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政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研究报告(执笔:周正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性思考“个性”一词,与“素质”一样,也是说法不一,同属“模糊的”概念或“难以定义的”概念。各种专业辞典教科书或著述文献中,人们对“个性”一词的看法形形色色,难以一一援引罗列。1994年10月在杭州举行“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第七届研讨会暨讲习会”上,代表们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个性,基于教育实践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
2、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以及具体内容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呈互为渗透的综合组织状态。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个性的自主性(也称独立自主性)、个性的独特性(也称个性的差异性)、个性的社会倾向性、个性的整体性。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八十年代末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个性化教育开始得到众多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对个性化教育问题展开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通过资料检索发现,以往的个性培养研究以全方位居多,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3、研究的重点没有突出人的主体性发展。为了提高个性培养的针对性,我们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在个性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赖性较强、墨守成规、自信心不足、自我约束力差。与此一一对应,我们认为个性培养的重点应定位于“两独两自”(即独立、独创、自律、自信)。我们认为“两独两自”的提出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在个性教育中注重培养受教育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同时,在个性培养的途径上,我们必须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问题。我们认为,政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主要阵地,政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又将研究分为可以操作的“两个板块”(即
4、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外活动课渗透个性化教育)。个性培养只有加强针对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我校一直重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近年来围绕“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健康个性,创造精神”的办学宗旨开展系列研究,坚持取长补短,吸取他人优秀的科研成果,开辟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课题研究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初中政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确立符合学校一贯的办学宗旨,符合个性培养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开展初中政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有:
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与充分、自由的发展。充分、自由的发展即是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各种才能的发展,个性发展指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二)社会学的个性形成理论 1.活动功能原理。活动是个性存在的方式,个性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活动是这一过程的中介。个性正是在活动中通过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逐步构建、完善和发展的。 2.内化作用原理。没有外部对象的活动转变为学生内部心理活动,就无所谓个性和个性的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目的的实现无不依
6、赖内化过程的完成。 3.群体效应原理。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的基础,群体是影响、改造个性的重要力量。组织学生参加健康的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学的个性形成理论 1.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素质教育个性化。学生主体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个性是否良好,成为检验素质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个性发展与创造教育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富尔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可以说,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 三、研究的目
7、标、原则及步骤 (一)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我校的办学宗旨“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健康个性,创造精神”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外活动课渗透个性化教育 “两个板块”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实践与研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两独两自”(独立、独创、自律、自信)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 1.课堂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独立: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创: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善于发表独特见解,善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养成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习惯。 自
8、律:能够有效地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和习惯,初步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信:相信自己的学习潜能,善于总结和改进学习方法,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自己学而有成。 2. 课外活动渗透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独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与政史课活动,能独立承担各项任务,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发展自己所喜欢的爱好并逐步形成特长。 独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能够坚持正确的想法和主张,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自律:能够遵守活动的基本准则,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养成排除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自信
9、:相信自己的价值判断,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潜能得到一定发挥,坚信自己能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和途径。 (二)研究的原则 结合政史课堂教学与活动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符合社会规范、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个性。2.全纳性原则。培养良好个性应面向全体学生 ,追求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寻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3主体性原则。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评价。4.针对性原则。因材施教,
10、差异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重点要发展学生的“两独两自。” (三)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82003.10):研究准备和初始阶段。根据学校办学宗旨,进行全面探索、尝试。回顾总结已有经验,分析研究个性培养的方向,搜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成立课题小组,制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3.102005.12):全面实施方案。主要工作有:组织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积累理论材料。在政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课改实验。在政史活动课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课改实验。并及时总结个性化教学经验,全校推广。第三阶段(2005.122006.4
11、):整理资料,课题阶段性结题并提出深化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课堂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要阵地,政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课堂个性化教学、课外活动课个性化教育两大板块构建个性培养的途径,培养学生以“两独两自”为重点的良好心理品质。 下面分两个板块阐述操作的具体策略。 (一)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 正确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 再来剖析传统政史课堂教学的症结,主要问题有:教
12、学目标唯书、唯分、唯知,忽视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角色定位上强化了教师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上强化了班级集体学习,忽视小组学习的中介、组织功能和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活动。个性化教学正是从教学模式上使教学具有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的力量。 美国学者卡罗尔指出:个性化教学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行为方式、概念、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 我们认为,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13、答案,让每位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达到某种完善程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之目的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探索,在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时我们采取了以下程式: 1、努力营造课堂气氛,积极改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为此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拓宽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努力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从而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建立了一种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并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形成了增值性教学合力。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活动的
14、探索者、创造者,我们在研究中,无论是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还是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努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差异发展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研究中我们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即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教学目标
15、之一让学生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定为“能分析割地、赔款对中国的影响”;发展目标定为“能结合四口通商的区域说明中国殖民地化加深了”;上限目标定为“开设工厂为什么说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这种投资设厂与现在我国的招商引资有何区别?” 研究中,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学习目标的实效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在目标分层的基础上我们又实施了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3、大胆重建教学结构,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
16、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谓“同化”就是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的逻辑体系一致时被纳入,认知结构在量上有所增加;“顺应”指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不一致时,改变原认知结构,使其发生质的变化。从这一原理出发,实验中我们建立了“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 建立“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旨在强化学生独立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该结构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的重点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寻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这一结构的运作过程可简单表述为:发现问题引导方向探索规律
17、迁移深化 上述结构中,除了“引导方向”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随机点拨外,其余的环节均以学生活动为主,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合作。 下面以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一文为例,说明这一结构。 第一步,发现问题,即学生在初读教材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如学生会提出“清政府为什么要实施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为什么说失败了?”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探索?” ;第二步,引导方向,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一是将问题归类,二是确定研究的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第三步,探索规律,即通过学生个人的主动探索和学生间的适当合作,在教师适当点拨下解决确定的重点问题,如在本课中重点研究出清政
18、府实施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洋务运动失败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第四步,迁移深化,即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的能力。 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还形成了学生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态度,而这种独立探索活动的成功体验,正是学生整个个性中自主性、自信心的强大支点。 4、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应采用多种教
19、学方法。研究中,我们较多地采用了尝试法和质疑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尝试法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即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当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再尝试,最后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识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索者。尝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索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质疑法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
20、于疑。”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求知兴趣;质疑可使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质疑法要求教师在学生明白“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这样”、“不这样将会怎样”等深层问题。如九年级世界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在讲解“八一九”事变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学生提出了“如果八一九事变不发生,苏联会不会解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这一质疑、尝试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5、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课堂互动灵活多变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个体自主学习三种。传统的以集体学习为主的
21、授课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增加了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 自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自学也会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一个基础。研究中我们拓展了自学的形式,主要有:自读、自思、自问、自练、自查等。 教学应是师生、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正适应了学生的多边交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更
22、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研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两人小组,开展互学、互问、互查、互评等活动,达到相互检查、督促、交流、启迪、帮助之目的;二是四人小组,主要是开展问题讨论,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完善结论之目的。 6、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研究中,我们对教学评价作了两项改革:一是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正确认识评价功能,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教学评价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而非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业、测验不仅仅是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内容,而且是作为一种矫正性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
23、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学生没有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暂时不批分数或分出等第,给学生再次达标的机会,直到学生成功。 二是要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是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为条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及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控。研究中,我们将较多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评价能力从不断的信息反馈中调整完善。另外,我们拓展了评价的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作阶段性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不单以测查为唯一的依据,即要求教师综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作出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
24、评价的功能。我们还在各学科开展作业小能手、发言小能手等评比,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课渗透个性化教育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新课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并提供了大量教学活动建议和具体案例,
25、教师可以此为依据并进一步拓展,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我们认为在政史教学中开设活动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造空间,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活动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实验、探索,我们认为在政史活动课中渗透个性化教育,既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又要灵活机动地选择活动形式,只有这样,活动课才能真正发挥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实践,最后采用了这样的步骤: 1 、确定活动主题每一次活动我们都确定明确的主题,让学生知道该做怎样的准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2 、创设活动情境情境即环境,具体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
26、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通俗地讲,就是指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情境通常可分为自然情境和人为情境,活动组织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以八年级历史为例,在讲述抗战历史时,为配合教学,我们组织了主题为“借助影视作品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活动。活动前,在谈完活动的具体要求后,我们拿出事先印好的一张清单发给学生,上面罗列了建国以来,我国拍摄的反映抗日战争活动的影视作品的名单。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活动还没有开始,学生却早已迫不及待地拿着清单,寻找自己熟悉的影视作品,脸上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那种参与意识, 那份投入的神情,简直让人感动不已。由于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7、,学生都以最大的热情去作准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人为情境的创设对活动课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情境在历史活动课中对学生的活动具有十分明显的暗示和引导作用,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创造意识,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保证了活动课的质量和效果。3 、选择活动问题活动中的问题多指活动中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正是因为在活动中不断产生问题,活动过程才不断深化。就政史活动课的教学而言,其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提出来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对如此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一一作答,但面对求知欲
28、和探索欲都很强的学生,教师又不能拒绝回答问题,因为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选择了那些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问题,作专门性的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构思答案,这样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同样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因回答问题成功而产生的快乐。4、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不断被提出来,只能说思维刚刚开始,为此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寻找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历史活动课所具有的显著特征。由于在活动课中我们不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自己的问题,学生对
29、活动课产生了兴趣,其思维的潜能得到了发挥。5、指导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这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通过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所有的特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他们来说,这是多么能让他们激动不已的事啊。你说 ,他们怎么会对活动课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所以,研究中,我们在活动课中,想方设法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鼓励他们在操作中广开思路,学会创造,提高认识和能力。学生由于本身的差异,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高有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吝啬表扬,把每一个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视之为他的进步,从不让学生因为操作中的一次失败而产
30、生退却,从而激发其斗志,使之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能不断延伸,并最终促使其形成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健康个性。6、及时进行总结这是活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它,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活动课的成败得失,使活动课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并为下一次活动积累宝贵经验。总结时,我们将重点应放在学生这一环上,针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殷切期待下一次乃至更多的历史活动。以上6个环节总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了政史活动课的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了历史活动课的效果与质量。为确保每一次的活
31、动课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胆创新,不断革新、借鉴灵活多样的活动课形式,具体说来。主要采用了以下类型:1、研讨交流。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座谈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政史结合、分析推理的能力。这类活动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现象,政治课上涉及到的一些现象、问题均可用于研讨评价。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评头论足,如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可
32、能性、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等等。也可以模拟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场景,对当时的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阶层、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站在国家领导人的立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讨论。如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评价,可让学生分别从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工商业者的角度发表看法,引出商鞅变法的影响。在方案设计上,可以采取双方对阵辩论方式,让学生充分准备、自主活动,思路比较清晰;也可采用课堂即兴发言辩论方式,随机性更强,更易呈现学生研讨的自然状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2、演讲表演。主要根据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特征,如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让学生在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演讲、表演。鼓
33、励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动脑筋制作表演内容,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台演讲、讲历史故事、进行某一个历史专题的讲座或表演历史小品、历史剧等。例如,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为题举行演讲会;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设置三个时期的场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今天,让学生表演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的情况,体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举行有关重大事件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记相关内容,还要合作展示,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3、竞赛闯关类。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
34、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例如,设计“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闯关”活动,师生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设计为各类题目如选择题、连线题、改错题、真假判断题、表演竞猜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开阔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张扬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4、观摩鉴赏。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和政治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
35、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5、访谈调研。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访谈。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采访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感受文革的疯狂和错误,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这类
36、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6、编辑撰写。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和政治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些展览、板报、专刊还需要学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等等;写一些时事溯源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方面的小论文
37、;就教材中某一课的内容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办一份历史或政治小报或出一期专刊,还可以附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实物等资料。此类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的空间和机遇,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个性也得以充分发掘和展示。 五、实践与研究的成效及分析 自2003年1月确立镇江市级课题初中政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后,我们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三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1、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初步确立。 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构建“发现问题引导方向探索规律迁移深化”教学模式,围绕课题举办了3次公开课观摩活动,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听课,他们认为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的
38、主要优点在于: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发现探索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领悟规律,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同时,教师在激发探求愿望、引导研究方向、适时给予点拨方面起了较好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
39、能力。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尝试、质疑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从发现问题,到领悟规律,再到迁移运用,符合人们探索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利于照顾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而且,教学目标分层、个体自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完善。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也激发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机制。 2、学生素质个性化评价机制初步确立。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对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
40、习能力的单一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如课堂的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小论文的撰写等等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中,力求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发展性、激励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3、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无论是平时的政史课堂教学,还是每一次精心准备的活动课,由于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也更加健全了。4、教师的个性得以发挥,能力获得提高实验中,课题组的教师不断充电,认真阅读理论专著,学习先进经验,革新
41、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撰写课改论文和心得体会,自身获得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其创造个性得到发挥,教育教学能力也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的,也取得了相应的实验成效。但由于个性具有非量化等特殊性,我们较难在因与果之间作详尽的归因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以“两独两自”(独立、独创、自律、自信)为目标,以“两大板块”(课堂个性化教学、课外活动个性化教育)构建的个性培养体系,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具有明显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两个自变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本课题实施的个性培养策略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42、践能力,能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学生独立、独创、自律、自信等个性因素的发展,虽然突出了重点,但研究中对个性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个别差异性和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还考虑不够。还有,对研究的反馈及检测力度不够,这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前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对课题作进一步深化研究。该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细化个性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完善个性化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拓展活动课的个性化教育空间,从而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模式。 七、课题组成员的公开课、研讨观摩课与论文一览 (一)论文1、周正华浅谈历史课的教学语言
43、,镇江市中青年教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2、周正华历史情感教育陶冶刍议,镇江市教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3、周正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丹徒进修第2期4、周正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历史创新教育,省“树勋杯”优胜奖5、周正华历史情感教育陶冶刍议,镇江市教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6、周正华历史人格教育探究,镇江市优秀历史论文评选一等奖7、周正华历史课堂提问之我见,镇江教育2003年第2期8、周正华试论历史个性教育,镇江市优秀历史论文评选二等奖9、周正华历史活动课程建设初探,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10、周正华设疑、激思、创新,镇江市教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11、周正华个性教育历史教育的活水之源,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12、周正华试论中学德育薄弱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镇江市教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13、孙云仙怎样与中学生谈“性”,镇江市教科研论文评选市一等奖14、魏婷等待是一种境界,丹徒进修15、魏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区三等奖16、张风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再思考,市三等奖17、张风华中学生“网恋”现象探索,市三等奖(二)公开课和优秀课1、丹徒区初中历史新课程观摩课海峡两岸的交流2005年4月于冷遹中学2、周正华义和团运动东片历史交流课2005年12月一稿2006年3月二稿课题组负责人:周正华、杨瑞荣课题组成员:魏婷、吴益民、章本廉、谢珍华、孙云仙、张风华、杨旭华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