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 功
襄城县斌英中学 菅新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叫做功以及做功所必需的两个要素。
掌握功在力和位移同向以及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符号表达式和功的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讨论探究的过程掌握讨论探究的方法。
通过掌握功的计算以及产成条件,尝试运用功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列举功在现实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和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
2、计
1、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史实以及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复习旧知识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
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什么是做功,做功过程应满足的条件
【教学设计分析】通过联系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功的一般表达式
教师设疑:如果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了一段位移(如图1)所示,探究此时力F的做功情况:
F
L
图一
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力的分解出发来探究力做功的情况(如图2)
3、
F
L
图二
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并结合初中所学的W=FS对公式进行推导。
【教学设计分析】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并加深学生对矢量分解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如图3),演示向左推小车和向右推小车引起的不同效果,并引导学生探究力对物体做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学生自主思考,并结合生活实例列举做正功和做负功的例子,自主体会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并体会对物体的不同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分析】让同学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自主体会正
4、负功的物理意义,启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结与
讨论
1.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思考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思考问题:
(1) 功是标量还是矢量?
(2) 功为什么会有正负?它的正负分别代表什么?
(3) 功的一般表达式的使用范围。
回忆洛伦兹力的学习过程,谈本节课收获。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对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分析】课堂小结,起到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强化记忆的作用。通过思考与讨论,能够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进行进一步的来理解,并对功的计算实现进一步的掌握,深化对功的认识。
布置作业
课本问题与练习 第 1、2、3题
【教学设计分析】第1题简单代入功的计算公式,以此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第2题通过简单抽象将其转化为物理模型求解,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思维;第3题则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亦有利于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并巩固了学生的受力分析方面的知识。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