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17智取生辰纲 3 课时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其创作总体上呈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施耐庵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而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
2、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因而很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斗智,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生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2.理清课文故事情节。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3.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 4.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天地,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教学难点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
3、怎样斗智斗谋的?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音乐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播放好汉歌,让学生回忆108位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曲折动人故事。引出水浒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二.解题 本文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只取了一半。三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结构线索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 开端(14)杨志押送金银担,军汉天热行路苦 发展(59)黄泥冈军汉歇凉,黑松林吴用下药 高潮(1011)众
4、军喝酒中巧计,七星智取生辰纲 补叙(12段)打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七好汉 四、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杨志押送金银担(明) 时间、地点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 复习巩固。什么是双线结构?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叫做双线结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组矛盾。 第二课时 要点:分析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析本文的矛盾冲突。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第一组矛盾: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途径:买枣人的到来,化解矛盾。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第二
5、组矛盾 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途径:卖枣人先吃一桶,再吃半瓢,解除杨志疑心。 3、阅读第三部分,讨论第三组矛盾 杨志与白胜买酒与不卖酒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途径:七星劝白胜,提酒军汉吃,杨志中计,珠宝被劫。 三、分析人物性格 1.三组矛盾冲突反映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明确:杨志性格特征:A、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B、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C、性情暴戾,急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军汗专横暴烈,对虞侯态度不恭,对老都管不敢得罪,媚上欺下。2.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
6、会有不同的态度? 明确: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我们看节选课文以外,小说是怎样写杨志的经历和性格的?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泼皮牛二,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富,在梁中书门下又做了军官。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去二龙山落草。概括小说中杨志的故事,只写了三个大的情节,归结如下: 卖刀失意 杨志升官得志 失陷生辰纲幻灭 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小心,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
7、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第三课时 要点: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讨论布置的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智:假扮客商,装怕歹人;麻痹军汉,稳住杨志。(瞒天过海计) 2智:白胜挑酒,故意不卖;激化矛盾,增强诱惑。(欲擒故纵计)3智:枣客买酒,当面吃下;酒中无药,杨志减疑。(笑里藏刀计) 4智:故意抢酒,消除疑虑;假戏真做,巧下麻药。(偷梁换柱计) 5智:白胜装气,枣客调解;送酒送枣
8、,杨志上钩。(反客为主计) 这五智,充分利用了押送队伍面临的困难和内部矛盾,使聪明的杨志防不胜防,最终上了圈套,智取的关键是围绕“酒”作文章。 三、思考讨论刻画杨志的机警和内部矛盾对八好汉起何作用? 明确:起反衬的作用。1、作者越是着力刻画杨志的机警,精明干练,却仍然偏偏身不由己底钻进八好汉的圈套,越能反衬起义英雄的多谋善断,机智勇敢,比杨志棋高一着。 2、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主奴之间,奴才之间的派别等级,受宠程度和相互倾轧的重重矛盾。它决定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必然失败的命运,也反衬起义英雄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的环境描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天气炎热。(二)黄
9、泥冈的环境。 作用: 1、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敢。2、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3、推动情节。天热难行,激化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使八好汉有可乘之机,于是才出现歇凉、卖酒等情节。 五、课文总结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英雄们第一次计划周密的联合斗争,打击了蔡京,鼓舞了起义英雄的斗志。后来,八好汉成为梁山起义队伍的骨干。因此,这回书在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拓展延伸:讨论: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吴用等人的“劫纲”行为?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8杨修之死 1 课时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
10、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学目标.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教学重点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引导自读法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
11、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背景1、走近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者 ,名 ,字_ _,号 , (朝代)小说家。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时间:公元219年夏。地点:阳平关外。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鸡肋(li) 沉吟(yn) 庖厨(po) 夏侯惇(dn) 主簿(b) 褒贬
12、(bo)(bin) 酥(s) 簏(l) 伺(s) 谮(zn) 曹丕(p)邺城(y) 麾军(hu) 高阜(f) 绰刀(cho) 四、学习研讨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1)嫌门阔 忌之(2)一盒酥 恶之(3)杀近侍 愈恶之(4)告发丕 愈恶之(5)斩门吏 大怒(6)作答教 杀心(7)鸡肋 杀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
13、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一奸:借故杀人,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三奸:惠善后。五、课堂练习: 1、根据意思填词语。陷害、中伤。(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2、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 )A、他惑乱军心。 B、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C、他为曹植作答十余条,参与了曹氏内部斗争D、他聪明过
14、人,引起曹操嫉妒。3、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六、拓展延伸(一)阅读材料,结合纪晓岚的做法,谈一谈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的启示。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二)三国故事知多少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在三国鼎立、矛盾错综的环境中进行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搏击争斗,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慧化身。当时与他对垒的人物有英勇盖世的奸雄 ,妙计安天下的 ,老谋深算的 ,正是
15、在和这些强手的交锋中,才显示了他那政治家的卓识,军事家的韬略。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 ,书中的舌战 ,三气 、火烧 等章节都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3、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 ,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 。板书设计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恃才放旷) 告发丕 愈恶之 曹操(奸雄)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作答教 杀心恃才乱军 鸡肋 杀 教学反思课题19范进中举 2 课时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
16、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教学目标1、查工具书掌握带挚等词;了解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2、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朗读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17、分子的严重毒害。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二、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星宿(Xi ) 斋公(zhi ) 醉醺醺(xn) 癞虾蟆(li h ma )
18、阎王(yn )攥(zun) 带挈(qi)啐cu ) 簇拥(c) 侥幸(jio)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酌:商量斟酌。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三、资料补充。1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
19、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四、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610)治疯;(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
20、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五、人物形象分析(一)范进人物形象分析1、中举前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
21、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2、中举后学生朗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学生再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
22、,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二)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以胡屠户为例,学习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
23、行说明。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1、对比的运用。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1)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贤婿老爷”。(2)对范进外貌的描述 “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4)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小结: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夸张的运用。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24、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3、直接写实。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4、课堂小结。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5、主题理解。本文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
25、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中举后 喜极而疯、地位显贵、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范进 醉心功名 神魂颠倒教学反思课题20香菱学诗 1 课时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文章,该单元为小说单元。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教学目标1学会准确、快速、简洁地感知课文,把握大意。2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着重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3增进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红楼
26、梦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着重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2学会准确、快速、简洁地感知课文,把握大意。教学难点课文中关于读诗、写诗的见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
27、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
28、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29、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写法归纳。1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特别出色。2、 2画龙点睛式的侧面描写。如以旁人的观感从侧面写香菱。七、小结。 香菱学诗,专心、苦心、痴心,令人赞叹。我们学习,是不是也该学学她的精神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苦学,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八、布置作业。1抄一抄生字词。2仿本文写法,以“他(她)正在做作业”开头,对他(她)进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段。3、查找有关红楼梦的资料,下节课在班上交流板书设计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 感情: 香菱学诗(曹雪芹)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 讴歌同情 惋惜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 教学反思1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