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社会科学前沿,2023,12(8),4276-428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583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李歆琰.殷墟公共考古经验、现存问题与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前沿,2023,12(8):4276-4281.DOI:10.12677/ass.2023.128583 殷墟公共考古经验、现存问题与实践路径殷墟公共考古经验、现存问题与实践路径
2、 李歆琰李歆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4日 摘摘 要要 公共考古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虽没有公共考古这一正式概念,但公公共考古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虽没有公共考古这一正式概念,但公共考古的实践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早已逐渐产生。殷墟与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共考古的实践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早已逐渐产生。殷墟与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928年殷墟年殷墟考古发掘被学界广泛视作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标志,自此之后的每一次发掘都引起民众
3、的广泛关注,考古发掘被学界广泛视作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标志,自此之后的每一次发掘都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因而殷墟因而殷墟也也被认为是公共考古的早期阵地之一。从研究空白、形式简单到多措并举,内容丰富,伴随殷被认为是公共考古的早期阵地之一。从研究空白、形式简单到多措并举,内容丰富,伴随殷墟九十多年发掘过程的公共考古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考古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宝墟九十多年发掘过程的公共考古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考古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宝贵的经验财富。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新形势下的殷墟公共考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殷墟公贵的经验财富。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新形势下的殷墟
4、公共考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殷墟公共考古长期实践历程中的经验与现存问题和现实特点相结合,共考古长期实践历程中的经验与现存问题和现实特点相结合,探索基于“交流”与“阐释”有机互动的探索基于“交流”与“阐释”有机互动的公共考古实践新路径。公共考古实践新路径。关键词关键词 公共考古,考古,殷墟公共考古,考古,殷墟 Experience of Public Archaeology,Existing Problems and Practice Paths of Yin Ruins Xinyan L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
5、iversity,Xian Shaanxi Received:Jun.14th,2023;accepted:Jul.26th,2023;published:Aug.4th,2023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chae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the 1990s.Before this,al-though there is no formal concept of public archaeology in China,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chaeo-logy has
6、 been gradually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aeology.Yin rui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aeology.In 1928,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Yin ruins was widely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the birth of field archaeology in China.Since then,李歆琰 DOI:10.12677/ass.20
7、23.128583 4277 社会科学前沿 every excavatio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so Yin ruins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early positions of public archaeology.From the blank,simple form to multiple measures,the public archaeological work accompany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Yin ruins for mo
8、re than 90 years also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ublic archaeology in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wealth.But 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chaeological work of Yin ruins under the n
9、ew situation.Therefore,this paper combin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public archaeology in Yin ruins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and explores a new path of public archaeology practice 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raction between“communica-tion”and“interpret
10、ation”.Keywords Public Archaeology,Archaeology,Yin Ruins Copyright 2023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引言引言 考古文化天生具有公共性,要求考古学的发展成果必须联系社会大众。公共考古的概念源于西方,其基于文化遗
11、产保护与公众教育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将考古学研究成果向公众传播,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而在此之前,中国虽没有公共考古这一正式概念,但公共考古的实践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早已逐渐产生。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文化权益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1。公共考古进入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新时代,发展出了新的特点和形式,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殷墟为商王朝后期都邑遗址,它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同时也是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过程的见证。1928 年殷墟考古发掘被学界广泛视作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标志,自此之
12、后的每一次发掘都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考古研究成果向公众展示开放逐渐成为我国考古界的传统。从研究空白、形式简单到多措并举,内容丰富,伴随殷墟九十多年发掘过程的公共考古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考古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宝贵的经验财富。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新时代下的殷墟公共考古事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公共考古事业的新趋势和人民的新需求,新改变也应相伴而生。基于此,本文将殷墟公共考古长期实践历程中的经验与现存问题和现实特点相结合,探索建立在“交流”与“阐释”有机互动之上的公共考古实践新路径。2.殷墟公共考古工作整体回顾殷墟公共考古工作整体回顾 殷墟作为早期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之
13、一,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历程可以根据其发掘工作的开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汲取早期公共考古事业的宝贵实践。公共考古伴随着考古事业一并发迹。在殷墟最早进行发掘时,就有考古专业人员对部分周围村民进行一些简单的考古常识培训之后雇佣其在考古工地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发掘清理工作。并且由于其影响之大,轰动世界,在当时受到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各媒体也密切关注殷墟发掘的动态。在殷墟第三次发掘之后,史语所于 1929 年 10 月出版了 安阳发掘报告(第一册),使甲骨文在当时广受公众的关注。1930Open AccessOpen Access李歆琰 DOI:10.12677/ass.2023.128583 4278
14、 社会科学前沿 年 12 月,安阳发掘报告第二册附录中刊发了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之扩大这三篇文章,为公众介绍了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过程等,在当时起到了向公众阐释和普及考古学的作用2。此后大量考古类期刊和著作相对面世,更多考古发掘报告,考古调查研究专题文章面向公众,围绕殷墟所作研究在其中占有重要部分。发掘过程中,部分出土文物也曾向观众展出。1946 年,运至南京之后的司母戊鼎,也在小范围内展出,但当时公众获取考古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考古科普读物。20 世纪五十年代,殷墟考古工作在阶段性停滞后很快得到恢复,出土文物与考古现象都曾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部分工人农民被组织起来参观
15、商代墓葬,同时就近雇佣部分村民进行考古工地辅助作业。但有关学术研究和著作论文等曾一度低迷。六七十年代后,随着中国发展逐渐回归正轨,殷墟考古研究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推进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同时,其公共考古工作的方式也逐渐转变。1987 年安阳市在殷墟小屯村打造殷墟博物院,将殷墟建成遗址博物馆。这是国内除半坡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之后,较早建成的遗址博物馆,2005 年之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与安阳政府合作,又建成新的殷墟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至今3。自此,殷墟博物院成为殷墟公共考古的主要阵地。博物馆这一机构形态与其职能使得殷墟遗址内的资源得以更加全方位的充分利用,在深入
16、研究与积极保护遗址的同时,由于博物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任务,公共考古显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博物馆充分发掘文物资源,举办展览、开展主题活动、考古相关讲座等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考古活动,这些工作当中的教育特性更加凸显,更加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公众的科普需要。同时,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殷墟开通博物馆网站,进驻各大媒体平台,与大众共享文物资源与考古资讯。宣传意识也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多与媒体合作录制纪录片、拍摄综艺国家宝藏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假如国宝会说话等,通过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达到宣教的目的。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殷墟都会举办相应的活动,并伴随有计划的逐步扩
17、大建设,以冀引起更多民众对遗址及考古事业的关注。令人可喜的是,河南安阳在 2020 年开启“公共考古模式”,面向全国发布考古志愿者招募“英雄帖”,热爱考古事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年满 18 周岁,即可报名。一时间,各地考古爱好者纷纷“揭榜”,按批次前来。并进行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能够亲自参与殷墟日常考古工作实践,有效的推动了殷墟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总之,受到考古发掘工作由早期的重发掘和研究到后期的发掘、研究、保护与利用并重的趋势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早期殷墟的公共考古活动呈现一种自发的特点,公共考古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完全意识到。表现为公众得知考古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学者所著文章专著,或
18、较少且小规模的展览,新闻报道等,但此类文章与新闻发表的目的更多是为报道与宣传,而并非重在教育与科普,且期刊专著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面向普罗大众的通俗性科普类读物较少,主要受众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其早期公共考古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较为有限,但对于萌芽时期的公共考古具有重要的意义。至 1950 年,苏秉琦先生发表了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这一文章,提出考古使人民的事业,考古的新任务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使得考古学界开始重新思考考古与公众的关系,中国公众考古呈现出一种较为自觉阶段,殷墟也呈现出这一趋势,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媒介平台不断涌现,博物馆人公共考古意识的提高和对西方先进方
19、法的尝试,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极大促进了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实践当中对于提升民智、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殷墟公共考古逐步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同时也为我国同类型遗址的考公共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李歆琰 DOI:10.12677/ass.2023.128583 4279 社会科学前沿 3.殷墟公共考古实践之中现存问题殷墟公共考古实践之中现存问题 如今中国公共考古事业已经起航,殷墟公共考古事业一片欣欣向荣之际,但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其中蕴含的些许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开展,重大成果接二连三,但考古发掘信息进入公众视野的范围仍有限,同时公众参与的程度也有待提
20、高。这不仅是殷墟公共考古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公共考古工作的普遍情况,即公共考古的主体仍是博物馆,公众参与考古的自发性和内生动力仍不足。首先,殷墟公共考古工作自身定位并不清楚,对考古文化的阐释不到位,简单讲述历史文化和简单的考古科普并不能够与公共考古划等号。浏览殷墟博物院近年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面向大众的活动和与中小学、高校的交流大多是介绍殷墟的历史与文化,对殷墟的发掘考古过程、发掘成果、文保工作等其他方面却很少涉及,如有这方面内容也是往往简要说明、不加深入。专题讲座则是重要传播专业考古知识和文物研究成果的窗口,而由于此类内容需要一定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受众大多圄于馆内和专业人员之间,
21、辐射面较窄,不利于考古走向大众。其次,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考古诠释不足,共享效果不佳。公众对于过去和历史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而乐意区去寻找答案,因此要求学者专家或传播主体共享考古文物资源,从而加强观众与考古之间的互动交流。殷墟官网自 2008 年开始运营至今,信息更新较慢,难以从中得到殷墟文物资源考古咨询的相关信息和最近动态,亦没有对于与公共考古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或教育板块,学术资讯也极其延迟,只更新至 2015 年,导致公众无法通过这一重要平台获取有效讯息。殷墟目前共有殷墟与商王朝、妇好墓、车马坑、YH127 甲骨窖穴、商史跫音五个主要展览。其中妇好墓之中的展览以介绍文物与妇好生平事迹为主,对于妇
22、好墓的发掘过程并未提及较多。殷墟与商王朝、商史跫音这两个体量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展览中除介绍商王朝各方面历史文化以外,同时也包含诸多考古资料,但其中专业表述较多,没有考古基础的人如没有讲解恐难以有效理解。这一问题在车马坑与 YH127 甲骨窖穴这两个遗址直观展示区域更加突出,这两处均只采用了图文版面进行阐释,繁密的文字中充斥着大量的考古专业知识。观察群众的参观行为发现,这两个展厅之中的观众往往只在遗址前驻留片刻观察文物,对于大段专业的文字介绍只粗略浏览或直接忽略。在此背景下,考古资料的展示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反而对参与者造成负担。公共考古传播主体欠缺。杨雯、莫扬在中国公众考古的传播理论及形式分
23、析中指出中国公众考古传播的主体包括考古机构、媒体、考古爱好者。本文沿用此说法,通过对殷墟考古文化传播主体的分析发现,殷墟主要是通过前两种方式进行公众考古推广,并有所成效。考古爱好者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更深入群众,进行有效传播,而殷墟在此处则相对薄弱。浏览考古爱好者聚集地,如 b 站、知乎、微博、豆瓣、全历史等平台可以发现,专门研究以及介绍殷墟者较少。在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对比之中更为明显。除了拥有大量讲解员以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天都有大批网络主播自发前去,在各个平台上为观众讲解兵马俑,甚有人以此为职业,其讲解内容中不乏考古专业知识和考古发掘过程,且讲话内容形式生动有趣,运用方言笑话将枯燥的历史与
24、考古知识传递给屏幕对面庞大的受众,拉近了遗址与观众的距离,更有效激发观众参与考古的热情和动力。公众考古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仍拘于科普教育。我国现阶段公众考古的基本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参观考古现场、模拟考古、科普图书和直播考古4。而殷墟的公共考古实践目前仍多以刊发简单的科普读物和开展宣教活动为主,所开展的活动多是面对青少年群体,以介绍不同节日或殷墟历史文化、文物为主题的活动,形式上则拘于“讲解+体验活动”的传统研学方式,未能开发更多“模拟考古”、“夜宿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之类公共考古特性更加清晰、参与性更强、效果更出彩的活动。同时,殷墟科普读物的大众化仍不足,并缺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
25、近年来考古发掘仍在持续,由于殷墟考古发掘自身特性以及条件限制,公众进入发掘现场的实施难度较大,但如海昏侯墓、三星堆考古的发李歆琰 DOI:10.12677/ass.2023.128583 4280 社会科学前沿 掘直播方式并未应用到信息传播之中,使得公众错过多次第一时间了解考古现场,认识考古相关知识的机会。4.“交流”与“阐释”“交流”与“阐释”从经验与问题中探寻出路从经验与问题中探寻出路 从上述实践过程与问题之中可以看出,以殷墟为例的我国公共考古实践中所展示的考古文化的公共性仍有待提高,现有的阐释和传播方式之中也有诸多问题。公众考古不仅仅只是单向科普与传播,而应是与公众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这一
26、意义上讲,则要求公共考古更好把握考古学文化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关系,而归根结底,则是做好交流与阐释的工作。更好利用新时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搭建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的传播渠道,提升公共考古效能。交流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因此扩大考古资料与文物资源的数据共享范围,提高交流的及时性,充分利用和搭建交流平台则显得尤为关键。首先,官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门面之一,需进一步推进官网建设,发挥其重要讯息传播平台的作用。其次,考古学研究与应用考古学应齐头并进,只有学术研究即时更新,并即时传递给大众,公众获取到的相关信息才是一手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推进多种传播主体和方式交叉合作,尝试开发考古直播系统,吸引考古爱好者或有
27、意识地培养一部分具有知识基础和态度热情的考古爱好者,通过更加贴近群众的方式传递信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提高平台活跃度,增强与公众的联系,扩大信息交流范围。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应改进或创新公共考古活动形式,提高其参与性和专业性,从而使公众得以真正接触到考古相关工作或考古资料,激发公众参与考古事业的热情和动力。而在“话语权掌握在每个人手中”的今天,通过交流排除误解、偏见,修正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目的之一。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交流的内容更需要关注到受众的反馈与需求。阐释不仅包括考古学家对考古工作目的和意义的解释,也包括对于考古学资料和文化遗产的解释。在经过
28、考古学解读之前的考古资料和文化遗产只是一种自在的、可供人随意解读的信息源,其价值并不能得以充分展现,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的阐释方式并不适应广大公众的需求,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阐释的角度与方式应与现实生活与时事热点、文化创新相结合,建立在严谨的学术资料之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其次,相关学术科普读物也应关注到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不应将考古研究束之高阁,而是要尽可能的扩展信息受众范围,使考古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要明确公共考古的自身定位,公共考古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特点,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讲什么”这一问题,摒弃千篇一律的历史文化介绍与简单科普,以真正的公共考古学视角去讲述考古文
29、化,展现物质资料背后的历史信息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阐释中国百年考古学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发掘方法、研究方法、文化保护与利用技术。深入发掘考古工作科学精神,也是考古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促进公众全方位了解考古文化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考古学学科的专业化和考古学发展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所要求的大众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推动公众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影响公共考古实践种种问题背后的因素,如何发展公共考古,需要从这一根本问题上进行思考。而“交流”与“阐释”,既是公共考古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其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平衡这一矛盾,从而处理好“交流”的问题,使
30、得公共考古实践适应学科变化、社会变化、群众需求变化,这是需要长久思考并在实践之中检验的问题。使得公共考古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惠及民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黄雪薇.公共考古的新尝试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李歆琰 DOI:10.12677/ass.2023.128583 4281 社会科学前沿 2 蒋培培.河南地区近十年公众考古实践研究(2008-2018)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9.3 唐际根,荆志淳.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J.考古,2018(10):3-21.4 姚伟钧,张国超.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J.浙江学刊,2011(1):43-4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