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2、。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2、多媒体演示法。3、讲解法,图解法。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3、。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学生:验证动脉内
4、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的结论是否正确?练习巩固:学生用图片表示出肺循环和体循环。学生:小组讨论下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运送到肺部?教师:指导谈论并归纳。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二)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三)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