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老年人的心理与和谐家庭,目录,第一节 和谐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第二节 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心理保健对策,第三节 老年人的心理与家庭代际关系,第一节 和谐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一、和谐家庭是老年生活的安乐窝和避风港,(一)完整家庭具有多种养老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有哪些功能?,养老功能,?,生活的主要场所,再社会化,生活照料,看病陪伴,外出陪伴,精神寄托,?,?,?,(二)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情?,良好的夫妻关系:“三个和谐结合”,经济收支和
2、物质利益结合,精神的结合和心灵的寄托,性的结合,作用?,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老伴,白头偕老型,离异边缘型,老年再婚型,未婚同居(搭伴养老)型,“保姆夫人”型,“往年夫妻”型,丧偶独居型,第二节 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心理保健对策,一、老年人的家庭类型,老年人“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观较重,承担了家庭责任,多从孩子成长、家庭和睦角度考虑问题,同舟共济几十年,有深厚感情,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有共同语言,相互了解尊重,老年人大多喜欢清静,比较合拍,(一)白头偕老型家庭,传统的包办婚姻带来的后遗症,老年期性格和情绪发生变态,婚姻观发生变化,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需要,再婚夫妻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不和谐,夫妻性生
3、活很不协调,(二)离异边缘型家庭,老年夫妻离异边缘原因,(,1,)应从“家和万事兴”角度协调好彼此的关系,不要草率从事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把问题复杂化、白热化。,(,2,)采用“试离婚”办法,家庭对策,调适方法,真情动容、坦诚相见,不隐瞒事实真相,不说假话;,冷处理,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冷静),不说过头话或有过激行为;,幽默应对,化险为夷、一笑了之;,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小事小节,糊涂不言胜有声;,不算老账、不揭老底、不记旧仇,一切往前看;,要让对方有一定自由空间,各有自己兴趣爱好、社交圈、社会活动,并要支持对方;,不争输赢、不论高低;,1,、老年再婚既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
4、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什么?),2,、老年人再婚难度比中青年人大?,观念,子女关系、财产继承权,心理上,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传统老年观、社会习俗的阻碍,(三)老年再婚型家庭,3,、老年人再婚动机直接影响再婚的结果,内部动机,想找个生活伴侣,相互照应帮助,倾诉对象以派遣孤独、寂寞,经济上得到资助,得到真正爱情,弥补遗憾,外部动机,子女、亲朋好友的劝说,再婚夫妇美好生活暗示,对方才貌的好感或对方财富的诱惑,4,、老年人再婚失败率较高(,P231,),相识时间短,不够了解,婚后生活平淡、,缺乏激情、怀旧心理导致无法真诚相待;,性格、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反差太大,再婚动机不良,目的未达到,缺乏培
5、植老年再婚夫妻爱情的技巧,无法承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压力,5,、老年人再婚后的心理调适,了解,全面系统深入了解对方生活方式、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坦诚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互相支持帮助;,尊重,用包容的态度接纳对方、不追究对方的过去,一切从现在开始;,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遵守,经济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思想观念相互理解、人际关系相互扩展;,彼此遵守婚前承诺,不偏疏各自子女、亲戚;,(四)未婚同居(搭伴养老)型家庭,(五)“保姆夫人”型家庭:“非婚同居”的“临时组合家庭”模式,“忘年夫妻”,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大到一两代人的年龄(老夫
6、少妻、老妻少夫)。,(,1,)双方离异(或丧偶)后的往年夫妻组建家庭;,(,2,)一方离异(或丧偶),另一方未婚组建家庭。(杨翁恋),(六)“忘年夫妻”型家庭,对“忘年夫妻”型家庭的疑问和看法,忘,年夫,妻,是不是有与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婚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中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一个人的婚姻观;,忘,年夫妻是好是坏只有自己知道,他人无法评价;,婚姻不单是个人私事,也是一种社会事件,与他人和社会密切相关。,有人认为从社会发展全局看,往年夫妻弊大于利,?,1.,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性观念和婚姻家庭观;,2.,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对婚姻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上升;,3.,随着家庭观念与家庭结
7、构的变化,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和“独身”家庭增加;,4.,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人的寿命“男短女长”、“阴盛阳衰”现象;,二、当代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单身贵族,家庭,丁克族,家庭,无性婚姻,家庭,同性恋,家庭,计划生育,空巢家庭,三、老年心理保健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殊困难不仅指经济生活没有保障的老人,还包括丧偶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多病重病的高龄老人在内。,四、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的心理护理,(一)丧偶独居老人心理护理,丧偶老人心理特点:,悲伤与痛苦,思念与怀旧,内疚与自责,怨恨与不满,恐惧与失望,正确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参加群体活动、回归社会,培养新兴
8、趣爱好、健康生活方式、精神寄托,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调,适方法:,(二)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空巢老人指与子女分开居住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又称“纯老年人家庭”。,1,、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1,)最突出的需要:,生活与治病的保障;,得到原单位政府的更多照顾;,希望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提高;,(,2,)空巢老人需要存在很大个体差异。,2,、多角度理解空巢环境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充分利用积极的空巢环境:,安静平静的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减少或避免因代际心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烦恼和不安情绪,有利于满足老人独立自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没有更多牵挂、有时
9、间空间去开展文体活动、学习旅游、社会交往,不良心理:孤独寂寞、抑郁忧伤、焦虑恐惧、空虚失落,3,、空巢老人心理护理的两大系统,政府、社会和社这个环境大系统;,空巢老人这个家庭和主体系统;,走出去,请进来,在家自得其乐,4,、空巢老人心理的自我护理,整合各方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补充”和“人性化个性化”的工作方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建立“社区管理、家政服务、家庭子女赡养与老人自主”的多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的心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坚持通过自己的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来调节和护理;,(三)多病(重病)高龄老人的心理护理,共同心理特
10、征,情绪变化无常,对感情需求强烈,缺乏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对死亡产生恐惧,多疑善感,厌世绝望心态而自杀,对药物、他人依赖,回忆过去评价一生,多病(重病)或高龄老人的心理护理,基本程序,了解病人基本情况,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心理反应、病情变化、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作出全面判断,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作出正确评价,基本范畴:,基本手段:,情绪的稳定,需要的满足,语言的交流和安抚,表情的激励与关爱,行为举止示范与暗示,性格的调适,环境布置舒适雅致,生活用具整洁、卫生、安全,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代沟”,心理调适的原则,老年人心理与子女的关系,老年人心理与婆媳关系,老年人心理与
11、孙辈关系,第三节 老年人的心理与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代沟”,代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代沟”主要反映在老人与子女之间,表现在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审美观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1.,“尊老爱幼”、“祖慈幼孝”,2.,民主管理,3.,多看对方优点、长处;,4.,不要用完美主义标准苛求对方;,5.,分析、处理问题时切忌主观推测和猜疑;,6.,建立新的护理关系;,7.,选择“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8.,老年人自立和子女赡养结合;,9.,求大同存小异,“啃老”型,和谐孝顺型,老年人的心理与子女的关系,不孝顺型,虐待老人型,推卸责任型,老年人的心理与婆媳关系,婆媳之
12、间存在天然的心理距离,当代年轻女性与老年女性年轻时社会地位、人格特质都不一样。,传统婆婆有强烈的母性本能,以家长自居,偏向儿子;,社会刻板心理效应,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女性刻板心理起“酵母效应”(女性喜欢用主观猜测的思维),年龄代沟影响,(一)老年人喜欢与孙辈在一起;,传宗接代观念,老人、儿童的心理和环境在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方面引起共鸣;,对孙辈的疼爱看做对儿女关爱不足的补偿,也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为了减轻儿女精神负担,让儿女在事业上发展更好;,老年人心理能量投注的比率重新分配的结果。,老年人的心理与孙辈的关系,(二)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因人、因家庭、因地而定。,1.,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定论的;,2.,老年人的心理与个性复杂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3.,老人与孙辈父母在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和要求上是否一致关系甚大;,4.,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暗示等对孩子有潜移默化作用;,5.,孩子的认知、个性处在成长变化中,各种消极积极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