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号:()新文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实施探索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李城瑶(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围绕新文科建设,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以其人文性、地域性、灵活性、综合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育人特色,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广博 纵深”的 型知识结构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建设搭建了桥梁。积极建构农林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做好理论教学和特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接,努力挖掘其间的育人功能,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回应社会问题、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农业院
2、校特色办学、创新育人的必经之路。关键词:新文科;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实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年 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文科发展与时代使命的同步革新就此拉开序幕。“提升传统文科、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成为新时期中文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我国的新文科建设首先基于对中国经验和本土实践的全面阐释,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
3、理论,利用理论解释指导 实践”。运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切实提升中文学科的实践性、增进中文学科的实用性,是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议题。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农业院校中文专业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甘农大教函 号 );甘肃农业大学 年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甘农大发 号 )作者简介:李城瑶(),女,陕西大荔人,讲师,硕士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实施,就是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农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发展要求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农业特色、地方特色和实践应用属性,持续酝酿、不断丰富、积极整合各类实践活动的
4、创新资源,找准实践教育中的育人元素,围绕中文专业核心课程、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形式多样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以实践课程为中心、竞赛活动为提升、自发实践为拓展的立体化组织模式,建构以学分认定为主,反思自评为辅的多元激励机制,在“大思政”育人氛围中推进多学科知识和文科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创新的融合对接,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发展现状农业院校中文专业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普遍存在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学科积淀较浅、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短板,不仅中文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求新求变的能动性也往往受限,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
5、创新的革新意第 卷 第 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 ,识与能力普遍欠缺。加之中文专业主干课程往往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工具性等特点,相较以培养具有科技竞争力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传统中文教育往往以“知识积累和文化沉淀”为主轴,其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文艺理论的讲授和汉语阅读语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过程对实践应用环节的重视程度和有效设计明显不足,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活力远未被激发。具体表现为:实践体系建构方面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整体占比较低,相关课程开发与实践体系设置往往简单叠加,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动态不能完全契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薄弱;综合
6、实践活动和学生能力提升主要倚赖专门课程指导和校本实践、企业实习展开,与中文学科专业教育自身结合、自我建构的意识不够;基于专业特色挖掘培育实践活动创新点的能力仍显不足,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有效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其科学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践活动主题较为有限,农业院校的农本特色和地缘文化特色挖掘融入不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等赋能中文专业综合活动的能效不足;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通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互通的学科交叉意识明显欠缺,“一体多翼”融合推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构和教学设计尚处于零散状态,育人能效有限。实践活动实施方面实施过程趋向专
7、业化、课程化,尚未实现多维度、特色化、常态化实施;项目设计上以获得成绩、学分为目的的浅表性实践多,以获得感悟、价值为目的的反思性实践少,活动实施功利性强,迭代创新能力弱;实践场所受制,学习空间不足,情境创设有限,实践活动无法全面铺开;实践工具相对简单,融入前沿科技、信息技术、网路技术等的优质资源配置开发不够,实施过程相对低效;实践活动的实施指导无法覆盖全过程,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过程性条件尚有不足;实施结果的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体系,评价机制单一,无法对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做出精准评价;实施环节重过程、轻总结,应用推广经验挖掘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价值推广;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向相对单一,思政滴灌、“五育”
8、融合的意识仍显不足。实践育人功能挖掘不够,助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效能发挥不足。面对社会转型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传统专业教育中不断融合综合多元的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构科学有效的综合实践教育体系,以专业素养助力创新能力、以能力提升促进专业技能,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推动农业院校中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构建的实现路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专创融合 文化浸润 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尝试充分挖掘农业院校中文学科优势,积极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协同各方资源、努力培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基因、着力营造开放式的实践创新生态,探索本专业“专业力
9、 创造力”双驱动培养模式和“一精多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是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建构的主要思路。持续性思政滴灌引领价值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多元多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可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解放,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中文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始终围绕人的价值实现展开,其间本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鲜活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中文专业教育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必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三全育人”的思路渗透到专业综合实践的全程,同其他教学活动形成思政合力。我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重
10、在选取包含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熔铸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易于激发学生共鸣的内容作为活动实施的主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民族精神,聚焦文化热点,寻找思政落点。构建以专业综合实践为依托、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符合“新文科”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更能启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凝练故事、说清道理、树立自信,提升政治认同、培养责任担当,助力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实践场域搭建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环境并非简单的习得环境,而是“蕴含着丰富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立体式实践环境”,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先形成感知。
11、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是推动文科实验教学升级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构建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就是要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李城瑶 新文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实施探索体作用争取充足的机会和空间,在多元化的实践场域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主题、主动尝试形式多样的实践模式。近年来,围绕专业特色,甘肃农业大学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辟“校园 基地 社会 融媒体”四位一体实践场,为学生搭建多元实践平台,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课程为中心、竞赛活动为提升、自发实践为拓展的立体化组织模式。第一,充分利用“校园实践场”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三字一话”国学展演、传统文化知识竞
12、赛、汉字读写大赛、红色主题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求职面试模拟、新闻采访编辑、新媒体运营等专业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实践环境,加强应用水平;第二,关注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与农产加工企业、文化公司、校培机构、文博单位等主动对接,挖掘企业导师,搭建“基地式实践场”,为学生职业角色体验提供真实环境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实习、主动实践不断提供有效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的生成点,形成校企联合、创新联盟等协同育人机制;第三,通过“社会实践场”展开具有鲜明农业院校特色及地缘特征的农耕文化及民俗民风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突出“学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开展国际交流文化传播
13、活动、鼓励服务社会的公益帮带实践。第四,通过开放线上课程实践平台、设置课程实践展示窗、创立实践公众号、打造短视频实践阵地、开放校园媒体专栏、联动地方融媒体等方式,借助科技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融媒体实践场”,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记录实践过程、宣传实践活动、分享实践体会,提升实践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融合 共享型实践育人突出特色相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情境性、生成性等特征,使其更具有融合课程的形态。多方共创、多维融入、资源共享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获得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可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解放,满足“新文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甘肃
14、农业大学“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为中文专业组织富有“文 农”融合特色的实践活动注入了鲜活血液。结合文史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组织陇东地区农耕文化体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实训、“三下乡”公益实践、特色农产孵化、农产品牌文创设计等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新文科”和“新农科”的相互渗透,更密切了学生和农村、农业、农民的联系,唤起了学生“重农、亲农、爱农”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用所学服务三农的热情。此外,甘肃土地上孕育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构建中文专业综合实践体系提供了活动内容增长点,也借此酝酿出了更多的学科融合交叉点。围绕黄河文化、文物文献、民风民俗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探源与研学实践,不
15、仅与中文专业自身知识的运用密切相关,还广泛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测绘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观摩现实情景深化个体感悟,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互通开展的中文学子与海外国际留学生间的交流实践,则通过大学生国际联盟、校内留学生结对学习小组、线上线下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特色实践平台。中国文化体验、汉语学习交流、国际电子商务营销设计等公益服务和特色实践活动,其间不仅交织着文化学、传播学、交际学、政治学、经济学、物流学等知识,还加深
16、了学生对于中文专业的认同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整体来看,学生具身参与实践过程,通过发现、设计、建构、合作和共享等方式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提升沟通能力,积累新经验,由此实现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了新时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矩阵式课程群“微实践”提升能力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应只放眼于课堂之外的专门性实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更应时刻围绕中文学生实际需要将实践活动不断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对实践活动的理念、目标、内容、资源等要素进行主动重组与建构,由课堂理论教学的主导者转向综合实践的积极共创者,充分利用
17、专业课堂构建矩阵式微实践课程群,在达成理论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师生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我校中文系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结合文化资源、社会时政、科技热点和生活实际,将课堂作为微型实践场围绕知识点设计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等为主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云空间、大数据等各类技术手段,借助云上博物馆、图兰 州 石 化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书馆、文化馆等设计实践任务清单,利用开放共享的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展开沉浸式实践活动,通过“诵、讲、辩、演”各类课内实践小剧场活动提升学生
18、实践参与度;以 基础写作、文学批评方法、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写作 等为主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则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创作实操、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组织作品交流、报告沙龙、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 民俗与民间文学调查实务、秘书实务、速录实训、采风实训 等专业实践类课程则通过建设综合录播教室、文科实训中心等多功能教室,引进速录机、秘书综合实训操作软件和商务礼仪实训软件等先进设备仪器实现技术赋能,为学生提供课堂化优质实践环境和可操作实践训练;多样化的选修类课程也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参与的触点和多学科融合的智力支持。整体来看,我校中文专业通过课堂活动实践已初步
19、形成了规划合理、结构科学、逻辑递进的中文课程群微实践矩阵,课内课外的实践联动效果良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反馈与多元评价机制建构多方共创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是参与者创造学习经验的动态过程,也是组织者不断反思优化实施路径的调整过程。指导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系建构,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实践互动、体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践各要素推进的实际状况进行不断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敏锐发现随时出现的各类变动和活动亮点,在获得有效反馈的同时将其及时转化为活动内容的新的生长点,这样才能在实践实施过程中突破计划方案的预设限制,不断孵化新的活动方案,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整体目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
20、师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实践记录,形成各自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更加全面、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探究轨迹与发展数据,为最终的科学评价提供鲜活、具体、真实、有效的证据支持。此外,“新中文”需要建立更为切实、更具特色、也更加符合中文学科特性的评价体系 。对标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更加灵活、开放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参与给出科学评价,也是新时期中文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首先,应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达成目标向学生提供清晰合理的评价规则,以学分认定为主,反思自评为辅,整体上弱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重视获得性评价;其次,在评价过程中逐一分解、量化标准,积极创设学生自主评价机会、增大学生互评权
21、重,以评促学,形成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第三,学校也可协同家校、校企,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成果汇报、作品交流、活动展演、报告沙龙、艺术表演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在给予成绩认定的同时完成社会面的成功经验推广,向外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向内形成激励,有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结束语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实施的积极探索,甘肃农业大学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特色愈发鲜明,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挖掘,实践教育路径不断拓宽,实践资源充分、实践平台多元、依托技术先进、实践设计科学、实践活动多样,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厚基础强应用”的体系化架构初具规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推进,不
22、仅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实现了对学生价值情感、理想信念的深层关照。实践过程中学生广泛吸纳各类学科知识,关心文化传承、回应社会问题、产出文化创意、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初步获得了理解人生、社会、世界、情感、生命、历史、美善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辨证思维,涵养了较为宽阔的胸襟,有效达成了专业培养目标。参考文献:中国网 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李石勇 紧扣新时代主题,推进新文科建设 中国教育报,()郭元祥,舒 丹 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 教育发展研究,():刘虎,王勤,冯建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实验技术与管理
23、,():马世年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李城瑶 新文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实施探索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殥殥殥殥 消 息 报 道我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喜获佳绩我校师生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国赛 银 铜(其中职教赛道银铜、产业赛道铜)、省赛 金银铜(其中职教赛道金铜、产业赛道金、红旅赛道金银铜、高教赛道 铜)的好成绩,“惠农机修匠 大篷车 农机维修红色之旅”项目获乡村振兴单项奖,名教师获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兰 州 石 化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