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鱼(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2.掌握鱼类的基本特征。3.了解鱼类与人类的关系。过程方法1.学会将日常生活常识应用于课堂,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了解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2.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验,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鱼类与游泳这一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2.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教学难点鱼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课前准备1.编制学案
2、。2. 准备带清水的玻璃缸、鲫鱼的活体标本3.制作课件。【预习新知】 【教学流程】环节问题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 我们都知道“鱼离不开水”,鱼为什么不能离开水内呢?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案中的【预习热身】部分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合作交流精讲悟疑一、鱼类的特征(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出示讨论题,播放课件,引导观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阅读教材,归
3、纳整合。1. 鱼有哪些能在水中生活的特点?2鱼的体型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有什么意义?3当你用手拿起一条活鱼时,感觉很难将其握住,原因是什么?4在深水中很难发现鱼儿的存在,你能从其体色上找出原因吗?5鱼类如何运动?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器官鳍,你能分析出各种鳍的作用吗?6.鱼类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它在水中如何完成呼吸?如何进行气体交换?7.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根据观察提纲,小组内同学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体色、运动时鳍的作用、体表及鳞片,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小组间相互补充完善。完善整合结论:背鳍、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
4、的方向,产生前进动力。完成探究一:填写观察与思考、跟踪训练。展示问题:1. 鱼的体型有什么特点?2. 鱼类如何运动?3.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二、鱼类与人类的关系播放视频1.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竭泽而渔”等格言或成语的涵义。2.我国的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保护鱼类资源? 学生各抒己见,也可展开辩论,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完成探究二:跟踪训练。填写观察与思考、跟踪训练。拓展运用迁移升华1鲫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叫做“侧线”的结构,请你在图上标出,并说明其作用?2.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感知水流、测定方向讨论分析,尝试说出其作用讨论、总结:有脊柱,四肢外形鳍状。课时总结鱼的鳍的作用不同,鱼的形态结构与其水中生活是相适应。通过练习题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学习知识点。有课堂速效达标、课堂巩固提升、知识应用。知识应用还可以作为弹性的练习题,来调节课堂时间。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第二课时)一、鱼类的特征: 体型: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体表:有粘液鱼 体色:保护色 动力: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游泳 运动器官鳍 呼吸:鳃二、与人类的关系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