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前言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历史,服装也不例外。对于服装的发展来说,首先,是具有继承性的。虽然远古服装以兽皮、动物韧带为服装材料,与现代服装相比,更是面目全非。但是在每一个服装发展的时期,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上一期元素得到继承。不同地区的风貌千差万别,服装的原始风格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多姿多彩,决定了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的起点不同。服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不同地区、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服装。西方国家的服装风格就是由于继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与我国相比变得不同,这里所讲的“西方服饰文化”是指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从欧洲中世纪发展而来形成的
2、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饰文化。所涉及的“中国服装文化”是指以黄河文明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华夏服装文化。在服饰方面,如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被西方服饰文化“一统天下”,这种服饰文化结合着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生活风格方式以及与其相伴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一同进入世界其他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仅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同时还以“国际化”或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主动、广泛的传播。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环境安宁,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迅速。向西方服装文化借鉴的现象更加突出。这种从西方服装文化中借鉴引进
3、而来的“国际”服饰成为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9。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重新重视本民族服装文化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人们不仅自强不息,更加自信;同时,西方人也在重新看待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特别是当今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新推出的作品中不断加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发展自己来促进文化的加速融合。对比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发展,能够让人们深度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服饰的差异和发展演变,使人们可以更加科学理性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且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中西方服装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2 第一章中西方服装审美
4、文化的异同中国服装审美文化大致是在黄河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一个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固定和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传承性。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是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非三大陆的不断迁移,文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至融合,最终形成了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装文化。而由于不断的文化融合,西方服装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包容性。相对于中国服装文化来说,更加多样化。1.1中西方服装审美文化的差异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
5、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1由于存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等方面也产生了差异,尤其是因为受到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历史传统和各自独有的美学文化观念的影响,使中国汉文化为中心的东方审美观念与西方宗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审美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即美感的地域差异性与民族差异性。1.1.1中西方服装审美文化起源对比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审美都密切联系着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属于
6、于大陆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文化本体较为封闭。西方文化以古代希腊为中心,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体比起东方大陆文明来说比较开放,融合外域文化更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明喻文化。一个地处远东,一个地处西欧。中西方地域文化起源的不同,决定了服装文化的不同。中国黄河文明中蕴含着农业文明,自古中国人的性格就如同大地一般宽广和温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再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系,构筑了自己发达的文化体系。中国服装文化的起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单一而鲜明的特色。而西方服装文化的起源来自于他广阔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文明的相互交错和影响,是伴随着民
7、族的大迁移而形成的。西方服装文化经过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大迁移,逐渐处于不断融合,不断积累,不断扬弃的变化中,形成一种活跃积极的性格特色。西方构筑了一种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在服装审美方面,西方人特别崇尚人体美,重视表现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表现出性感,这与东方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常常将服装作为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尤其是当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方程来解算人体比例,研究出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更加显露出西方形体写实风格与东方意境写意风格的差别。另外,西方服饰以立体裁剪为基础,大都表现出三维效果,强调立体感和合体感,追求身体与服装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追求装扮风格与整体造型相适应,同
8、时采用各种立体饰物比如花结、荷边、丝带、切口等装饰服装,所用布料上的花纹、图案虽然简单,甚至许多服装制作材料是单色的布料,但是风格却自然协调,易于激起观赏者审美的愉悦感。1.1.2中西方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审美意识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之中,呈现出的对不同的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不同方面,即为通常所说的美感。他是审美活动进入人们心理思维阶段后所产生的意识活动。而服装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服装所感受,以思维意识形态表现的美感。中西方长久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带来了中西方服装审美意识方面的差异。首先、差异表现在遵循协调美、自然形式法则美的不同
9、发展主线之上。自古以来,中国服装就一直以协调美为中心。纵然几千年来改朝换代不计其数,但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衣着行为总会有严格的规范,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都需要按照这种服装规范来进行穿着打扮。比如在宋代,条文规定百官朝衣为绯色袍和裙,内衬以白花中单,腰部用罗带束扎,又加上绯色罗的蔽膝用丝带束紧,佩挂以玉佩等。由此可知,穿着者在自身穿戴上要与规范一致,政治色彩浓重。因此中国的传统服装注重的是协调之美,注重伦理,然而确淡化了个性,单一化趋势严重。17西方服饰的发展则始终将追求自然美做为发展的主流方面,内容较为丰富、款式造型也较有新意。古希腊的服装文化便十分重视自然美以及人体美,“缠身型”服装独具匠心,
10、韵律和谐。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发展兴盛,宗教对人体形态的禁锢,禁欲等宗教戒条是服装以筒式的形式存在,形成了“罩壳型”服装风格,但仍然能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以及对色彩的应用与调和之间得知西方审美文化对与比例的重视,对于形式美的追求。直到今天,在西方开展的大型展览会上,设计展出的作品无不折射着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的光芒。由此可见,西方服饰对形式美确是情有独钟。其次、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在于追求精神美、突出人体美的不同侧重点上。中国服装追求的是人的精神、气质、内涵、神韵等内在美感。为了追求这种层次比形态还要高的精神,运用夸张的大袖、宽襟、长条衣带来造成飘逸的感觉,超越形的存在,
11、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境界。此外还运用服装的色彩、图形、花纹等元素来表达强烈的精神美感。比如龙袍下端排列着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画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浪花,浪花之上又有山川宝石,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隐喻着“一统山河”的精神寓意.而西方服饰则突出表现人体美。早在古代希腊时期,那些体育健儿就表现出比例匀称,肌肉发达的人体美感,表现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也并非服装。随后历朝历代的宫廷贵妇的服装都是“内塑形体,外露肌肤”,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去强调人体的某些部位。20世纪初的S形式样便是如此。发展至近代,表现人体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1946年,比基尼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
12、发明“迷你裙”;90年代,意大利设计师范思哲利用“透”和“露”的款式强调女性身体的性感设计,引领着时装界在全球的发展潮流。中西方审美对精神美、人体美的认识的差异,从中西方美术作品中也能看出来。西方绘画中对于人体的表现都是写实主义,作品中对与人体都是进行如实地刻画。但东方传统美学却不屑于如实刻画人体,认为画中如实反映人体的并不能称作画家,而是画匠,认为细致如实地反映人体的细节是缺乏想像空间的行为。无论在绘画还是雕塑中,尤其在细节方面,东方美学都讲究含蓄和朦胧,从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写意化的,笼统地勾勒出人的大致形状,不做细节的雕琢描述。而这一点正巧反映在了东西方服装的设计上。自文艺复兴时起,西
13、方服装设计就成为“窄衣”风格。服装贴身、合体。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体形态外观,不仅仅有紧身衣这种高度写实的表现人体轮廓的类型,甚至还利用夸张手法表现人体的服装,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强调女性的衣服要“束腰”,用紧身上衣以及搭扣将女性的腰紧紧束住,于此同时也垫高了胸部,从而夸张的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感。而东方传统服饰一直以来都是“宽衣”风格,衣服用料很多很足,长衣宽袖长裙,完全遮盖住了人的形体轮廓。而且与西方女性束腰垫胸相映成趣的是,东方传统服饰要求女性要束胸,受到儒家学说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审美观认为女性第二性征的表露是羞耻的,而要尽量的遮掩起来,含蓄朦胧才是美的表现。2 再次、差异表现在含蓄、意味深
14、长和明朗率直、夸张求异的不同表现手法上。中国人具有独特的审美表现手法,含蓄深沉,讲究意境和内涵。表现在服装上,就是采用意象的服装结构,衣身仅有前后两叶,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朦胧地显现出婉约,就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留白”。男子宽适、畅达的服装款式,来表现胸怀坦荡、浩然正气、潇洒脱俗,如水墨画中之松、竹。女子则以顺畅造型、精巧的袖口、弧形摆线、精湛的工艺和自然的褶皱表现出端庄、美丽的神韵,寓意其纯洁、秀美和自然,如梅、如兰。在西方,对美的事物,表现手法往往明朗率直、较为夸张,赋予形象具体生动的风格,令人一目了然。从古希腊多利安式希顿发展至今的露脐、露背装、等都会对女性或是丰
15、腴的胸,或是优雅柔美的颈,或是坚柔相间的背,或是圆润的臂不加遮盖,直接裸露,直白地表达追求人体美的欲望。西方这种对美的直率表达与中国的含蓄表达是截然不同的。19 林语堂先生曾经指出:“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这句话十分深入的说出了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12 1.1.3衣料文化的差异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纺织技术尚未发明,社会生产力低下,服装主要原料也只是动物的皮毛。原始社会没有针线,原始人类只能用骨针,动物韧带对衣料进行简单的固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
16、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随着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丝麻织物在商代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也日见繁多。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西安为起点的通向欧亚北部的商路上,丝绸成为中国在这条漫漫长路上进行贸易货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这条商道也因此得名“丝绸之路”,更加促进了中国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商品贸易往来。到了宋代,绢帛等丝织品成为宋朝跨地域流通贸易的典型商品之一。时人曰:“青齐之国,沃野千里。麻桑之福,衣被天下”。衣
17、被天下这句话更加说明了宋朝丝织业的发达。丝绸确是中国对世界服装衣料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于棉花,我国原本是没有棉花的。棉花是自印度传入的,起初人们只是将棉花看做观赏植物,并没有用于纺织业。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地区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开始普遍起来。大致到唐代以后,内地才逐渐推广棉花种植和纺织。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目前中国内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是一条棉线毯,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也就是从这时期开始,棉布开始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最主要的服饰材料。相比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在衣料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没有什么创举,只是对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继承,即
18、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古埃及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早在一两万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在尼罗河流域的谷地种植亚麻。亚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吸汗,透气性良好,挺括,对人体无害。在现代考古的发现中,可以推断出,亚麻织布最迟出现在公元前五千至四千年,而且考古发现当时已经出现了织布机。对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墓地进行的研究表明:当时亚麻布的织制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当时法老等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亚麻布。古埃及男子们无论地位高低,尊卑贵贱,皆袒露胸膊,下身穿着的包缠式围裙就是以亚麻为原料制成的叫做罗音.克鲁斯(loin cloth),法语称之为闲提(shen
19、ti)的亚麻缠腰布,而女子则以称为丘尼卡的紧身高腰直筒亚麻裙为主装,用背带吊挂在肩膀之上或者用腰带将之系住,款式多样。受限于当时技术的落后,亚麻染色难度较大,埃及服装以白色调为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埃及人就已经将亚麻引进了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中世纪以来,亚麻又从瑞士辗转传到法国、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到了十世纪初,亚麻纤织物才开始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人类使用羊毛作为纺织材料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两河流域是羊毛文化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同时畜牧业也十分发达,由于牲畜包括了山羊和绵羊,羊毛便成为了两河流域主要纺织材料,由中亚细亚向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地
20、区传播,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羊毛制品有手感丰满、保暖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迅速成为欧洲的主要纺织原料。至于丝绸,虽然早在公元前200年,古罗马就通过丝绸之路领略了来自远东丝绸的风采,但是由于远东路途实在遥远,加上当时汉王朝的强大等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古罗马人始终无法弄明白这种美丽织物蕴含的奥秘。一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了两位懂中国话的传教士到中国,才弄清丝绸的秘密,又过了一个世纪,拜占庭地区才织出西方的第一份丝绸来,而欧洲人自己能织出丝绸,则是要到13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了。1.1.4服装功能文化的差异对于服装的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
21、显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服装反映社会,就会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可称之为宗法文化,因而其服饰背后的所指意蕴以伦理为主。从一开始,中国人就把“阶级等差,尊卑有序”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服饰上面了,将服饰变成了统治阶级“眼内外,辨亲疏”的工具。上至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衣冠服饰都存在着严格的区分。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顺应“礼仪”的“差序分别”。中国人不仅仅把穿衣局限在了保暖或装饰等等功能,国人更加关注的是穿着服装如何“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从夏朝、商朝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
22、常重视如何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中约束人的自由,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统治者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所以说,中国服装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西方服装的等级观念并不如中国这么严格或者说严苛。除了在极其个别的特殊的仪式活动中需要严格的不同式样服装制度来体现等级森严,等级差别主要还是通过面料的高档与否以及做工方面的精巧细致程度来体现。许多西方贵妇人通常回收买宫廷里的服装设计工匠,以此来了解王后王妃在即将出席的社交场合会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也会照此打扮自己来借此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王后王妃知道后
23、也不会在意。这种宽容的态度使得服装中的诸如款式、图案、色彩等审美因素并没有掺杂强烈的权利专属色彩。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地位的表示与识别,封建时代也曾经推出各式各样的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严禁铺张奢侈。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的,而西方人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131.1.5着装观念的差异由于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的社会伦理等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体现在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孔子曾曰非礼勿视,国人的穿衣风格便是体现了服装对社会伦理的深入反映。中国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说是一种
24、“包”的文化,既不可以“显露”体形,又不可以随便“裸露”肌肤,否则便是于情不容、于礼不符。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人体文化艺术并不如何发达,在造型手段方面给较为单调,审美观念也受到了特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东方特有的“长衣宽袖”文化。衣服与人体之间保持着一个宽大的空间,但还要时刻保持着严谨的造型,又不许裸露肌肤。服装着重在体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内涵的美丽与灿烂,在服装的造型上,国人重视二维空间的效果,即不特意强调服装与人体部位完全保持一致,也不注重利用服装来体现人体曲线,只是如同中国国画一样,平面中体现服装的神韵,中国服装具有西方服装所没有的含蓄与写意。与此相对,西方服饰则不同。在欧洲的
25、文化中,人体美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西方人对人体生理上符合规律性的研究并不像中国人那样讳莫如深。经过不断地发展与研究,西方关于人体生理规律的服装舒适性以及美观方面卓有成效。这种“科学”的、“艺术”的人体审美意识,使得服装文化带有着一种与中国宽衣文化截然不同的“窄衣”文化。7造型上,西方人强调三维空间的效果,追求用服装突出人体生理曲线的自然美,讲究服装外轮廓线。利用服装来张扬自我,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服装理念是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的。就像西方的油画一样,西方服装有着强烈的直接性和写实性。西方的衣服非常实在,甚至是有些夸张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
26、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方面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以紧身的长统袜(或是连袜裤)“肖斯”来塑造和“显露”下肢的造型,甚至用填充物在生殖器部位“强化”男性的第一性特征,赤裸裸地表现这种“雄性”。而女装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愈细,把双乳托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以“强化”女性的生理特征(生殖功能),体现女性的独特魅力。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161.1.6着装方式的差异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的特征就是上衣下裳,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在腰间束住固定衣服,以求穿脱方便。春秋时期的深衣虽然是上下连属,
27、但也是前开前合式的,后来各个朝代的袍和衫,也都是前开式的。在中国,披挂式的服装只有僧人的袈裟,但那是跟随佛教从印度传来,归根结底不属于中国传统着装方式。西方服装则是从披挂式到贯头式,再到前开式,形式多种多样。大多利用饰针或扣子来固定衣服,形成一套比较复杂的穿着技巧。尤其是贯头式的穿法,在中国服装史中十分少见,哥特时期的修尔科,便是一种贯头式筒形外衣,男女均可穿着,却存在着微小差异。男子修尔科在腋下开口,胳膊可从腋下开的口子中伸出来,女子则系一条腰带,修尔科前摆夹在腰带里。袖子长短、宽窄变化很多,也有无袖的。;另外,披挂式的衣服在西方服装中十分流行,用一块布有技巧的披挂在身上作为衣服,强调披挂时
28、所形成的那种优美自然的垂褶效果,这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唐朝服饰大量吸收突厥等西域少数民族服装的特色,包容万象,显示了强大的国力以及开放的风气。尤其是女装,更富有时装性,往往从争奇的宫廷妃后以及宫女率先进行服装创新,之后才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受到西域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女子喜欢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袖长到肘,身长及腰,用小带子当胸结住。由于领口宽大,穿时会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如图唐朝半臂 宋代刚刚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进入了宋朝内部安定的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
29、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长远,使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是没了唐代的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典单一,但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宋代多位皇帝崇尚道教里追求的质朴天然,不重纹饰。加上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服饰较为保守,穿着也较麻烦。层层叠叠,象包粽子似的把美丽的女人们包裹起来,一改唐朝大胆前卫的作
30、风,用服饰将女人们包裹了起来。这种服饰也许最能体现中国儒家思想,也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宋代的服装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最好、最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到了突破期,由于受满族入关统治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就不存在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穿着袍、褂和裤作为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是高腰裤式,合裆,裤腿较为宽阔。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能够保暖,行动又方便。而在满族妇女中,旗袍,是一种很流行的长袍,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后来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当时清人穿的旗袍与现在称为旗袍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但后来的旗袍是受到满人这种长袍的影响才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并不是窄身修长,而
31、是极为宽大,腰身也为筒式,后来才渐渐改变。清末时旗袍高领能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四季的变化来区分。颜色一般以浅色淡色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流行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如图 3 图3 满清旗袍 清朝末年至今,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逐渐从清代闭关锁国的阴霾中走出,走向世界。近现代的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全世界的文化碰撞中,中国服装逐渐与西方服装文化发生了融合与交流。在此之前,康有为和外交大臣伍廷芳,曾经先后上书皇帝请求改革服制和服式;洋务运动中的中国留学生也开始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
32、于打破了衣冠等级制度的桎梏。传统的袍、衫、裙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服饰文化影响,并被新出现的许多款式取而代之。民国初年曾出现过一条道路上,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2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并流行的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脚下布鞋都是家里自己纳的。女装方面,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使人们擦亮了眼睛看世界。起初女装除了一身袄裤之外,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后,妇女开始流行穿着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久盛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家物资短缺,服饰也崇尚简朴实用。到5070年代,中山装逐渐成男子主体服装,在此期间曾经流行过军衣装,人民装;当时受苏联影响,连
33、衣裙风靡城市,此外列宁装也曾经在城市流行过一段时间。但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一直是上衣下裤。 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为了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成长迅速。14 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可以归纳为从古代的宽衣时期,经过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之后,窄衣文化大行其道的大起大落。西方服装文化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大背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服装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变迁性。从大的方面来看,是从古代欧洲南部的宽衣形式向文艺复兴时期的窄衣形式的发展演变,分水岭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时期。西方服装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它的服饰简洁、典雅,崇尚女性柔美、自
34、然美,主要采用披挂式进行穿戴。面料大多采用毛织物,其次为亚麻织物。服装多为白色,搭配红、蓝、紫图案,图案纹饰涵盖各种动植物的图形,还有许多几何图形。如图4。图4 古希腊服装中世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就是哥特式风格。令西方服装从宽衣向窄衣进行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哥特时期。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名闻天下,而此时的服装也继承了教堂的建筑特点。比如:高耸的尖顶,运用到服装就变成了高高的尖顶帽和长长地尖头鞋。男子上衣下裤,头戴罩帽下裤是紧身的连裤长筒袜。女子则穿连衣裙,前襟锁扣,长垂袖,下身宽大的喇叭形长裙常常拖拽在地面。如图5。图5 哥特时期服装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关键,较好的人体成为审美的
35、标准。男士服装造型为上后下轻。而女士服装相反,重心下移,上身收细腰,下身利用裙撑使身体像铜钟。这种风格上加上东方丝绸以及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主旋律。如图 文艺复兴时期的伊丽莎白一世 进入十七世纪之后,巴洛克风格在西方世界盛行。这个时期的男子视美如命,他们完全舍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款式,疯狂的追逐一切刺激的颜色和饰物。(夸张的假发、佩戴华丽的领饰、各种花边的大翻领、丝巾),以阴柔为美的标准。女子服饰则没有什么较大的改变,仍然讲究曲线,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胸翘臀的形象十八世纪的洛可可时期则是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男装基本沿袭了巴洛克时期服装款式,只是去掉了繁复装饰,逐渐吸收
36、英国绅士风格,开始朝着简洁、严谨的方向发展。女装开始强调温润柔艳。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使女子服饰尽显浮华。如图7。7 洛可可时期服装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西方各个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从社会的状态直至文化、服装,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与服装有关的新发现就有1846年发明的缝纫机、1856年发现染料、1884年发明人造丝等。男女服装开始崇尚简朴和古典风范。 此时的女装臀部后部的重点设计部分已经消失,后面长裙拖地,上半身则采用紧绷绷的紧身胸衣。如图8所示图8 19世纪女装 20世纪之后,西方人通过殖民运动进行着向全世界的扩张,携带者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各个殖民地国家中进行传播。与
37、此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其中最大的文化冲击则来自于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的冲击。最终,东西方服饰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上不断进行移行,共同形成了各种世界化的服装文化潮流。1.2中西方服装审美文化的相同点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各自的地域环境中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创造了不同的服饰文化。但是,作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上的人类,面对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存问题,其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也具有同样或类似的阶段性。表现在服饰文化方面,除了上述诸多相异之处外,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在服饰变迁的规律上被总结为“无缘类同的规律”11。1.2.1.服装的社会
38、功能服装是人对自己身体进行包装、装扮时的一种工具。人们对自身的装扮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在肉体上进行装饰加工的“裸态装身”和用其他材料对肉身进行装扮的“覆盖装身”。前者又包括“人体彩绘”、文身和各种人体变形;后者则指各种衣物对人的修饰。这种行为是人类在自身进化的过程当中,为了完成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创造的。因此,服装除了具有生理防护功能以外,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服饰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比如穿衣者的社会地位、阶层、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用服饰来区分不同社会阶层,规范不同社会阶层内部的社会分工和责任。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是一样的。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
39、服饰制度来规范各个阶层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权限,“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充分发挥了服装的标识作用。西方人也同样十分重视这种社会功能,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虽然西方的封建阶级还没有建立起中国经过几千年朝代更替才建立起来的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是贵族阶级的平日穿戴与一般的平民百姓还是有十分鲜明的区别。1.2.2. 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功能是人类穿衣行为的潜在原因之一。这种美化自身的原动力又可涉及到人类两性相悦悦、相互吸引的本能上,这是最原始却又最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会需求。“人为悦己者容”,也就是说人类为了取悦于自己喜欢的异性而美化自身。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40、都会有此心态。尤其是同时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更是如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国,服装的装饰功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项巨大的动力。这种美化的标准会受到文化、时代、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西方人认为纤腰和丰臀是体现女性美的部位,而中国人对女性的纤足情有独钟。1.2.3. 服装的容仪功能服装的容仪功能是服装装饰审美功能的基础上的延伸,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服装容仪稳定着社会秩序、规范行为。服饰的好坏能决定一个人能否立足于这个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态当中,建立了一系列伦理规范、衣着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中国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同样,在西方人的文化形态
41、中也形成了属于西方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拥有自己对于着装的容仪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和规范也同样为支撑西方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西方各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尽管中国和西方所形成的这些规范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出发点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同的。1.2.4. 服装的体系构成中国服装虽然总体上是宽衣形态,但也不乏窄衣的存在,如与生产力发达的中原汉民族的那种宽大衣袖相比,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相对来说比较紧窄。不仅衣身短窄,而且袖子也大多紧身,这一点与西方的古罗马文化中宽衣文化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所形成的对比类似。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经历
42、了一个从简到繁再到简的变迁过程。1.2.5. 服装的实用功能服装除了上述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容仪功能和体系构成之外,在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时,还要具备防暑御寒的防护功能,这就是一般说的实用功能。这是一个人作为生物微观主体维持生存的必需条件。在这一方面,虽然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与分歧,但其出发点和效果是相同的。第二章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设计理念的差异2.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即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核心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理念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曾经是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哲学以及美
43、学文化的理论基础。5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庄子中曾经论述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天地人三者看做一个整体。人为自然之子,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法天地自然规律行事。一个难以解释的“道”,神秘宏大,使人升腾到超越自我的限制,以实现天人合一的超凡意境。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璧,正是在这种超脱了庸常事物的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任何艺术创新都遵循重神理而遗形骸的法则。中国画中所追求的气韵生动,神清气完,意到笔不到,虚实相间,集天
44、地之意象抒胸中之丘壑的绘画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东方神秘主义意象为主的思维体制。服装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的造型结构同样会被打上这种文化的烙印,以宽大为基础,不论是战国时期胡服左衽窄袖,还是汉代袍的宽广衣袖,缨带飘扬,抑或是唐朝大袖罗衫长裙,在结构上,都是极其简单的平面结构造型。这种忽略了自然人体三位特性的平面结构服装,目的不是雕饰服装达到突出人体的意图而是通过长衣宽袖、披帛、飘带等虚实相间的装扮,将人体打扮的自由随意,不拘泥于形式,以此来淡薄人体特性,产生一种人与自然交相呼应的和谐境界。强调气韵是中国服装文化的主题。从服饰史中可以考证,女性飘扬的长裙轻盈柔顺,男性宽衣博带,宽大的衣袖随着人体的
45、走动产生行云流水的变化,如同音律般有一种空灵之感。继承了唐代服装特点的日本和服,还有朝鲜的民族服饰也都是典型的平面结构造型。中国服饰的气韵在于“高古游丝”般飘逸写意的线条。10最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服装当属封建帝王的冕服。冕服制度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大成,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有蔽膝。之后各个朝代的冕服都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冕服为玄衣纁裳,即青黑色上衣配以赤黄色的裙子,象征天玄地黄之意。头顶之冠称作冕,冕冠顶部的冕板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学说,冕板后面比前面高一寸,使其呈前倾之势,有前俯之状,象征帝王关怀百姓,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冕板两端下垂玉珠称之为旒。如图9、10, 服
46、装袤易广袖,辅有十二章纹,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虎蜼、藻、火、粉米、黼、黻,概括天地万物形态色彩,皇帝自然也成了天地象征,充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地敬畏之情。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遵循的宗旨。在长久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宽衣大袖的平面设计始终在服装设计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我国灿烂的服装文化也是从平面中书画出来的。 图9 古代冕冠17 图古代冕服 2.2西方“以人为本”“有用就是美”的服装设计理念在中国诸子百家讨论美学的时候,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同样在争辩“什么是美”这一主题。但是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混淆了实用和美的界限,追溯到三千多年之前的爱琴文明,
47、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在浓厚的哲学辩论氛围中,最崇尚的,不是服装,不是美学,而是人。3“以人为本”成为西方美学乃至服装设计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诚然,西方人也崇尚自然,但他们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与中国诸子的观点不同。他们将人与自然看做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之后,苏格拉底“有用就是美”的主张更加推动了服装实用、功能方面的发展。进入大机器时代之后,人们大大加深了对于实用、形式和美的关系的理解。著名的思想代表者拉斯金以美学为根据,从伦理出发,提出了哥特式的服装风格不仅仅是至善的,而且还是最合理的。苏约利提出的将实用与审美的关系解说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人们对于工艺之美、装饰之美和外观之美引到了结构
48、之美、功能之美的趋势之上。西方这种功能主义,直接造成了人们对于服装的认知成为满足人们各项需求第三章现代服装文化的融合及应用3.1中国传统服装的西化中国传统服装的西化是从清朝末年新军的军服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旧式陆军彻底暴露了其腐败、无用。清廷为巩固国防,于战后决定仿效海军,采用西法训练新式陆军,史称新军。和海军一样,新军成立后,在更新训练方法、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对军服作出了改进,如图11所示。1905年,练兵处正式拟订了包括礼服、常服、肩章、帽徽、领章等的新军军服样式,至此,使用了数百年的旧式军服号衣,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与此同时,中国服装界开始了漫长至今的西化过程。图11 清末新军服装示意图 之后,随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外来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服装逐渐融入西方文化,从而出现了新式旗袍、中山装等服装,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如图12、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西方服装设计观念和形式被引入中国。西装革履成为现代男士正式服装的主流。而现代女性也极力关注西方时装界的发展,紧跟时尚潮流。中国服装越来越与世界接轨。 3.2西方服装里中国元素的运用一提到中国元素,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传统的中国服饰图案,例如中国结,大红色,旗袍,福字等等。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是不断地继承前一个朝代或者时期服装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元素的搭配,造型、色彩、配件这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