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年学院科研工作七月工作总结范文2020年学院科研工作七月总结一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一、“xx”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1)XX年7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2)XX年月7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xx
2、”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3)XX年7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1)7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
3、料的整理、积累。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1.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3.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4.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5.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四、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五、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六、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
4、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七、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八、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3.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4.及时收集和整理教师科研成果,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成果转化。5.认真完成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及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2020年学院科
5、研工作七月总结二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领导的重视,是学校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校党政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还在时间、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保障,拨出专款作为科研经费,定期举办教育科研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还请专家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具体指导,使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领导走在科研的前列,以身作则。学校领导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我校教职工搞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论文比赛活动,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詹漪君校长负责的省远程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电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
6、思考XX顺利结题,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德清副校长和张彩娟副校长都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全部结题,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人员,根据教师不同的才能合理分工,XX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信息处(原教学支持服务处),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设有一名主任,由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工作、积极肯干的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成为学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学校科研信息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指导各级课题的操作等。今年在学校迁入新校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
7、下又增设了一名副主任。二、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为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每年以不同的幅度增长,今年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约1000元,另外教师每人享有一定的培训经费,基本满足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的需要。我校早于1997年装上了宽带网,并且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和u盘;学校阅览室每年征订400多种杂志,其中各类专业杂志和教育杂志近三分之二,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如XX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论文交流,请了省市电大
8、专家进行点评;XX年请了省电大科研处专家举行了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讲座;XX年组织了学校教研组长和科研骨干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参观学习。现在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三、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习、研究制度。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教研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著作,如学校组织学习了第五项修练,要求每位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心得体会。同时,为了让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校园信息化”培训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建立自己
9、的个人主页,开放教育的课任教师在完成教学辅导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期末上交。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把科研活动跟每年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者,学校还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对其进行奖励,去年学校共奖励了近二万元。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自XX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学校开始逐步将各科研成果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凡一年中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获奖成果进行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教师提供复印资料二份、电子文稿,以此作为学校奖励的依据。另外,还在学校共享文件服务器上设有科研信息处栏目,专门存放有关的科研资料及各课题的相关资料。四、积极参与论文评比活动教师们在
10、参与科研过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三年以来,曾有54篇论文在省市电大评比中获奖,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张彩娟副校长的论文在杭州电大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另有10多篇论文在萧山区科协和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如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专修学院党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考获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懿伟老师的论文基于web的考核系统的研究获萧山区科协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总结,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金。五、科研效果明显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直
11、接领导下,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校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三年来,学校一共承担或参与了八个项目的课题研究,其中主持承担了四项省远程教育学会的年度重点课题研究;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子课题“现代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另有许红平老师参加了浙江省高教学会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冯凤仙老师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XX年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第五子课题村落的生活世界的研究;陆建祖老师参加了省电大课题中国古代文学cai课件制作;学校在本学期成立了学校网站建设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在
12、设计网站时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突出为教学支持服务功能,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学校网站充分考虑学生的的需要,我们提供了网上报名系统、网上录取查询系统、网上成绩查询系统、网上留言咨询系统、网上图书馆系统(图书资料正在整理中)等。针对开放教育学生我们推出了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师生短信交流平台、网上视频点播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学校网站在第二届省电大网站评比中被评为的五。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办校刊萧山电大教育,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期,共发表文章238篇,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校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57篇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表,如詹
13、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张彩娟副校长、冯凯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基层电大联合办学的实践研究、汪敏里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吴信贤、姜红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一些大学学报中。在研究中,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六、努力方向1.继续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2.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认真检查落实研究计划情况,严格把关,做到有检查有记录。3.积极做好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的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我校科研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