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知人论世1、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
2、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2、人间词话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二、三首诗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
3、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4、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
5、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 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
6、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
7、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兀兀穷年,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下求索,豁然顿悟,犹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终有所获)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
8、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人间词话十则导学案备课:张霞 课 题人间词话十则教 学目 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王国维。2、结合具体诗歌对文章研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和能力。教 学重 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 学难 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 学设想理解 分析 掌握教 学时 数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
9、学步骤:一、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2、人间词话,王国
10、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
11、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
12、的创造有难易之别。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
13、,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
14、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
15、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1、“三境界”:读,赏,解揣摩着读想象着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兀兀穷年,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
16、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下求索,豁然顿悟,犹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终有所获)师发言参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
17、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
18、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2、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明确:即东施效颦p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4、第十则作者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
19、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
20、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附一:板书设计人间词话 王国维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附二: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
21、归所?其实,王国维也不仅是为“忧心”而死,他的遗言就是明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变”。如梁启超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他也是为“文化”而死。凡是一种旧文化消逝,总有为此旧文化殉死的人。王国维属于这样的“前朝忠臣”。陈寅恪等人为王国维的骤逝,也由衷发出自己的感慨。如此复见王国维之死也并非忧一己之心。王国维死时也是很从容的,据颐和园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会如此安详地从容他界吗?王国
22、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
23、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
24、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
25、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
26、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27、一、释题,导入新课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
28、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29、。 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
30、层意思?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
31、,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
32、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
33、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1、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
34、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
35、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2、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胸襟开阔、
36、见识卓越。例证法。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明确:即东施效颦p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4、第十则作者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
37、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附:板书一、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从不同角度论述 二则:“造境”与
38、“写境”的区别与渗透二 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境界”问题 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诗人的思想 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终获成功三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和艺术修养 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第三课时一、自读红楼梦评论,感知了解王国维的“红学”观点及其学术意义。1、第一段,作者指出传统戏曲、小说是怎样的色彩?红楼梦呢?2、第二段,作者如何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的?3、本文有何艺术特点?明确:说理透彻,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二、自读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和创作主
39、张。三、看看“阅读指南”,议议“议论练习”。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
40、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1927年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
41、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2、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三、学生自读课文(在每
42、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八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 不同角度论述诗词境界问题。 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全班同学齐读第一部分!注意:蓦m,遽j(竟),为wi(被动)思考: 1境界在这段话中的具体含义?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 这里结合经过一词,可见境界应为阶段之意。 2注释中说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
43、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
44、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屏蔽此推广内容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全班一起背诵这三种境界。体味了人生哲理,再来学习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成就。 第二节课一、复习请一名学生试背巳学的几则。二、继续上节课的内容讲解。请一同学读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1写真景、真情:景真,
45、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刚才谈诗词如何出境界中,提到情景交融,可曾想过交融的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境界产生呢?请一个同学读第则。 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