伤寒论杂病论杂病论为“经典”,后人不敢“摘破”(伤寒论伤寒论不敢不敢“摘破摘破”神农本草神农本

13、草经经,后学者不敢后学者不敢“摘破摘破”伤寒论伤寒论),“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或“望名望名生义生义”,造成后学者思维误区和对“经典”汤方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误区,以及临床疗效验证之疑窦。严重影响国内外学术成果的有效交流,并影响“经方”的第二次开发效果(如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深入开展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不少临床医生提出问题:辨证施辨证施治准确,处方极当,而出现临床性效疑窦治准确,处方极当,而出现临床性效疑窦。而多数临床医生只从其自身医理思考,不知药物其因:药物品种、入药部位、性效药物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理论等古今有别理论等古今有别。不熟读不熟读“

14、经经”义,如何运用义,如何运用“经方经方”之要之要旨。旨。由于历史原因,药物品种内涵的不断变化,由于历史原因,药物品种内涵的不断变化,即即“方未变而药多变方未变而药多变”的特殊现象,造成的特殊现象,造成了古方与现代用药之间的不缺当与脱节,了古方与现代用药之间的不缺当与脱节,从而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药学的从而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药学的发展。发展。笔者认为:对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杂病论伤寒论杂病论等古典医药文献的继承、研究和开发,要用历史唯物观点认识、科学继承,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或“望名生义望名生义”,要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要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神农本草

15、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精髓,还精髓,还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伤寒杂病论杂病论收载药物的本来,收载药物的本来,使之有利于相关医药专著,全国中医药统编教材的再版等,更好地继承和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开发、利用“经方”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群众。在很多经典古方中,如在很多经典古方中,如“麻黄桂枝汤麻黄桂枝汤”中的中的“桂枝桂枝”;“麻黄连轺赤小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豆汤”中的中的“连轺连轺”与与“梓白皮梓白皮”;“五苓散五苓散”、“肾气丸肾气丸”中的中的“桂桂枝枝”;“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和“枳实汤枳实汤”中的中的“枳实枳实”;“泰山磐石散泰山磐石散”中的中的“续断续断”;

16、“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中的中的“金银花金银花”;“導赤導赤散散”中的中的“木通木通”等。等。现代中医在使用这些汤方时,均被现代中医在使用这些汤方时,均被更换更换了其中的药物,把现代人对药物了其中的药物,把现代人对药物的思维标准强加在古人用药意图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驰的思维标准强加在古人用药意图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驰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时的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在中药名称下均标示最早出现的著作。但并没有注释说明是药物名称的出现,还是药物的实际品种、临床应用的实际时间(年代)。中药名称的最早出现与中药实际品种与入药部位的最早进入临床使用,中药名称的最早出现与中药实际品种与入药部位的最早进入临床使

17、用,均有较大的年代差异。这些一直未引起均有较大的年代差异。这些一直未引起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教学和和临床医生的重视。临床医生的重视。古今药用品种、部位、性效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异。现代中医用药当以现今统编教材和中国药典为依据。但是,在运用古代汤方在运用古代汤方时,必须认真考虑具体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作相时,必须认真考虑具体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作相应的翻译和灵活变动,否则将不能应的翻译和灵活变动,否则将不能达到达到运用古方、经方的预期效果运用古方、经方的预期效果,也,也就就不可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不可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如果现代中医临床不开展如果现代

18、中医临床不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不解,不解决古代药物的历史变化情况,或混乱情况,决古代药物的历史变化情况,或混乱情况,不不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认真学习和正确解读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伤寒论杂病论杂病论精髓,还精髓,还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杂伤寒论杂病论病论收载药物的本来,收载药物的本来,就不能解决就不能解决“古方今古方今药不相能药不相能”,就会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就会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的生存发展医的生存发展。有相当部分中药品种,随着时代变迁,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有相当部分中药品种,随着时代变迁,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主治病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异,造成当今主治

19、病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异,造成当今临床医师处方用名与药房调配应临床医师处方用名与药房调配应付与实付不符,并未引起我们的临床医生注意和重视。付与实付不符,并未引起我们的临床医生注意和重视。一些药物的品种一些药物的品种与入药部位、临床作用表术,常张冠李戴,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发展。与入药部位、临床作用表术,常张冠李戴,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发展。Ex:Ex:桂枝与肉桂;枳实与枳壳;柴胡与竹叶柴胡;王不留行(子)与王不留行(草);葛根与粉葛;龙胆与龙胆草;酸枣与酸枣仁;山茱萸与山萸肉;梓白皮与桑白皮;连翘与连连轺;木通与通草等之用。正如李时珍所言:正如李时珍所言:“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古今药物兴废不同”。清代医学家徐

20、大椿在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医学源流论源流论中已向世人告诫:中已向世人告诫:“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近年来也有不少中医学近年来也有不少中医学者提出疑问:为何经方、时方不见效。往往归罪于中药饮片质量和调配者提出疑问:为何经方、时方不见效。往往归罪于中药饮片质量和调配质量等问题。质量等问题。在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前题下,我们的临床用药质量有待提高;我们的在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前题下,我们的临床用药质量有待提高;我们的临床药师要加強和提高中医临床药学工作质量,为临床医师服好务。临

21、床药师要加強和提高中医临床药学工作质量,为临床医师服好务。对传统医药遗产,对传统医药遗产,“药药”和和 “方方”,现代人只知道应用,而未作深入现代人只知道应用,而未作深入的历史考证和研究,特别是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属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内的历史考证和研究,特别是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属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内容),对保证中医用药的有效性甚为关键的基础理论研究。容),对保证中医用药的有效性甚为关键的基础理论研究。著著名中医学家孙启明教授说名中医学家孙启明教授说:“千百年来,千百年来,伤寒论伤寒论注家几百家,他们研究注家几百家,他们研究伤寒论伤寒论时,只抓住时,只抓住“方和证方和证”的研究,而忽略了的研究,而忽略

22、了“方和药方和药”的研究,尤其是方和药物品种的研的研究,尤其是方和药物品种的研究,究,这是中医传统研究课题中的一大疏漏这是中医传统研究课题中的一大疏漏.”孙老先生又说孙老先生又说:“从来的中医名家大多数人只知道疏方而识药物。伤寒从来的中医名家大多数人只知道疏方而识药物。伤寒注家们从来也没有注解注家们从来也没有注解伤寒沦伤寒沦大、小柴胡汤中柴胡是什么品种大、小柴胡汤中柴胡是什么品种”。这种这种“方未变而药多变方未变而药多变”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与用药之间的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与用药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如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如伤寒论伤寒论中众多经典名方,至

23、今中众多经典名方,至今未变,但其临床用药却被未变,但其临床用药却被偷换偷换了药物概念。了药物概念。”以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连轺为例:东汉时期张仲景所用连轺,其自注是“连翘根”,据考证,当时的连翘原植物是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其药用部位是根。而现代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注解为木樨科植物连翅壳,入药部位是果实,其基原和药用部位、临床性效都发生了改变;同方中梓白皮,为紫威科植物梓的树皮,而现代教科书而现代教科书方剂学方剂学编写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编写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串改了原方药物。串改了原方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共识,中药品种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用药的疗效和

24、中医药疗质量,亦包括现代中成药的实际疗效,使得得“经方经方”不精,不如古代不精,不如古代“经方经方“有效。有效。中药品种,包括每一味中药品种的入药部位,古今有别。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是中药古今临床品种差异、饮片质量、性能与剂量。中药品种、性能的认识和剂量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即孙所说即孙所说:“方未变而药多变方未变而药多变”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的特殊发展,造成了古方、经方与用药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与用药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医方与用药的矛盾。河南中医 31卷9期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 (上)李字名 姜良铎(指导

25、老师)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是仲景学说的基本共识,可是在桂枝汤中运用的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讨论引出的问题促使太阳中风证的重新研究。起因:芍药争论说起桂枝汤用赤芍的矛盾文章指出:祝之友、姜淑珍、胡世林、谢宗万等指出:张仲景用赤芍而未用白芍。问题:1.作者没有研读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经文要义。2.作者未解读仲景用芍药利尿之机理。3.作者只解读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为什么不解读张仲景是用肉桂还是用桂枝。4.将桂枝列为辛温解表药,本身就是一大历史冤案或者说叫历史奇案。北京中医药大学 胡东升等大青龙汤方证研究,全国各地各说不一,其根本原因:忽略了全国各地使用柴胡入药部位问题。神农本草经药物中的密码解读

26、:人类对抗衰老和疾病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何长寿同时身体又很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抗衰老是一个伪命题,只能是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神农本草经言能延年益寿,长寿不老的药物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空气的污染,恶劣的水质,食品添加剂的泛滥,加之愚蠢的生活方式等让我们越来越多的疾病缠身有毒物质的富集,由低海拔流向高海拔养生文化,文化养生养生先养天,养生先养地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天不健康,地不健康,人肯定不健康战争是残忍的,但战争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1.输血疗法的出现和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批伤亡死者均死于失血性休克,输血疗法的出现 2.肾透析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伤亡死于肾

27、衰竭,肾病综合症,肾透析疗法拯救了无数患者,促使肾透析疗法的发明 3.呼吸机的问世 越南战争,大量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出现,促使呼吸机的问世。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与时代脉搏 中医在这方面落后于西医。中医只有在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方得以体现其伟大:1.20世纪世界范围的流脑流行,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没有办法控制和治疗,中医用白虎汤治愈。2.非典暴发流行,在一次证明中医药的伟大。3.非洲埃博拉病毒,又再一次显示中医药的神奇作用。中医药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沿着辨证论治,辨证论药,复方配伍,随证加减的道路走下去,不能搞单一成分、有效成分。中医治病不是靠某一种成分,让传统中医药治疗结果去符合另一

28、个医疗体系的标准,是不明智的。中医中药,中国的标准就是国际化标准,不能只强调要与世界接轨,而丢掉自己本质的东西,中医中药应是世界与我们的接轨。中医药在治疗西方医药无法治疗的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急证又取得可靠疗效,外国学者亦认可,中医治疗病,是用中药(饮片),不是用中药(饮片)的某一成分或衍生物。如赤芍、丹参、全蝎、人参、蜈蚣、水蛭、雅连等。如果用这些的提取某一成分再来治同一种疾病就不起作用了,或临床疗效不明显,有的还有副作用,且相反这些成分或衍生物已不是中药意义的药物了。西药是以成分入药,药物中含有毒性成分就会产生毒性反应,如阿托品、麻黄碱等中医处方每种中药不是单一的

29、作用,而是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协同起作用,并非是某一个单一成分起作用。Ex: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等,方中均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含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却是在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理论和确切疗效被大量临床实验所证实。中医注重个体化,西医注重标准化;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西医强调规范化标准。中医应该坚守姓中,提倡“经方”,回归临床。本世纪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中医理论恰好是研究和涉及人体(疾病)系统论,信息论和疾病发生发展控制论的。中医有史以来就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典范。只要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在漫长的社会历史长河

30、中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千百年不变,那么医学的理论就不能像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一样日新月异,(中医西医同样如此)。可以肯定地说,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人体还是由206块骨头组成,还是五脏六腑运转机体;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系统还负责人体供血。看医学理论是否科学,首先应要看其是否把人体当成统一整体对待(中医整体观),是否坚持系统理论的各项原则(中医论病坚持人体系统理论),而不是根据什么“证实”、“证伪”、“重复”、“可证性”等论证策略(现代医学推论)。只有把人体看作整个系统,按照整体系统原则建立其理论和进行诊疗活动,才是最科学的。中医药几千年来得以继承和发展,正因为尤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使今天的很多

31、心血管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的疗效从来没有让患者失望过,而且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可。对病因的探讨,是医学的最高追求,(中西医均是如此)。因为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够找到解决医学难题的方法(西医更是如此)。中医治疗理论原则引导现代医学走向病因发现,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医学难题,也就是说传统中医会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理论航标。现代疾病的很多疑难问题,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将是指导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突破口。黄帝内经 一般人认为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中医之经典,因而对中医没有兴趣,因此也不愿接触黄帝内经,更不下苦功夫研读。其实,皇帝内经是一部以医为主,并涉及天文

32、、地理、历法、气候、气象、心理等科学的,探讨天地人化育的生命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它是一部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的书神农本草经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中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治疗学专著。中药临床药师:中药临床药师:中医临床医师:中医临床医师:读懂、学好读懂、学好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录:序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亦是世界上最古的药物学典籍,是中医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难经)著作之一,要学习好中医中药,必须先读经典,尤要学习好中医中药,必须先读经典,尤其是其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与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医药理

33、论同源中医药理论同源.(中医药的发展是先有药后有医中医药的发展是先有药后有医)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药证源于药证源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方药根基于方药根基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标志了经方的起源。神农本草经是最早本草学著作,同时又是最早的经方家著作,伤寒论是集汉以前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大作。伤寒论方一定是经方,但经方不一定是伤寒论方。有两点值得研究:1.仲景在自序中说,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参考了药录。该书已失传,但其内容可能与神农本草经相通。2.晚于仲景的陶弘景指出:惟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神农本草经),但其善诊脉,明气候

34、,以意消息之尔。可以判定,仲景参考了神农本草经内容,再则,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相对照,本经记载的同一种药物还没有分化,如干姜(包含生姜)、地黄(含干地黄、生地黄)、消石(含芒硝)、麻蕡(含麻子)等。名称相同的同种药物,其药用部位亦没有变化,叙述较庞统,如栝楼(无栝楼实)、柏实(无柏叶)、酸枣(无酸枣仁)、瓜蒂(无瓜子)等。因此可断言,本经早于伤寒杂病论,且张仲景发展了本经。本经本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版本为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56-536456-536年)。陶氏在其自序中云:“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嚴嶺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

35、为尽圣人之 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猶得全録。而遭汉献迁徙(汉献迁徙:文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190年)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从洛阳迁都长安),晋怀奔迸(晋书本纪载: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311年),匈奴刘曜卒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掳,文籍全被焚烧,史称永嘉之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神农本草经上、中、下并序录合称四卷)。所处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从以上文字,可以判定,陶氏看到过张仲景所著之书,并给予高度评价,陶

36、氏在神农本草经序录后说:“春秋已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之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神农本草经),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仲景汤方药物之理取之于神农本草经无疑)。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其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序中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徐氏又言:“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味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

37、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本经之不讲故也”。也就是说:张仲景汤方所用药物及其药性理论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要研究神农本草经必须熟读伤寒杂病论,要研究伤寒杂病论精义,必须精读神农本草经,要坚持以经解经思想,不然正如徐氏所言:药非其药,间有效,亦偶中而非可取。如桂枝与肉桂;枳实与枳壳;柴胡与竹叶柴胡;酸枣与酸枣仁;山茱萸与山萸肉;梓白皮与桑白皮;连翘与连连轺等之用。Ex:大黄本经:“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利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仲景用大黄,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等,均取其大黄“破癥瘕积聚

38、、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取其大黄“下淤血”、“血闭”之功。在茵陈蒿汤中拓展了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本经记载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而仲景运用大黄配伍甘草等,增减使用剂量和煎煮方法,而发扬了大黄缓和之作用,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皆有“和胃气”之作用。陈修园在其神农本草经中云:“人只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抑知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且五脏皆禀气于胃,胃得大黄运化之力安和,而五脏亦得安和矣”。Ex:芍药芍药本经本经载: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

39、积寒热,疝瘕,止痛,瘕,止痛,利小便利小便,益气,益气”。后世一些本草和医药文献载言:后世一些本草和医药文献载言:芍药有芍药有“敛阴敛阴”之弊,故不用于小便不之弊,故不用于小便不利之证利之证。现行教科书和。现行教科书和药典药典也不言芍药有也不言芍药有“利小便利小便”之功之功(临床临床中药学中药学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泻肝火。活血化瘀,清泻肝火。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2010年版:白芍:养血调经,敛年版: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40、。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读伤寒论太阳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太阴篇: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方中均用芍药(赤芍),用以治疗方中均用芍药(赤芍),用以治疗“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者。者。再仲景其他方剂,如金匮要略方:当归芍药汤(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白术各四两,泽泻、川芎各半斤。用以治疗妇人腹中诸疾痛。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以治疗“血痹”。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用以治疗“癥痼害”。小建中汤: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

41、,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饴糖一斤。用以治疗“虚劳里急”。等方剂中均用芍药(赤芍),且其主治病证均为等方剂中均用芍药(赤芍),且其主治病证均为本经本经所载。仲景用药所载。仲景用药均依据于均依据于本经本经。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共用本经药物136种,约占两书所用药物总数的80%以上,其他药物均为谷类、肉类与果菜一类,且均不作君药,全为佐使药。张仲景其所用药物均依据张仲景其所用药物均依据本经本经药物理论,药物理论,本经本经药物理论又与药物理论又与黄帝黄帝内经内经中医药理论同源中医药理论同源,故言,故言经方经方是在是在本经本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

42、出现,标志了的出现,标志了经方经方的起源。的起源。所以徐大椿说:“学者必将神农本草经字字求精义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与伤寒杂病论(以下称伤寒)药物互解:一.药物品种互解:二.药用部位互解:三.药性互解:药物品种互解木通与通草木通与通草.本经:通草。味辛,平。主恶去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张志聪:“木通本经名通草,茎中有细孔,吹之两头皆通,故名通草。陈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今药中复有所谓通草,乃是古之通脱木也。”木通木通(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2010

43、年版,年版,P.59P.59):木通科植):木通科植物木通物木通Akebia quinataAkebia quinata(ThunbThunb)DecneDecne.三叶木通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Akebia trifoliate(ThunbThunb)Koidz.Koidz.白木通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eAkebia trifoliate(ThunbThunb)koidz.Var.australiskoidz.Var.australis(Didls)RehdRehd.的藤茎的藤茎。川木通川木通(中国药中国药20102010年版一部,年版一部,p,34p,3

44、4):毛茛毛茛科植物小木科植物小木通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Clematis armandii Franch.绣球藤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 Clematis Montana Buch.-Ham 的藤茎。的藤茎。通草通草(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2010年版一部,年版一部,p.278p.278):):五加科植物通脱木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Tetrapanax papyriferpapyrifer(HookHook)K.kochK.koch.的茎髓。的茎髓。小通草小通草(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2010年版,年版,p.

45、45p.45):旌节):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Franch.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Helwingia japonicajaponica(ThunbThunb)DietrDietr等。另外还有蔷薇科、虎等。另外还有蔷薇科、虎耳草科等耳草科等1010多种。多种。在古代在古代(西汉至明代西汉至明代),木通与通草,其名称、入药品种、临床性效与临,木通与通草,其名称、入药品种、临床性效与临床应用恰好相反,直至明床应用恰好相反,直至明淸淸还在混用。还在混用

46、。建国后又出现了马兜铃科植物关建国后又出现了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木通Hocquar mandshuriensisHocquar mandshuriensis(komarkomar)Nakai.Nakai.(全国统编教材(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中药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7年版,第年版,第173173页),页),造造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下降和震惊世界的马兜铃酸药害事件,直到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下降和震惊世界的马兜铃酸药害事件,直到20052005年版年版药典药典一部,才正式收载木通和通草的法定入药品种,取消关木通在一部,才正式收载木通和通草的法定入药品种,取消关木通在中医中药中使用。

47、中医中药中使用。连连 翘与翘与连轺连轺.上至汉朝六代,时至唐宋盛世,我国医药文献所用和所载连上至汉朝六代,时至唐宋盛世,我国医药文献所用和所载连翘、连翘根(又名轺根),为藤黄科植物红旱莲(翘、连翘根(又名轺根),为藤黄科植物红旱莲(Hypericum Hypericum arsyron L.arsyron L.)的全草)的全草(祝之友(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p.20p.202323)。)。宋朝开始至今所用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宋朝开始至今所用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 Forsytha Forsytha suspensesuspense(Thunb.Thunb.

48、)Vahl.Vahl.的成熟果实的成熟果实(谢宗万(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p.731p.731;宋;宋寇宗奭寇宗奭本草衍义本草衍义卷十二卷十二.p.67.p.67)。)。其性味,归经与临床性效均有其性味,归经与临床性效均有显著差异。显著差异。连翘连翘,为中医常用中药。清热解毒,历来被中医视为疮家要药。连翘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连翘,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之廉。味苦、平,无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生山谷。”无植物形态描述。唐苏敬新修本草载:“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生下湿地。著子似椿实之未开者,

49、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山南人并用之。今京下惟用大翘子,不用茎花也。”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云:“连翘,今处处有,今用茎连花实也。”唐甄权在药性论中云:“连翘,使,一名旱连子。主通利五林,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唐.甄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2006:62)“旱连子”为草本药物。可以看出,当时所用连翘,为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并非现代所用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所谓连轺,折根,则是指翘根而言,即张仲景在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即为本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治小儿无辜寒热、结核、颈项瘰疬及心肋腹背有坚核而不痛之“连翘丸”,治痈疸瘰疬、恶肿之

50、“连翘五香汤”中之连翘,均是藤黄科植物旱莲草的全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393-403982:393-403)。唐.王涛外台秘要中治痈疸肿毒方中之“连翘草及根”(唐.王涛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671-6721955:671-672)亦是藤黄科植物“红旱莲”。集验方中之痔疮肿痈方,用连翘煎汤熏洗,方中连翘亦是藤黄科植物红旱莲无疑。五代时期韩保升蜀本草在草部载:“连翘,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生泰山山谷。八月采,阴干”,“连翘,微寒。苗高三四尺。今所在下湿地有,采完,日干用之。”(五代.韩保升.蜀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