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
2、权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主管兼职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有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从而判断主客观是否一致,判断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又称“真理标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辩证性 的一对重要范畴。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 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 践是检验真
3、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 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即使在一定条 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 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实践标准的 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 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 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 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由此可见,实践标准既具有 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列宁指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 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 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
4、 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 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实践 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由实践本身的绝 对性与相对性决定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的 至上性和权威性,实践是主客观的“交错点”,它具有对 “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回 答的特性,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实践能够最终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也一定能检验。 同时,人类的实践又总是具体的,受时间、地点、历史条件 和认识深度等多方面的限制,都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只 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一定的方面、一定的局部和一定的 层次对人类的认识作出检验,而
5、不能不受局限地检验人 类的所有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并不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为非此即 彼、相互排斥的两个概念。不能一提“确定性”就把它作为 凝固不变、永不发展的信条;也不能一提“不确定性”就认 为它不足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矛盾,是在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 解决的,它决定了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推动真理不断从 相对走向绝对。在实际工作中,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 准的观点,解决了人们如何用实践来检验认识的问题,使 人们的认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推动真理的发 展。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唯心主 义和不可知论,
6、使认识走向歧途;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 性,就会把实践和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导致形而上学,阻 碍真理的发展。第一,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
7、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因此,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
8、主要依据。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2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第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第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
9、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
10、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离开了实践。认识是否正确,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马克思提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
11、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唯列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就中国来说,总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而四人帮以毛主席为幌子,继续作乱,人们的思想混乱不清。这时,邓小平提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拨乱反正,算清文革的错误。这应该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教训吧。 我记得我小时候很挑食,我妈妈常说:“你
12、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好吃呢?”后来试试才发现味道不错。不试试怎么知道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能光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要多实践,多走出去认识世界。我们决不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看了很多书,“认识”多,需要时却派不上用场。就拿大学生求职就业来说,很多企业都要求有经验的应招者,而并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是纯“认识”,他们缺“实践”。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作用。不能光学认识,还有有实践的检验。用历史事实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巨大失误。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国内形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使中国经济倒退五十年。1976年文革结束,后思想界又提出“两个凡是”的主张,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民主法治进一步被践踏。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合国力快速增强。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从中国情出发,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