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谢谢,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谢谢,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谢谢,第二章 食物中生物活性成份,第1页,食物中除了营养素外,还含有其它许多对人体有益物质。,这类物质不
2、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营养物质,但对维护人体健康、调整生理功效和预防疾病发挥主要作用。,这类物质过去较多称为,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份,(,non-nutrient bioactive substances,),最近提议不再称这类物质为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份,代之为“,生物活性食物成份,(,bioactive food components,),”。,第一节 概 述,第2页,这类生物活性食物成份包含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植物化学物,:黄酮类化合物、酚酸、有机硫化物、萜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等。,也包含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动物活性成份,:辅酶,Q,、,-,氨基丁酸、褪黑素及左旋肉碱等。,第3页,植物化学
3、物:,是指植物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各种中间或末端低分子量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除个别是维生素前体物外,其余均为非传统营养素成份。,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相对于初级代谢产物而言含量甚微,但种类繁多,是植物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周围环境(如杂草、病虫害、紫外线等)而生成各种活性分子。,第4页,植物化学物分类,多酚,类胡萝卜素,萜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皂苷,植物雌激素,植酸,植物固醇,其它:姜黄素、辣椒素、叶绿素、吲哚等,第5页,植物化学物生物活性,抗癌,抗氧化,免疫调整,抗微生物,降胆固醇,其它,(调整血压、血糖、血小板和血凝,以及抑制炎症等),第6页,第7页,植物化学物吸收、代谢与排泄,吸收,普通吸收率比较低
4、,主动吸收或被动吸收,肠道代谢物吸收,代谢,相代谢(,如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催化羟基化和去甲基化),相代谢,(如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及甲基化反应等),排泄,尿道和胆道排泄,主要是以代谢物形式,第8页,第二节 类胡萝卜素,【,结构,】,异戊二烯基本单位,共轭双键,【,分类,】,胡萝卜素类,(carotene),:不含氧原子,叶黄素类,(xanthophyll),:含氧原子,-,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隐黄素、番茄红素等,。,多烯链,脂溶性色素,第9页,【,食物起源,】,主要存在于水果和新鲜蔬菜中,-,胡萝卜素和,-,胡萝卜素:黄橙色蔬菜和水果
5、,-,隐黄素:橙色水果,叶黄素:深绿色蔬菜,番茄红素:番茄,【,摄入量,】,人体天天摄入类胡萝卜素大约为,6mg,。,第10页,【,生物学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增强免疫功效,保护视觉功效,第11页,抗氧化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与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患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番茄红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胡萝卜素,抗氧化,促氧化,双向调整作用,第12页,在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抗氧化活性最强。,机制:,类胡萝卜素含有许多双键,可淬灭单线态氧及去除自由基和氧化物,降低自由基和氧化物对细胞,DNA,、蛋白质和细胞膜损伤。,第13页,抗肿瘤作用,
6、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摄食深绿色蔬菜水果降低癌症发生率与其所含类胡萝卜素亲密相关。,研究较多有,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可能机制:,抗氧化,抑制致癌物形成,调整药品代谢酶,增强免疫功效,调控细胞信号传导,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间隙通讯,第14页,增强免疫功效,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刺激特异性效应细胞功效,增强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降低免疫细胞氧化损伤。,类胡萝卜素,:促进白细胞介素(,IL,)产生,第15页,保护视觉功效,叶黄素,是视网膜黄斑主要色素。,增加叶黄素摄入量,可,预防
7、和改进老年性眼部退行性病变。,吸收蓝光,保护视网膜免于光损害。,第16页,【,结构,】,环戊烷全氢菲主要骨架,比胆固醇多一个侧链,【,分类,】,-,谷固醇,菜油固醇,植物性甾体化合物,豆固醇,对应烷醇,第三节,植物固醇,第17页,常见植物固醇与胆固醇化学结构式,第18页,【,食物起源,】,主要起源于各种植物油、坚果、种子、豆类,【,摄入量,】,每日,150,400 mg,,与胆固醇摄入量相当。,吸收率仅约,5%,左右。,【,生物学作用,】,降低胆固醇作用,抗癌作用,调整免疫功效,其它作用,第19页,降低胆固醇作用,植物固醇主要生物学作用,。,机制:,降低胆固醇吸收,替换小肠腔内胆汁酸微团中胆固
8、醇,抑制肠腔内游离胆固醇酯化,竞争性抑制胆固醇转运,促进胆固醇排泄,第20页,植物固醇与冠心病发生关系,植物固醇降胆固醇,有利于心血管疾病预防。,担忧:,植物固醇血症:过量吸收植物固醇,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瓣疾病,生理浓度也可能致动脉粥样硬化?,第21页,抗癌作用,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发病风险,可能机制:,阻滞细胞周期,影响细胞膜结构与功效 降低膜表面流动性、改变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激活神经鞘磷脂循环产生神经酰胺,第22页,阻止肿瘤细胞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黏附和侵袭力,激素样作用:与乳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增殖,调整免疫,降低胆酸代谢物浓度:有益大肠癌预防,第23页,调整免疫
9、功效,选择性促进,TH1,细胞功效,抑制,TH2,细胞,激活,NK,细胞活性,其它作用,抗炎:降低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物,雌激素效应,降低,-,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吸收,第24页,第四节 皂苷,类化合物,【,结构,】,由皂苷元和糖、糖醛酸或其它有机酸组成,组成皂苷糖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及其它戊糖类,第25页,【,分类,】,依据皂苷元化学结构不一样,可分为:,甾体皂苷,三萜皂苷,较常见有大豆皂苷、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绞股蓝皂苷、薯蓣皂苷等。,四环三萜,五环三萜:最多见,如大豆皂苷,第26页,【,食物起源,】,广泛存在于植物茎、叶和根中。,甾体皂苷:,薯蓣
10、科和百合科,三萜皂苷:,豆科、石竹科、桔梗科、五加科,【,摄入量,】,平均每日膳食摄入约,10mg,。,食用豆类食物较多可达,200mg,以上。,第27页,【,生物学作用,】,调整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抗微生物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血栓作用,免疫调整作用,抗氧化作用,其它,第28页,调整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大豆皂苷和绞股蓝皂苷: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人参茎叶皂苷: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各种皂苷提取物已作为降血脂药品用于临床。,第29页,机制:,阻止胃肠道外源性胆固醇吸收;,阻断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与血清胆固醇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
11、与提升胆固醇,7,-,羟化酶活性;,促进非受体路径胆固醇代谢降解。,第30页,抗微生物作用,抑制细菌,抗病毒,经过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功效发挥对病毒,杀伤作用。,第31页,抗肿瘤作用,大豆皂苷、葛根总皂苷、绞股蓝总皂苷、人参皂苷、薯蓣皂苷等含有抗各种肿瘤作用。,可能机制:,抑制,DNA,合成,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膜结构,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增强机体本身免疫力,抗氧化、抗突变作用,第32页,抗血栓作用,具溶血特征,一度被视为抗营养因子,可激活纤溶系统;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降低血栓素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调整作用,绞股蓝皂苷: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强,NK,
12、细胞活性;,大豆皂苷:使,IL-2,分泌增加、促进,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提升,B,细胞转化增殖、增强体液免疫功效、提升,NK,细胞活性。,第33页,抗氧化作用,大豆皂苷、绞股兰皂苷:降低过氧化脂质生成,增加,SOD,含量、去除自由基。,人参皂苷:降低自由基生成。,其它,大豆皂苷:抗突变、保护肝损伤、改进糖尿病,人参皂苷:调整神经兴奋、抗疲劳,绞股蓝皂苷:改进小鼠记忆能力、延长果蝇寿命,第34页,第五节,芥子油,苷,【,结构与,分类,】,又叫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由,-D-,硫代葡萄糖基、磺酸肟和侧链,R,基组成,依据,R,基团不一样分为,:,脂肪族,GS,、,芳香族,GS,和,吲哚族,GS
13、,第35页,GS,降解,酶解:生成,ITCs,、硫氰酸盐和腈类,硫葡糖苷酶,黑芥子酶,(MYR),完整植物中,,MYR,与,GS,呈分离状态;植物细胞破碎时,黑芥子酶释放出来,促使,GS,酶解。,非酶解:主要生成异硫氰酸盐和腈类。,肠道内微生物:类似,MYR,活性,使,GS,水解成,ITCs,。,第36页,ITCs,GS,只有在水解成,ITCs,后才能表达出活性。,ITCs,含有共同,N=C=S,结构,莱菔硫烷(,SFN,),苯乙基异硫氰酸盐(,PEITC,),苯甲基异硫氰酸盐(,BITC,),烯丙基异硫氰酸盐(,AITC,),吲哚,-3-,甲醇(,IC,),第37页,【,食物起源,】,广泛存
14、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花,椰菜、甘蓝、包心菜、白菜、芥菜、小萝卜、辣根、水田芥,等),【,摄入量,】,人体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约,10,50mg,,素食者可高达,100mg,以上。,生蔬菜中生物利用率较煮熟蔬菜高。,第38页,【,生物学作用,】,对肿瘤预防和抑制作用,:主要作用,对氧化应激双,向,调整作用,抗菌作用,其它作用,第39页,对肿瘤预防和抑制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十字花科蔬菜能够降低各种癌症患病危险。,作用机制,:,诱导,相致癌物解毒酶:主要机制,GST,,,QR,,,NQO1,,,UGT,等,主要由,ARE,介导,,Nrf2,起关键作用,抑制,I,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
15、,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提升机体免疫功效等,第40页,对氧化应激双向调整作用,抗氧化作用:,增加细胞内抗氧化蛋白水平,诱导,相酶,致氧化作用:,引发细胞内谷胱甘肽耗竭,诱导活性氧产生,第41页,抗菌作用,抑制细菌:,SFN,和日本辣根中,AITC,,芸苔属中,AITC,,西兰花中,ITCs,抑制真菌,其它作用,调整免疫,抗炎,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和微管蛋白多聚化,用作食品添加剂(主要风味物质),第42页,第六节 多酚类化合物,【,结构,】,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氧基等取代基,基本骨架由两个苯环(,A,环与,B,环)经过中央三碳连接,酚
16、类衍生物总称,主要指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本节重点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第43页,黄酮母核结构,第44页,【,分类,】,黄酮和黄酮醇类:槲皮素,、,芦丁、黄芩素,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甘草素和小水飞蓟素,黄烷醇类:,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类:大豆苷、染料木素和葛根素,双黄酮类:银杏黄酮、异银杏素,花色素类:葡萄皮红、天竺葵素、矢车菊素、飞燕草素,查尔酮类:异甘草素、红花苷,其它:黄烷类、山黄酮类、二氢查耳酮等,第45页,【,食物起源,】,主要有绿茶、各种有色水果及蔬菜、大豆、巧克力、药食两用植物等。,【,摄入量,】,不一样人群每日摄入量,20,70 mg,。,第46
17、页,【,生物学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保护心血管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抗微生物作用,其它作用:,抗突变、抗衰老、增强免疫、抗辐射、,雌激素样作用,第47页,抗氧化作用,机制:,直接去除自由基:与自由基生成半醌式自由基,抑制与自由基产生相关酶,如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等,螯合,Fe,3+,、,Cu,2+,等金属离子,阻断自由基生成,增强其它营养素抗氧化能力,第48页,抗肿瘤作用,研究热点:尤其茶多酚和大豆异黄酮,作用机制:,抗氧化和抗突变作用,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提升机体免疫力,抑制蛋白激酶活性,阻断致癌物合成及代谢活化,抑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
18、殖,第49页,保护心血管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摄入富含黄酮类物质食物能够降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葛根素、银杏黄酮,)及,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药材,(,如银杏叶、山楂、葛根、丹参等,),当前已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第50页,作用机制:,降低血脂含量,抑制,LDL,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抑制炎症反应,第51页,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酶,降低炎症反应递质产生;,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活性;,抑制活性氧,控制炎症反应;,抑制,NF-B,活化,阻止炎症相关蛋白合成。,
19、第52页,抗微生物作用,抗菌:蜂胶,黄芩素,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完整性、抑制核酸合成、抑制细菌能量代谢,抗病毒:金银花、大青叶、黄莲、黄芩、鱼腥草、板蓝根、牛蒡子、野菊花、柴胡等,抑制病毒复制,刺激,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第53页,第七节,蛋白酶抑制剂,【,分类,】,蛋白类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酸性蛋白酶抑制剂,天然小分子类蛋白酶抑制剂,黄酮类、多酚类、其它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第54页,【,食物起源,】,蛋白类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豆类、谷类含量丰富,黄酮类和多酚类在绿茶、果蔬、大豆、药食两用植物等含量丰富,【,
20、摄入量,】,胰蛋白酶抑制剂每日约,摄入,300mg,黄酮类化合物,每日约摄入,20,70 mg,第55页,【,作用机制,】,抑制蛋白酶活性,结,合,靶酶催化位点或活性中心附近区域,下调蛋白酶基因表示水平,蛋白类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抑制蛋白酶活性,天然小分子类,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蛋白酶活性,下调蛋白酶基因表示,第56页,【,生物学作用,】,抗病虫害侵袭,免疫调整与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保护心血管作用,第57页,免疫调整与抗炎作用,抑制免疫相关蛋白酶,干预抗原特异,T,细胞应答。,下调,T,细胞增生性反应和巨噬细胞功效。,上调,IFN,一,活化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产生细胞毒作用。
21、,阻断病毒复制周期关键酶。,抑制与炎症相关蛋白酶。,第58页,抗癌作用,蛋白酶抑制剂对各种肿瘤含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抑制蛋白质水解,,限制肿瘤生长所需氨基酸,抑制各种,MMP,及,uPA,,阻止癌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第59页,保护心血管作用,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抑制炎症因子产生,降低炎症相关蛋白酶活性(如,MMP,),参加血液凝固及溶解,抗氧化,第60页,第八节,单萜类,【,结构,】,萜类化合物,(terpenes),是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位一大,类化合物。,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为,单萜类,,本节仅,介绍,单萜类,化合物,。,植物固醇、类胡萝卜素、辅酶,Q,在结构上分属于三萜、
22、,四萜和多萜,。,第61页,【,分类,】,无环(链状)单萜:,可分为萜烯类(如柠檬烯、月桂烯)、醇类(如香茅醇、香叶醇)、醛类(如香茅醛、柠檬醛)、酮类等;,单环单萜,:可分为萜烯类、醇类和醛酮类,代表物有薄荷醇、松油醇、紫苏醇、薄荷酮、香芹酚等;,双环单萜,:,蒎烷型(如芍药苷)、坎烷型(如樟脑、龙脑)等;,环烯醚萜:,如梓醇、山栀苷。,第62页,【,食物起源,】,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针叶树中含量丰富,是树脂及松节油主要成份。,【,摄入量,】,单萜类化合物每日摄入量约为,150mg,。,第63页,【,生物学作用,】,抗癌作用:,主要作用,抗菌、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对神经损伤保护
23、作用,镇痛作用,其它作用,第64页,抗癌作用,单萜类一个主要生物学作用,紫苏醇:抑制结肠癌、乳腺癌细胞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致癌,物诱导食管癌发生。,柠檬烯:降低致癌物诱导乳腺癌发生。,香叶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抑制致癌物诱导,结肠癌发生。,第65页,抗菌、抗炎作用,抗细菌和真菌,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因子表示,降低炎症反应,第66页,抗氧化作用,香茅醛:去除超氧化物和一氧化氮。,香芹酚: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GSH-Px,、,SOD,等活性,提升抗氧化剂水平。,梓醇、芍药苷、紫苏醇:抗氧化活性。,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梓醇、芍药苷和香芹酚对神经损伤有保护效应。,可
24、能机制: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稳定线粒体膜、预防细胞内钙超载、调整神经递质等。,第67页,镇痛作用,-,松油醇、薄荷醇、杨梅苷、龙脑、香茅醛、香芹酚等都有良好镇痛作用。,可能作用路径:,拮抗钙离子,抑制,PKC,通路,其它,香茅醛:延长睡眠时间,镇静、安眠,薄荷醇、柠檬烯、香芹酮:促进透皮吸收,激活阿片受体,抗炎,第68页,第九节,植物雌激素,【,结构与,分类,】,源于植物,含有类似雌激素结构和功效,可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效应,双向调整作用,雌激素活性显著低于,17-,雌二醇,第69页,主要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包含四大类:,异黄酮类: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元、大豆苷
25、,等,木酚素类:,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穗罗汉松树脂酚,等,香豆素类:,香豆雌醇,、,4-,甲氧基香豆雌醇,等,芪类:,白藜芦醇,其它:植物固醇也具一定雌激素效应,第70页,常见植物雌激素与雌二醇化学结构,第71页,【,食物起源,】,异黄酮类:,豆科植物,中,,大豆中含量为,0.1%,0.5%,;,木酚素类:,油籽、谷物、蔬菜、茶叶中,亚麻籽中含量可达,370 mg/100g,;,香豆素类:,黄豆芽、绿豆芽、苜蓿等,干豆芽中含量可达,7 mg/100g,;,芪类:,葡萄、葡萄酒、花生,等,,葡萄中含量可达,1mg/100g,。,第72页,【,生物学作用,】,预防骨质疏松,改进围绝经期症状,抗
26、氧化作用,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肿瘤作用,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植物雌激素安全性,第73页,预防骨质疏松,能提升骨密度,预防雌激素缺乏引发骨质疏松。,对绝经后女性骨骼影响较为显著。,作用机制:与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作用。,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进血管内皮细胞功效,抗动脉粥样硬化,舒张冠状动脉,第74页,抗肿瘤作用,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结肠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含有预防和抑制作用,抑制癌基因表示、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转移、抗氧化作用等,作用路径:,ER,路径(抗雌激素作用),非,ER,路径(抑制其它肿瘤
27、信号通路如,MAPK,、,NF-B,等),第75页,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增强胆碱能神经细胞功效,拮抗,-,淀粉样蛋白毒性,改进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效,植物雌激素安全性,对女性、男性生殖,内分泌,影响,对,乳腺癌抗癌药品,(如它莫西芬)治疗干扰,需开展更深入研究,减轻脑细胞氧化损伤,抑制脑细胞凋亡,保护脑缺血损伤,第76页,主要存在于百合科葱属植物中一大类含硫化合物,大蒜中含量最为丰富,本节以大蒜为例介绍有机硫化物,第十节,有机硫化物,第77页,【,结构与分类,】,大蒜中含有,30,余种有机硫化物,重量占大蒜总重,0.4%,大蒜,90%,以上活性物质都源于,OSCs,主要为,alliin,和,G
28、SAC,第78页,大蒜中主要脂溶性硫化物形成,脂溶性物质,有特殊刺激性,臭味,大蒜油和大蒜,浸油主要成份,第79页,大蒜中主要水溶性硫化物形成,水溶性物质,无特殊臭味,大蒜提取液主要成份,第80页,【,生物学作用,】,抗微生物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调整免疫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其它:,抗突变、保护肝脏、降低血糖、降血压,调整脂代谢,抗血栓作用,第81页,抗微生物作用,抗菌:大蒜素与抗生素相当,抗真菌、抗寄生虫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去除自由基、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抗氧化物水平,阻断,NF-B,信号通路,第82页,调整脂代谢,降低,TC,、,T
29、G,、,LDL,和,VLDL,水平,升高,HDL,水平。,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加紧胆固醇排泄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管壁胆固醇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降低,LDL,氧化,抗血栓作用,大蒜粉:促进血栓溶解,阻止血栓形成,阿藿烯:调整血小板黏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阿藿烯和大蒜提取液:抑制,COX,活性,抑制血栓素,A,释放,第83页,抗癌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富含大蒜膳食可降低各种癌症患病风险,大蒜成份(尤脂溶性成份)对各种肿瘤具显著抑制作用,大蒜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合成,机制:,抗氧化、抗突变、提升机体免疫力、对外源性物质,解毒作用、影响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
30、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分化、抑制肿瘤转移等,第84页,第十一节,植酸,【,结构,】,又名肌醇六磷酸,(IP6),是一个含有六分子磷酸肌醇酯,消化道内水解为肌醇和磷酸或其,低磷酸化形式(,IP1,5,),【,食物起源,】,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主要分布在种籽胚层和谷皮,在谷类和豆类中含量可达,1,6,第85页,【,生物学作用,】,螯合作用:,螯合矿物质离子,被视为抗营养因子,抗氧化作用:,螯合,过渡态金属离子,阻止,Fenton,反应,,抑制活性氧形成,调整免疫功效:,增加,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抗肿瘤作用,第86页,抗肿瘤作用,广谱抗肿瘤
31、作用:结肠癌、前列腺癌、胃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白血病、皮肤癌等,作用机制: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分化,抑制血管形成,抗氧化,增强免疫功效,第87页,第十二节 其它动物性起源食物活性成份,辅酶,Q,(,coenzyme Q,,,CoQ,),硫辛酸,(,lipoic acid,,,LA,),褪黑素,(,melatonin,),第88页,辅酶,Q,【,结构,】,又称泛醌(,UQ,),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分子中含一个由,6,10,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与对苯醌母核相连侧链,【,食物起源,】,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动物心、肝、肾细胞,酵母、植物叶片、种子等,第89页,【,生物学功效,
32、】,作为呼吸链组分参加,ATP,合成,抗氧化作用,保护心血管作用,提升运动能力,免疫调整,抗炎作用,第90页,抗氧化作用,去除自由基:还原型,CoQ,与维生素,E,协同,保护心血管作用,促进缺血心肌氧化磷酸化,改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功效,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LDL-C,氧化,减小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抑制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临床上已用于心血管疾病防治,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第91页,提升运动能力,延长力竭运动时间,提升最大摄氧量,降低运动引发氧化损伤及肌肉损伤,有利于运动后磷酸肌酸恢复,机制:,抗氧化,改进内皮细胞功效,提升线粒体合成,ATP,能力,
33、调整自主神经活性,第92页,免疫调整,升高白细胞数量、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转化、增加抗体生成、增强吞噬细胞杀菌功效。,抗炎作用,抑制,NF-,B,活性,,降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2,、,IL-1,、,MMP1,、,C,反应蛋白等,),表示,。,第93页,【,结构,】,一个天然二硫化合物:,1,2-,二硫戊环,-3-,戊酸,多酶复合体中辅因子,在三羧酸循环中起主要作用,【,食物起源,】,主要起源于肉类和动物内脏(心、肾、肝),水果和蔬菜也能提供少许,【,摄入量,】,人体天天摄入量约,50,600mg,硫辛酸,第94页,【,生物学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调整糖代谢,改进糖尿病并发症,对心
34、血管作用,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第95页,抗氧化作用,直接去除自由基:,LA,和,DHLA,相互转化,螯合金属离子,再生其它内源性抗氧化剂:,辅酶,Q,、,V,C,、,V,E,和,GSH,等,抗炎作用,降低急性、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机制:,抑制,NF-B,活化,降低炎症因子,TNF-,、,IL-1,、,IL-6,表示,抑制黏附蛋白表示及细胞间黏附,第96页,调整糖代谢,改进糖尿病并发症,促进葡萄糖运输及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经过,IR/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经过非,PI3K,路径促进葡萄糖摄取,降低自由基对血管、神经损伤,,减轻并发症,对心血管作用,作为强抗氧化剂,减轻氧化应
35、激损伤,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引发血管舒张,降低血压,第97页,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对兴奋性神经毒性及衰老、氧化损伤所致认知功效障碍及神经退行性变具保护作用,可能机制,:,强抗氧化性,抑制,-,淀粉或过氧化氢所致皮质神经元细胞毒性,增强脑组织内胆碱酯酶和,Na,+,,,K,+,-ATP,酶活性,降低脂褐质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改进线粒体功效,调整细胞内钙平衡,减轻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等,第98页,【,结构,】,又称黑素细胞凝集素,主要由松果体产生胺类激素:,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食物起源,】,自然界分布广泛,动物性食物是良好起源,植物性食物如玉米、百合、苹果和萝卜等,褪黑素,第99页,
36、【,生物学作用,】,调整时间生物学节律,抗氧化作用,调整免疫作用,调整能量代谢作用,延缓衰老,第100页,调整时间生物学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延长睡眠时间,改进睡眠质量,抗氧化作用,直接去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生成,与维生素,E,、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协同抑制自由基形成,第101页,调整免疫作用,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和活性,促进细胞因子产生,经过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调整免疫,如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释放阿片肽,第102页,调整能量代谢作用,降低高脂饮食诱导动物腹部脂肪积累,降低血糖、血脂,对人体脂肪代谢影响还不明确,可能机制:,直接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经过植物神经间接作用于脂肪组织,调整与能量代谢相关激素(瘦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分泌,第103页,延缓衰老,伴随年纪增加和衰老进展,褪黑素分泌逐步降低,与延长寿命关系尚不明确,可提升老年生存质量,机制:,调整睡眠和免疫功效,抗氧化,抑制神经元过分兴奋等,第104页,复习题,“生物活性食物成份”,植物化学物分类,植物化学物生理作用,第105页,第106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