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采取多媒体等手段,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小组讨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各种活动
2、来学习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强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环保责任感。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
3、关系。(2)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和作的精神;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3、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生物圈和栖息地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时首先接触到的生物概念,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含义,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栖息地是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对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由于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比较多,其栖息地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
4、同,所以各栖息地的特征比较复杂,为此把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作为本节的难点。 5、教学准备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环境污染录像片。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本本节内容。6、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二、 教学过程:1、情景激疑导入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山还是喜欢水呢? 生: 师:是的,优美的山水之光,总给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山水风光。请看大屏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
5、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 师:假如你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吗?生物圈与栖息地。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从而引出课题:2、教学策略生物圈(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课中34页生物圈第一段内容,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2)巧
6、妙设问,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3)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角色扮演,认识
7、生物圈的范围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进一步明确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5)天体对比,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
8、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栖息地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1.出示问题(1)什么叫栖息地?(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2.自主研学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图1.3-2和图1.3-3,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3.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9、,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4、合作学习(1)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图1.3-4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
10、班汇报。 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3)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5、播放一幕幕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所造成的生物大劫难资料,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分析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自主检测1. 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乏()。A. 空气B. 水分C. 阳光D. 适宜的温度2. 生物圈的范围是()。A. 海平面以下10
11、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B. 海平面以下20千米 C. 海平面以上20千米 D. 全部在岩石圈 3. 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决定的。A. 土壤类型B. 温度C. 湿度D. 以上三项均是 4. 下列各种动物中,不生活在我国海南省热带雨林的是()。A. 云南兔B. 穿山甲C. 白臀叶猴D. 大熊猫 5.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厚的范围内。A. 10千米B. 1000米C. 100米D. 10米6、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A. 食物与水B. 食物、空间与空气 C. 食物、空间与阳光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四、中考链接1
12、.(2008菏泽,3)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他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 )营养物质 空气 阳光 适宜温度 一定生存空间 水A. B. 5 C. D.答案:D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营养物质、空气、阳光 、适宜温度、一定生存空间等2.(2004山东,7)我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于2003年成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请问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下列哪项是必须携带的 ( )A.氧气和水 B.水和食物 C.食物和氧气 D.氧气和灯答案:A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营养物质、空气、阳光 、水、适宜温度、一定生存
13、空间。在载人航天飞行中,飞行员必须携带氧气和水。 课下探究:1.参考创新实例,设计一个栖息地的简易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介绍天津一学生喜欢创新并申请生态球专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创造性思维。2.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保护的资料,结合学生自己生活的环境,制定保护栖息地的具体措施。一周后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推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