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n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至18世纪下半期至19实际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旗帜鲜明的批判了宗教神学
2、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型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十九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
3、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解释自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
4、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
5、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觉植根于时代和实践的沃土之中,并不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推进理论创新,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他能够并必将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n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以下几点说明:第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第二,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他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他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
6、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
7、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事先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n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要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不
8、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的目的性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方法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10、。承认世界的同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u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u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
11、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u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行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u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12、、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u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n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的现实意义是我国党制定和执行独立
13、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
14、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这种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矛盾的主要
15、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
16、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的意义使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质和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质
17、量户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塌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辨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辨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辨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坚持辨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辨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发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
18、,既不应全盘接受,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尊重客观规律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时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
19、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他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
20、坚持她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他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有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在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
21、工作中的运用。科学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含义第一,科学渗透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
22、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社会形态的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
23、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社会形态的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结合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
24、间的多少,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简直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的现实。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二,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
25、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以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
26、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确立了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一,
27、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一年之中,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及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二,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
28、使社会总产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在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是:(c+v+m)=c+.即第一类部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另一个实现条件:(c+v+m)=(v+m)+(v+m),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
29、本实现(前提)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v+v+m/x)=(c+c),即在社会资本扩大在生产的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
30、门之间的竞争,资本想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的变化。平均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的本质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在个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超额利润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1、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率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高于零。利息率的决定因素一定时期内的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
32、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生产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加以使用的。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股票的投资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题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呀必须由
33、国家来完成。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资本主义国家红换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设计促进市场总共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平衡。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际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简介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简洁的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特定
34、情况下可能出台行政手段。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一,资本输出,即把它们的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书往国外,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三,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方面。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作用下,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资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尤其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每当科学技术由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
35、力加速发展。2,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蒂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实现,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任务。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是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36、他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从本质上讲,正是工人阶级自身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更多的社会财富,才使得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则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国家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但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国度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家里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以为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
37、平衡的。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教训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适度的演进。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第四,
38、社会追忆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时间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社会
39、主义是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总共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热恩师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40、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动分配。第四, 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改革和完善自身。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
41、业,他的发展方向与人民群众的医院与要求是一致的,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会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斐然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第一, 要以与时具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 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三, 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与工人
42、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认识分析,总结了国
43、际共产主义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的遇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第一,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第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第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第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第七,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
44、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有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相适合,但又存在某些不相适合的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
45、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表明,我们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
46、实际行动中,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建设。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的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我们要把为伟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目标,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既不能只埋头苦干而忘却远大理想,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又不能空谈远大理想而脱离现实,失去立足的根基。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肩负七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重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