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
2、、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因参与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
3、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梢缘魉厍伲?慕鹁?匏恐裰?叶?薨鸽怪?托巍涎
4、糁罡鹇?魇褡釉仆?鬃釉疲骸昂温?校俊?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
5、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乌衣巷赏析此诗是刘禹锡最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首句“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
6、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大族的聚居区,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是春季,而“野”字又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正表明昔日车水马克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第二句“乌”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是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的,而今作者却用一抹斜晕,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
7、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感慨了,但作者却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绍著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旧时”二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以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突出了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于它的过去,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籍会蓄之美,使人读来余味无穷。白居易赋得古
8、原草送别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十六岁之时,是应考的习作。据说,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著这看轻士子说:“来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为仁父开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草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就不大一样。如是“荣枯”便是秋草,不能生发出三、四句来,两个“一”字(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9、)重叠,形成咏叹双生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而一变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征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美的意境。野火燎原,美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圣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主产它“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天地,
10、回答火的凌虚,这二句不但写出了“原上划”的性格,而且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整天然,卓绝千古。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著阳光,和色可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
11、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泛指行者,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可谓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浑成.司空见惯(源在刘禹锡的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
12、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
13、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汉寿城春望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14、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 刘禹锡题跋像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十分赞赏,并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
15、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 乌衣巷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
16、口。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
17、,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
18、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风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 朗州司马刘禹锡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
19、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
20、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 刘禹锡诗句石刻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
21、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
22、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 刘禹锡公园里的塑像2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
23、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
24、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25、。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 刘禹锡墓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
26、,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 刘禹锡故居3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
27、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
28、名篇传世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陋室”4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出自全唐文卷六八。陋室铭已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2课。“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陋室铭不是刘禹锡所作。 旧唐书中并未提及刘禹锡作过陋室铭,而且陋室铭中所表达的豁达情怀也与刘禹锡在朗州时的心境不相符合。已经有人专门发表过文章对这一观点进行更正了。 陋室铭的作者应该是早于刘禹锡的唐人崔沔,新唐书中说他:“
29、俭约自持,禄察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已经是一条错误信息,为什么不更正呢?)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来往的人都是 陋室铭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谈笑交往的人里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秋风引何处
30、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 陋室铭内景之刘禹锡立像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步虚词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31、,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 禹锡园 西广场5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
32、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 禹锡园 夜景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
33、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浪淘沙九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
34、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编辑本段竹枝词九首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
35、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编辑本段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编辑本段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其二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36、?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其三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其四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其五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其六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七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其八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其九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
37、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乘车路线:郑州市区坐车到汽车西站,乘坐郑上1路车(或乘坐11路至终点站,转乘7路),到荥阳市郑上路与京城路交叉口下车,乘坐1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即刘禹锡公园(310国道与京城路交叉口) 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之墓编辑本段刘禹锡故居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
38、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 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
39、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编辑本段刘禹锡籍贯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少年随父寓居江南。 诗豪刘禹锡 【原文】 诗豪 中山系郡望1 ,祖亮迁洛阳2 。 洛徐均河南3,书生本山东4。 庚与白同年,诗与白齐名5。 徐中皆避难,洛下成老伴6。 父绪事浙西,少年客江南7。 母封彭城县,不乐江淮间8。 从此离徐泗,空留声名传9。 彭城刘梦得,
40、诗豪锋森然10。 【注释】 1 “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出自子刘子自传。 2“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出自子刘子自传。 3唐朝时,洛阳、徐州均属于河南道。 4金代前,山东,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地区。刘禹锡有“我本山东人”,“某山东一书生”的诗文。 5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年(772年)出生,并称“刘白”。 6白居易在荥阳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后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 ,一年后因白季庚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眷送往符离安居
41、。 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父亲曾主务于徐州甬桥,母亲封为彭城县太君,见于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与白居易诗交34年,是“同年同病同心事”的“洛下老伴”,人生履历有惊人的相似。 7刘绪后为浙西从事,刘禹锡在金陵五题并引中自称:“余少为江南客”,表明刘禹锡少年随父寓居江南。 8卢氏:“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证明了刘母卢氏被封彭城县太君,在江淮间生活过且水土不服。见于子刘子自传。 9刘禹锡一家“居数月而罢徐泗”,没有为徐州留下诗篇,只有白居易的那句评价证明他来过。 10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旧唐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