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 2 卷2023年第2 期2 0 2 3 年4 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Bimonthly)Vol.42No.2.2023 April 2023新时期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启示张保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内容方面,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一种波浪式发展战略,需要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和安定团结的外部环境,同时,是否出现两极分化是检验共同富裕的重要试金石。在基本特征方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辩证性。在现实启示
2、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1 56 4 7(2 0 2 3)0 2 0 0 53 0 8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继承前人伟大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长期和艰辛的探索,形成许多创见性的思想成果,为中国稳步有序地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夯实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学习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并做一些总结和思考,对于新时
3、代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我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一样,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逐步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归纳起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富裕实现的内部动力、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检验标尺,(一)共同富裕实现的内部动力: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1.力量之源: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生产力是推动社
4、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社会进步的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已经强调,新社会必须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这是巩固和发展新社会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共产党实现新突破、获得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比资本主义更成熟、更高级的一种社会制度形式,社会主义本应达到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邓小平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应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收稿日期】2 0 2 3-0 2-1 2【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专项课题项目“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论述研究”(2 2 XNQ
5、01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保军,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一 53 一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来看。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诸多任务,但是在一众任务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当属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此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2 唯有不遗余力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推动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最终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仅仅是一种做大“蛋糕”策略,一种走向共同富裕的途径,根本目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但是,发展生产力不能直接导致“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推进社会
6、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二要坚持共同富裕。只要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而且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制度形式下,非公有制经济不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目标顺利实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决定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稳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够为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执行创造良好环境,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2政治保证: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治保证。经济体制改革若想取得预期成效,就需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依托,若政治体制不完善、政治环境不稳定,那么,经济
7、改革不可能成功,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既需要完善的政治体制为基础,也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支撑,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为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邓小平指出,其一,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就难以保持国家独立自主,就无法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便是天方夜谭。邓小平在对中国发展现状进行审视分析之后表示,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是“中央保持高度权威”。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大刀阔斧推一 54 一进改革,期间,会涉及到多方利益,注定改革之路充满荆棘,此时特别需要拥有一个具有高度权威
8、且正确英明的领导,通过中央权威实现对各方利益的妥善协调,扫除改革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邓小平曾表示,无论是“两个大局”的构想,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若不依靠中央的权威,就无法顺利达成”3 。其二,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邓小平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4 “只有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够获得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够稳妥有效地处理广大民众面临的各种难题,才能够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继而有计划、有秩序地实现共同富裕。”5其三,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
9、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吃够了动乱的苦头”6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民主和法制犹如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精神支撑: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支持。究其原因,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依赖于丰厚的物质,若物质不充分,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得到良好满足,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过需要注意到,只是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充足的文化生活,否则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邓小平高瞻远瞩,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共同富裕并非只局
10、限于物质生活,而要既要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拥有充足的文化生活。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之后,务必要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以此促进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改善,而这即为建设物质文明。另外,还需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即要着力培养和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7 。他认为,只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少受破坏,少走弯路。如果一味地专注于发展生产力,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实现经济增长、改善民生,那么,就容易出现“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广大民众可能会在错误理念的浸染下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产生不正确的价值理念,导致社会风气变
11、差,制约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如果人们缺乏理想的引领,缺乏奋斗的精神,就不会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既不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制约物质文明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只追求物质享受,以后的发展就没有希望。”8 1 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我们务必要保持理性的认识,坚持“两手抓”,不忽略、不轻视、不放过任何一个,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实现的外部环境:安定团结1.安定团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和平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条件。邓小平认为,首要的条件就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
12、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9 ,而“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1 0 。“中国的发展,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即首先得保证一个安定团结的外部环境。否则,动乱一下,就会耽误社会发展很多年。所以说,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长期的和平环境。邓小平说:“安定团结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政治条件,不能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中央基于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认识及认真思考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大局观,一切从大局出发。”1 2 若想形成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手段妥善处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搞清楚一切是是非非。如今,我们已妥善处理了大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不过依旧还
13、有很多问题需要应对和处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当然,邓小平也强调,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长期稳定的社会局面,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稳定本身不是目的,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忽视了这个宗旨,片面地求稳,就会影响社会发展进程。邓小平正是正确处理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前进。2.实现农村安定团结是前提。邓小平强调,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打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就必须要首先保证农村的发展,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可见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农民先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说:“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
14、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 3 实现农村安定团结,最根本的是要关心农民的利益,而不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农民富裕是全民富裕的基础。要实现农民富裕,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邓小平说:“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8 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1 4 其次,要健全民主机制,给农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这是保持农村安定团结局面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使农民懂得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稳定的保护伞,更是自身利益的保障。实现农村安定团结,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最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
15、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 5。邓小平强调,坚决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其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波浪式发展战略1.先富、后富与共富。其一,先富的手段是合法、诚实。邓小平谈到“先富”这个问题时明确表态,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途径和方式必须是“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1 6 。换言之,先富起来的人所获取的每一笔经济收益都源于踏踏实实的劳动和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后期顺利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一 5
16、5 一的目标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才能够充分彰显引领示范价值,鼓励并带动其他人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艰苦奋斗。任何不以踏踏实实的劳动和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为基础,通过违法违规手段谋取的不义之财,不仅不会创造稳定的财富,反而会挫伤民众的生产热情,破坏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二,虽然我们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是,随着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会不会导致先富起来的人成为资本家阶级呢?对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1 98 6 年,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
17、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形成两极分化,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 7 究其原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 8 。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就不会产生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虽然先富起来的人不可能成为资本家阶级,但是,也不是说可以对那些过早先富起来的人持任意放任态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时期,在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路途中,难免会出现民众之间收入有别的情况,这是允许的。但是,若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且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大
18、部分民众的生产热情,既不利于改革稳步推进,也会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继而阻碍国民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在排除以上两种错误倾向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及时、有效地对“部分先富”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适时的重点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对先富起来的一些地区,可借助税收政策、技术转让等相关手段助力贫困地区发展;二是对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可以通过征收所得税或提倡先富的人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一 56 一总之,按照这些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能在全国范围内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取得发展,再带动其他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发展,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19、都首先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2.波浪式发展战略:“三步走”。邓小平深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能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战略步骤。对此,邓小平进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也就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构想既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明确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 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 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其
20、本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在先富、后富、共富链条上,部分先富是手段,是共富目标的一部分,但它毕竟不是目标本身,根本目标在于共同富裕。所以,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部分工人农民生活水平先得到提升,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周边的人积极劳作、努力生产,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四)检验共同富裕的试金石:是否出现两极分化无论是研究共同富裕,还是实践共同富裕,我们都应该追问我们国家是否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这就涉及现阶段共同富裕实践的衡量标准问题。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始终有一条坚定不移的原则贯穿其中
21、,这就是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并不是搞两极分化,我们也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可见,坚持共同富裕与防止两极分化,在邓小平思想中始终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是否出现两极分化就可成为检验共同富裕的试金石。其实,“两极分化”是马克思在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而社会主义与此正好相反。其根本目标在于,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持续累加会引起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
22、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不仅指出了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且深刻揭示了依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收人进行两极化分配,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抓住实质,并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总结。他明确表示,两极分化绝不是单纯的收入高低差别问题,而是与私有制、阶级剥削、多数人贫困及少数人致富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特定概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形式,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不过严格来讲,两种制度的根本差异表现为,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另外,邓小平还特别严肃地指出,若不顾实际,任由两极分化发展,那么,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比如民族矛盾、区域
23、矛盾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所以,从当前来看,我们要检验是否实现了共同富裕,就看是否出现了真正的两极分化现象。当然,“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于是有些人不禁怀疑,“部分先富”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其实,只要参透“先富+后富=共富”的思想本质,就会发现,“部分先富”并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究其原因,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国家会通过税收、调节收人分配等一系列手段对高收入地区、高收人群体进行调控,增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有利于避免出现剥削的现象。还需要注意到,允许和鼓励先富,并非允许人们毫无节制、毫无章法地先富,而是
24、要求他们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实现先富。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下,暂时悬殊的收人不会造成两极分化,但是,我们需防止两极分化的倾向。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显著特征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鲜明的特征,即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辩证性。(一)科学性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并确立的一个发展目标,与西方哲学家提出的乌托邦世界等思想存在本质差别,这主要在于它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之上,第一次较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人类追逐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一愿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将共同
25、富裕确立为其根本特征,这种思想既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相一致,也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历史感情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政策也是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的。此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经验总结,是在对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除此之外,其他途径都是行不通的。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即它不是实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应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二)人民性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邓小平,始终把“人民”二字装在心中。邓小平共同
26、富裕思想反对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要求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扎实。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关乎着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要争取出真实的成果,让成果惠及人民。在邓小平的有关言论和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强调,人民利益又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使人民富裕起来,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始终把人看作社会发展最终目标。可见,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生产一 57 一力的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这些都体现了邓小平把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三)时代性邓小平共同
27、富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基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而得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冷战局面的不断缓和,军事对抗不断减少。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邓小平正是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出发,联系世界经济、政治特点,对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较系统的科学概括。邓小平还审时度势,根据世界局势的转变,制定了与时俱进的“三步走”战略,为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夯实了重要基础。所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纲领的一个充满中国特色、极具时代精神的命题,它只能在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获得其极具时代性的内容,从而最终将人民带人美好的、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界。(四)辩证性研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难看到,其处处充分闪烁着辩证法的理性光辉,使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一邓小平理论显得更加璀璨夺目。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辩证性这一鲜明特点较突出体现在:其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指出,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涉及生产力层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内含着生产关系,而共同富裕,即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由此可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共同富裕思想中充分体现。其二,邓小平
29、共同富裕思想是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的保障,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其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先富带一 58 一动后富”体现了效率原则,“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效率与公平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强调效率和公平辩证统一。其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大家都同时富裕,而是部分先富向共同富裕的转变,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就深刻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的辩证法。三、邓小平共同
30、富裕思想的现实启示实践证实,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时至今日,我们面对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时,仍然需要坚定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在当前发展环境下,一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完善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在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一)坚定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物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决定人类发展高
31、度的关键力量,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都高度依赖于先进强大的生产力。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高度强调生产力并将其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邓小平继承这一思想,在向人们讲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正视了我国社会主义的贫穷事实。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造成的巨大冲击,面对中国人多地少、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剖析富裕问题。他认为,无论是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还是人们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都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并且旗帜鲜明地表态,社会主义的
32、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若社会主义一直是贫穷落后的状态,它就无法得到拥护,更无法在当今时代立足。这一科学论断表明,摆脱普遍贫穷落后就意味着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状态,为实现共同富裕找到科学的现实基点,也对社会主义根本特征进行必要的补充。2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亿万民众的心愿,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异。1 98 5年5月2 0 日,邓小平在和“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主席团全体成员的谈话中讲道:“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
33、搞两极分化”。1 9“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 0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不断强调共同富裕,不断强调要杜绝两极分化。在改革开放4 0 多年来,两级分化的社会现象成为政府、学术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有些人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绝对完美理想,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两极分化,邓小平曾尖锐地说道:“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 1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在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是贯彻始终的。例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 。需要认识到,共同
34、富裕并不等同于平均主义,它并不是让所有国民拥有相同的财富,而是让所有地区、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诚信踏实的劳动、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达到富裕状态,不可出现以剥削或者压榨他人为手段实现富裕的情形。这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允许社会形成一个包含着多样性差别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结构。只有这样,才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1.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经济是公有制。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制度基础之上,它不是在任何制度形式下都能够达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方向及发展目标。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来
35、说,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强调,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务必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全面提升生产力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贯彻和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继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才能
36、保证按劳分配,从而保证顺利实现共同富裕。不过,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与我国实际国情不相符,既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会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达成,所以,还应坚持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就业,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广大民众既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也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此制度决定我国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引导广大民众在艰苦奋斗中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实践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
37、理应是全体人民。1 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否按照预期稳步推进,国家能否保持独立安全,从某个角度来讲,主要取决于人。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所有人民群众的富裕,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区域之分、没有行业之分,所有民众都要最终走向富裕。由一59 一此可知,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并不是只局限于农民群体,而是覆盖了所有中国人民群众,彰显了共同富裕的根本要义。(三)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1.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多次谈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指出,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如果我国“一穷二白”的状态没有得
38、到改变,就违背了邓小平的初衷,也就背离了搞社会主义的目的。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只有靠发展,才能彻底说服人。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增强民众的幸福感。所以,不管是为了消除社会矛盾,还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由此可知,在当前发展环境下,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发展向着改善全体人民群众生活的方向迈进,最后实现共同富裕。2任何事物都有其特
39、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式。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讲科学、讲规律。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发展慢了就是不发展,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纵观我国发展历史,曾出现过一些因违背发展规律而蒙受损失的情况。邓小平基于对国情的全面审视及深刻分析,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它不仅带领中国人民稳步前进,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2 2.27812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 97 5-1 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98:3 3 1,2 53,770,92,1047.3459101114171920212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3:2 7 8,2 0 8,3 57,284,313,216,77-78,172,123,265,111,364.6131516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4:1 8 9,7 7-7 8,2 6 6,1 52.责任编辑:张美一 6 0 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