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语文导学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1.(1) wn y w sai pang b shuai xi (2)一种像玉的石头 推开 管辖、管理 盛水的瓶子 阻止、禁止 抵挡 2.(1)真实、及时、简明。 (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3.示例: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4.A 5.C 6.C7.“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或“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8.(1)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 (2)写出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消息发得及时
2、,内容真实可信。 9.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体现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还可以说明王凌云为什么弃城南逃。10.导语中提到“正航行在台湾海峡的中部”,主体部分写到“现在,我们就航行在这湾浅浅的海峡”,结尾部分写到“军舰夜航激起的雪白的浪迹分外夺目,海面上点点的灯火更加清晰了”,这些语句都可看出穿越正在进行中。11.(1)“浅浅的”“少了”“多了”,形象地表现出海峡把祖国母亲和宝岛台湾分隔,祖国统一尚未实现,令人心情沉重。(2)描写自然环境,借景抒情。美丽的新月,雪白的浪花,还有那点点的灯火,烘托人们浓浓的情丝。 1
3、2.表达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祖国统一,祖国万岁。13.抒发对宝岛台湾的思念,渴望它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14.略 15.(1)时迁或者史进 (2)温州16.示例:大学“诚信哥”不卖点心卖诚信。或:哥卖的不是点心是诚信。2 芦花荡1.(1)cun sa d o qi z tn yo dian (2)A.尖锐、锐利,指眼力、视力特别好B.暗淡凄惨 C.负伤流血 2.(1)孙犁 “荷花淀” 老头子 芦花荡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雪恨。(2)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老头子有爱国抗日的热情、爱憎分明的感情、智勇双全但又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举例略。3.示例:文章第一自然段
4、描写了星星、水鸟、苇子等景物,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出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营造典型的环境气氛。“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4.(1)A A (2)B C (3)C (4)A 5.B 3 1 1 6.C7.“提高”改为“成果”。 删去“使”。 “对”改为“为”。8.(1)“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2)你把任务交
5、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9.“过于”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过分自信、过分自尊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关。而也因老头子的自信勇敢,才有了后来酣畅淋漓的复仇。10.“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既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又隐含着对采蒲台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11.(1)运用比喻手法,“寄生”“穿来穿去”等词语,形象地写出这里的人与苇的关系紧密。(2)从“偷偷”“裤裆”“顺手”“不约而同”中看出,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不止是身强体壮的大汉子,就连柔弱的妇女也能无所畏
6、惧地投身其中,表现了采蒲台人机智勇敢、团结一心、临危不惧的精神,令读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12.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对八路军的关怀爱护,对人民群众巧妙掩护八路军智慧的歌颂。13.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钦佩之情。14.略15.示例:(1)老爷爷,感谢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牺牲,我们会记住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祝您永葆青春。(2)老爷爷,您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相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3 蜡烛1.(1)jian gng m
7、 chan chui (2)略2.(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贝尔格莱德萨伐河畔。人物:老妇人育乞西。起因: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忍战士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迈,艰难地将其掩埋。结果: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老妇人 动作(外貌) 置生死于度外,对待烈士如亲人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跪”与“爬”、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3.如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很具体,“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
8、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4.B 5.B 6.C 7.客观环境是成为优秀的外部条件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8.(1)“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能表现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寄托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9.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形象特点。 10.(1)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2)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11.(1
9、)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其中强烈的反问语气,更加突出那个中尉凶恶残暴的态度。(2)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同时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4 1 1 既紧张又担心的复杂心理。12.一方面体现了伯诺德夫人为保护情报所表现出的机警、沉着与智慧;另一方面对下文内容起过渡作用,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13.“生死攸关”指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越烧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一旦敌人掌握了情报,百万雄师将全军覆没,国家将不复存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凭着他们的勇敢、机智、镇定自若,成功地化解了危机,捍
10、卫了祖国,显得可亲可佩。1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15.(1)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2)略。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1)x lili pi cai liao (2)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赞美,称赞 非常吃惊 抢劫,掠夺 2.(1)世界奇迹 典范 结晶 杰作 绝唱 名园 (2)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3.谴责:“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 雨果在愤激之下
11、,用反语来讽刺强盗的心理与托词,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4.C 5.A 6.B 7.D8.(1)反语 形象地活化出两个强盗狼狈为奸的丑态。(2)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洗劫圆明园的罪行。9.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10.“我”刻意要去圆明园的理由:缅怀过去,哭泣历史;面对现实,拼搏未来。“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圆明园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几块“烂石头”。11.(1)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联系到“断壁残垣下的圆明园”,深深抒发了此刻面对
12、圆明园的悲伤之情。(2)运用拟人手法,圆明园“在哭”“在泣”,形象地写出圆明园哭泣的原因。12.作者持否定态度。作者斥责的是那些忘却历史、忘却耻辱、没有理想、没有斗志的人。13.言之有理即可。14.朝花夕拾。原名比较直白,用现名好,带有比喻性,显得含蓄,而且富于文采:早晨盛开的花朵晚上才来捡拾。意思为:作者到了中年以后才去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将情感与内容融合在一起。5 亲爱的爸爸妈妈1.参考:1941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7000多人被纳粹杀害,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2.(1
13、)聂华苓 法 萨特 哲学 纪念地见闻 看纪念演出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2)本文第一次出现“南京大屠杀”,是作者在看到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在以表演形式悼念遇害者时“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因为两者有很多共同点;第二次是开讨论会时中国大陆作家杨旭在发言中提到“南京大屠杀”;第三次是出自日本人之口,但他把“南京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相提并论,这种论调受到了其他作家的反驳。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3.示例:如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5 1 1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
14、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这样的标题要比“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 4.B5.(1)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2)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出南斯拉夫人民的纪念活动场面盛大。(3)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颜色,而在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言下之意是灾难、悲哀在这儿也太突出了。作者以一种对比的方法来表现那场屠杀的惨无人道以及对那场屠杀的发动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4)说它最感人,是因为这些字条是他们死前非常镇静地留给亲人的,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纳粹的恨。 6.(1)拟人 (2)比喻 (3)设问 (4)排比
15、7.B8.(1)作者从选材上体现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所以选择了中国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发言。(2)大家因为明赫白的态度非常诚恳,握手表示对他的谅解、宽恕和尊重。9.作者通过将西德作家的忏悔和那个日本人的狡辩进行对比,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历史,危害和平的势力还存在,要提高警惕。10.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 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11.(1)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2)运用对比手法,寒冷的空气似乎凝住了笛声,使之分外凄清隐忍,但孩子和自己心中的爱国火焰却进
16、一步燃烧起来,使笛声充满了感情。1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表现人物性格。13.不设统一答案。这种精神可能是指爱国、坚持操守、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14.略。15.(1)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2)派克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第二单元6 阿长与山海经1.(1)骇 面如土色 脯 骇 骇 霹雳 震
17、悚 哀悼 渴慕 (2)朝花夕拾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1)喜欢切切察察 大字形睡相 麻烦的规矩 (2)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关心孩子等。3.如第二十六自然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从此完全消灭了。”如第三十自然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如第三十一自然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B 5.(1)B (2)A (3)B (4)A 6.C 7.C8.(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
18、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阿长关心山海经源于她对“我”的关爱,突出了她热心、6 1 1关爱孩子、淳朴的品质。9.原因有三方面:阿长与前一部分写阿长,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讨厌”“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10.和文章的标题相互照应,由捡麦穗引出下文做媳妇,再引出卖灶糖老人,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11.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幼
19、稚纯真,天真无邪的女孩。因为十分贫苦的生活让我喜欢上老汉的糖,更喜欢上那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真心疼爱贪吃、丑陋没人疼爱的小姑娘的老汉,所以“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12.“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善意和关怀,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小火柿子”上,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美之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13.“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
20、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暖的爱,这种温暖的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4.提示:写作时注意两点,一要突出阿长买书问路的艰难,二要突出阿长找书问书的细致耐心。 15.呐喊7 背影1.(1)卸 祸不单行 帖 踌躇 蹒跚 探 (2)略2.(1)回忆背影、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惜别时人群中看到的背影、读父亲的来信时眼前浮现的背影;详写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2)提示:感动来自于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深切的“父子情”,感动来自于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感动来自于作者朴素的叙述与描写。 3.略 4.D 5.A6.戴穿走 探穿爬 攀缩倾 流7.他处处忍让 一个善良的心包容别人,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8.(1)父亲坚
21、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2)褒词贬用,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懊悔自责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9.(1)a (2) (3) (4)a 10.环境描写,为下文孩子离开自己去上学作铺垫,烘托人生成长的厚重。11.6个;儿子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儿子进入校园;儿子十六岁去美国读书,目送儿子上飞机;儿子二十一岁上大学,目送儿子独自离开去学校;我工作第一天,目送父亲送我上班后离开;在医院,目送轮椅上的父亲的背影;在殡仪馆,目送父亲的遗体被火化。12.(1)对比,“我”目光的一寸一寸“挪”,显示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深不舍,而“闪”却写出了儿子的“无情”,一点也没有留恋。反映
22、出“我”当时淡淡的失落与无奈之感。(2)“深深”其实是“我”最后一次目送父亲时的一种心理活动,体现着女儿对父亲无限的眷恋与追思。13.本文写了6次“目送”,以“目送”为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目送”是线索;“目送”揭示主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能永远相扶相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尽早地解读和万分珍惜亲人间在世的缘分,也要理解和学会走好自己的路。14.略 7 1 18 台阶1.(1)涎 啃 啃 撬 趟 若有所失 (2)略2.(1)一方面文章多处写到了老房子、新房子的“台阶”;另一方面台阶体现的是父亲对社会地位的不懈追求,以及他那不断上进的精神,“台阶”成为父亲心血的凝聚物,是父亲
23、心中尊严的象征。(2)父亲是个勤劳、执着、憨厚、朴实、可怜、可悲的人。 3.略 4.A 5.D 6.删去“再次” 在“治水治城”后面加“的实践” 将“有效扩大了杭州的国际影响”和“有力提升了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两句位置互换。7.西湖区留下街道加强管控,引导市民清明节文明扫墓。8.(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9.坐得高了让他感觉有些高高在上,坐得低了又让他似乎觉得低人一等,因此他都感到不自在。10.(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了母亲在三姐出嫁时的动作,表现了母亲的不舍以及拳拳爱女之心。(2)“笑”表现母亲看到儿子喜出望外的心态和
24、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愣”“叹”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更体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令人感动。11.比喻。说明三姐帮母亲做了许多事情,是母亲的得力助手。12.表现出母亲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的性格特点。具体举例略。13.A.“珍珍,小李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后天晚上去你家找你妈妈,不知行不行?” B.“张老师,小李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14.昨夜西风凋碧树 衣带渐宽终不悔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9 老王1.(1)倒 骷髅 僵僵 散成 攥 滞笨 (2)略2.(1)“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用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25、,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2)本文是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按照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安排。开头四段交代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表现老王谋生困难及生活艰苦;第5、6、7自然段,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第8自然段至第22自然段,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从而表现老王的心地善良。3.略 4.B 5.D 6.C7.中国科学家在柳叶刀发表论文,阐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重大发现。8.(1)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病得很重,像嵌进门框里。 强(qin)笑: 勉强做出笑容。给
26、“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意外,也很同情;对他还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2)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着他都要散架了。9.虽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不好,但相比于身体有残疾、无固定收入、生活贫困的老王来说,作者感到自己还是幸运的,这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作者感觉到自己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关爱还很不够。10.肖像 以瘦弱、贫穷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11.因为我不太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因为老妪年老贫困,不善招徕,生意冷清。12.要点:作者自感猥琐,是对自己的严厉解剖,是面对具有
27、尊贵心灵的老妪的猥琐;而相对那些斤斤计8 1 1较、以貌取人的人来说,则是高尚的。13.都在表现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却都有一颗善良的、诚恳的金子般的心。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过于“做作”“猥琐”了。这是作者的自省体现。 14.略15.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16.C10 信客1.(1) ba ling yan zhu qing ni zhuzhu nunu (2)略2.(1)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如: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以诚信为本,差事苦,常受委屈。(2
28、)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恪尽职守等。3.略 4.D 5.CDEBA 6.(1)比喻 (2)比喻 (3)排比7.C(A项,搭配不当,应把“扩大”改为“加大”。B项,成分残缺,在“结伴骑摩托车”后加“的方式”。D项,语序不当,应把“中低收入者”和“城乡居民”对换)8.(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9.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10.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11.鼻子发酸是因为“我”难过,
29、“我”为摆渡老人失去儿子而难过,为自己的恶作剧而难过,为自己不理解老人而难过。1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彼岸;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彼岸。13.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14.白居易第三单元11 中国石拱桥1.(1)gng xiao chn xiao chng (2)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任何人或事物都无法和它比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多用于艺术的手法。2.(1)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总分式 递进式 (2)略3.略 4.A 5.B 6.C 7.A8.(1)总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2)
30、不可以。因为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或者事理的时候都要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来进行,“首先”“其次”“再其次”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为首要原因是合适的,所以不能换。9.(1)“各”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数量和位置。(2)“主要”突出了李春在设计者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李春不是这座桥的唯一设计者。9 1 110.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数字和比较说明了小商桥出现的年代之久,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11.历史久远,它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结构独特,设计科学,大拱采用了小于半圆的弧段,大拱的两边各有一个小拱,减轻了拱桥的承重结构;造型优美,有一个圆弧形的
31、大拱,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别致精美、惟妙惟肖的石雕艺术。12.不能去掉。加点的“经过专家实地测量”说明了“两个桥墩至今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说法是经过专家测量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3.选址非常讲究,建在水势减缓之处;在建桥的河床及两岸打下许多梅花状排列的木桩,使桥基非常紧固。 14.略 15.武汉长江大桥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12 桥之美1.(1)gai大概ki慷慨 sh煞风景ao煎熬 zhn瞻仰shan赡养 xia峡谷 jia面颊 (2)驻足:停止脚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2.(1)桥自身的结构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
32、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还起着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作用。(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美感。石桥和细柳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在宽阔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风雨桥。3.略 4.B 5.A 6.C7.“同学们”之后加“的热情”;把“发扬”改为“发挥”;“极大地”与“得到了”互换。8.(1)因为作者在文中是为了表现桥的美学功能,所以写这些内容是为了突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略9.以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和“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10.“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
33、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11.(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12.分类别、举例子、引用、打比方。“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体美的境界。”13.第一,说明桥非常著名;第二,突出了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的语言生动。 14.略15.骆驼祥子 三 三 祥
34、子与车 虎妞 刘四 小福子13 苏州园林1.(1)xi h y zhang (2)m模样m模式 chn匀称chng称量 lu镂空l伛偻 ln嶙峋ln波光粼粼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先从四个主要的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再从三个次要的方面:角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的调配。 3.略4.A0 2 1 5.B 6.D7.他非常冷静 成功其实并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守住内心的那片宁静(意思基本符合即可)8.(1)“补”字用得很准确,它恰当地写出了匠师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从
35、而突出他们的细心、匠心。(2)举例子,通过例子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9.(1)“一切”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决不”从语气上加以强调,都是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为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2)“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说明了一般情况下是安排桥梁的,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会使表达失去分寸,不符合实际情况。10.悠久的历史,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多种多样的形式,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丰厚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说明吊脚楼的特点。11.不能。“一般”是指通常情况,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吊脚楼都依山而建,还有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的吊脚楼都是依山而建的,与实际
36、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2.“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或“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屋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13.分类别和举例子。例如,分类别:“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这样使说明对象更系统清晰,特点更突出。14.(一)假山 (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15.红楼梦14 故宫博物院1.磬 ao li zo 蟠 zhu 銮 抄写略2.(1)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
37、特风格。 (2)开篇一般要交代建筑物的地位、地理位置、建造年代,最后要进行总结。说明顺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结构上一般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3.略 4.A 5.C 6.瑞典发明奶牛洗澡机,奶牛产奶量大增。7.将“提升自我”与“增长知识”位置互换“形象”改为“素质”(或“提高”改为“提升”)删去“和生活”8.(1)表方位的词语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立足点是:太和殿;说明的顺序是:空间顺序。 (2)不能删去。“约”表示推测,是概数,去掉“约”就成了“两米高”,是确数。而作者仅用目光测量,不可能如此精确,所以去掉“约”字不符合实际情况。9.(1)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的形状。
38、(2)作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了前三殿和后三宫内部装饰的不同。(3)列数字,用数字具体说明故宫的规模宏大壮丽。(4)举例子,通过例子说明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10.雍和宫的历史变迁,建筑规模,宫内丰富的珍藏,宫内举办的宗教活动等方面来介绍。11.不能,去掉后就完全肯定了雍和宫改成喇嘛寺的原因是由于雍正好佛,与后边说明真正原因“是乾隆皇帝维持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政治需要”相抵触。用“据说是”不确定语,指出上述原因至多是次要原因。 1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万福阁内的大木佛华丽宏伟。13.建筑形式华丽宏伟,融汉、蒙、满、藏为一体,具有奇异的色彩。14.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
39、”的典故有关。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1 2 1至,被守关人看见,未久,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守关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圣贤和宝物出现。杜甫的秋兴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这以后古人就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称为紫陌。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称为紫禁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古代“皇垣”学说有关。古时,天上星垣被天文学家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等。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而紫微星垣代称天子,处于三垣的中央。既然古人将天子
40、比作紫微星垣,那么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极之地,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其中,“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紫禁城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称这座帝王之城为紫禁城不仅名副其实,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15.如:以前的皇宫15 说“屏”1.(1)抄写略 (2)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1)资料查阅略(2)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诗词举例略 3.“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
41、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4.C 5.D6.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学生刻苦学习是幸福的 在宽广肥沃的田野上 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辛勤劳作也是幸福的7.假性近视是一种眼球还没有发展到前后轴变长阶段的有望恢复正常的功能性近视。8.(1)古诗词中有关咏屏绘屏的诗句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屏风似隔非隔的神秘给人以诗意的微妙,所以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2)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9.制作: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有诗意(理解:诗意)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10.增添诗情画意,隔中有透、雅致,因物生情。1
42、1.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对老妻去世的伤感之情。 12.作比较,把帘和屏进行比较,说明了帘和屏虽然都是起“隔”的作用,但是帘比屏更灵活。 13.参考提示:本文表达了帘对于建筑装饰的重要意义,即使是设计大师也很看重,所以帘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起到了隔的作用,还给人雅致,有情调,诗情画意的感觉,使生活充满文化意蕴。14.略第四单元16 大自然的语言1.(1)mng pin yn zai xio n 抄写略 (2) 竺可桢 气候 物候2.(1)事理 物候现象 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2)将物候现象比喻成“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
43、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3.略 4.D 5.D 6.B 2 2 17.在第一句前加“杭州市”;在句末加“等设施”;“第一个”和“全国”互换8.(1)设问。引出下文对四个因素的解说,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是另一种排列
44、顺序。9.如: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10.温暖偏热 这样写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11.日月潭的气候特征、与戴领带的关系,为写鸟语作铺垫和作注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12.文章写了五种鸟的叫声。主要写了“时哉鸟”的叫声。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让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感。13.描摹百鸟的声音,将听觉诉之于读者,而且还调动读者的视觉,通过鸟语在空间的变化,让人产生身临
45、其境的感觉。作者对鸟语的描摹不拘泥于客观,结合一定联想以对话形式呈现给读者,令文章妙趣横生。 14.略 15.(1)夏至 冬至 (2)“至”:到,到来。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也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17 奇妙的克隆1.(1)q (2)略2.(1)不能调换。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和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四个方面说明克隆。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使得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
46、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3.略 4.C 5.D6.(1)下定义 (2)举例子 (3)作比较 (4)列数字7.我喜欢蓝色 蓝色是大海 我愿我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 我喜欢红色 红色是火焰 我愿我的生命如火焰一样热烈8.(1)例:克隆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作者描述了一系列无性繁殖现象,显得生动形象,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把它的特征清楚地展示出来,让我们对什么是克隆有一个感性认识。9.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进步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先进的技术,
47、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可以使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其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类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因此大多数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科学技术再发展,再进步,也应服务于人类。但是,人类不能把科学自由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而应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学会运用科学的利剑,使之为人类造福。10.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11.对资源过度地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1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人类所消耗的能量小,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1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