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描述种子萌发时的变化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 2、能力目标: (1)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绘制种子结构模式图,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难点 (
2、1)玉米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比较法 2、学习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包括五个环节)(一)观察思考、疑问导入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并提出问题: 1、种子的形态各异,他们的内部结构是否也有很大区别呢? 2、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为一棵幼苗?种子的内部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二)自主学习、初步认知在这个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五个小题,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上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五个小题分别涉及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认识到
3、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提炼重点的能力。当学生明确五个小题的答案时,教师作出引导: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个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如何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由此引出第三个环节:(三)实验观察、合作探究 1、解剖并观察菜豆种子。在这里我采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我依次做出三步指导:(1)实验前:根据教材,完成实验报告单中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两块内容。检查试验台上的材料用具是否齐全。(2)实验过程中:依据教材分组实验,按从外向内的顺序依次观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3)实验结束:观察完毕,绘制大豆种子结构模式图,完成实验报告单。整理实验材料和用具。
4、当学生探究实验完毕,我随机选出几个学生把实验报告单上的题目和绘图进行展示,教师作出点评。为再一次强调并及时巩固重点知识,我在屏幕上出示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出各个结构的名称,并强调大豆种子有两片肥厚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像这样的植物我们称之为双子叶植物。这个实验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师的三步指导最为重要,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有条不紊的完成整个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验动手能力。我们认识了大豆种子的结构,那其他种子的结构是否也和大豆一样呢?由此引出第二个实验: 2、解剖并观察玉米种子。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是这样突破该难点的:第一步,播放录像资料,让学
5、生初步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观察完毕绘制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第三步,屏幕上出示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练习填写。第四步,提出问题:玉米种子只有一片瘦弱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哪里呢?经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单子叶植物的含义。 我们观察了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出示表格)通过学生填表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至此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了种子通过生长、发育、繁殖结出更多的种子,从而完成了绿色开花植物的
6、生活史。那么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各个结构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由此引出本环节的第三个实验: 3、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幼苗的什么部分?子叶和胚乳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一段视频资料,从视频资料中来观察种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判断种子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看完录像,我用一张幻灯片将种子和幼苗的各个结构进行比照,让学生填出种子发育为幼苗时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通过看视频和填图这两个步骤,学生就可以牢固掌握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由此突破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
7、餐,粒粒皆辛苦。”种子为了破土萌发而竭尽全力,禾苗生长过程同样蕴含了农民辛苦的汗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节约每一粒粮食。课程进行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四)小结知识、完成目标在各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然后出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五) 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通过练习,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学反思 1、本着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模式,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动手观察、思考问题、填写实验报告
8、单等方式,来体会、感知和理解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容量。(第2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三、情感目标 1、参与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和交流,认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2、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教学难点】 1、教师对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引导和交流。 2
9、、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方法】 谈话法、总结归纳与讨论法【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多种实验器具及材料的提供、探究实验报告。 (绿豆、菜豆、玉米、黄豆、小麦、培养皿、口杯、广口瓶、一次性餐盒、黑纸、吸水纸、棉花、纱布、标签、清水、蜡烛、烧杯、保鲜膜等。)【教学设计】创设情景:视频展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出探究问题:种子萌发的条件制定探究计划分组汇报计划分组制定计划完善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观察在课后完成)得出结论(下一课时完成)【内容要点】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 一、种子萌发的环
10、境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种子的休眠和一定的寿命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目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围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制定计划围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布置课后小制作课后观察记录出示萌发种子的图片和干种子,认真观察比较二者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什么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引入课题并板书:种子的萌发。板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教师提示引导:由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分析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是什么?春耕的目的是
11、什么?播种后的灌浇目的是什么?板书记录,并引导学生一一推断,最后留下公认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争议的(如:光、营养)也留下来,为进一步探究的变量。根据大家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假设。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合理呢?通过实验法进行探究。对于多个环境因素(即多个实验变量)应如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提示: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用多少比较合适?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 选择什么样的器具?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本组不同实验装置是否同时观察?怎样设计观察记录表?每个实验具体怎么实施?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12、?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对很多问题可以减少失误教师巡视,及时对小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设计的探究报告及实验装置和材料对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空气的探究,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提示相结合。可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水覆盖种子减少氧气的量。出示教师提前准备的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分析其前期能萌发的原因?长时间浸没,种子为什么会烂? 温度过高或过低(与早春温度相比)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出示演示文稿:对学生设计的分组实验进行归纳综合,明确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并与教材的实验设计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明确复杂实验是由简单实验综合而来的。由于水量的多少影响到空气和水
13、分两个因素,你能据此设计:一个装置控制两个变量吗?如果再考虑温度这一因素呢?具备充足空气、一定水分、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板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粒大饱满、胚完整的种子在满足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没有萌发的原因还有哪些?出示教师提前做的测发芽率的装置,讨论:为什么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怎样计算发芽率?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选种是农民播种前的重要工作,应该选什么样的种子呢?出示种子萌发的装置。你能改进这一装置,制作一个能展示种子萌发连续过程的装置吗?为我们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提示:各组将实验器具放置在实验室相应位置。例:高温(恒温箱)低温(冰箱)室温、暖
14、气等观察、思考、回答适宜的温度使种子获得空气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空气。通过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是否萌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同学间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或争论,得出小组的统一思想,并填写探究报告(见附表),做出实验装置。小组合作,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全班范围内分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补充完善。进一步完善实验装置。水中有少量的空气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补充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
15、的温度。观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设置温度对照组:相同装置置于低温(冰箱)处。分析思考,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的结论: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处于休眠期或有一定的寿命。分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减少水分的散失。选种、浇水、翻土等思考回答贴壁每天放入一粒种子,一星期左右可完整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的观察、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仅仅处于引导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加强。通过对农民播种工作的制导,使学生学以至用,有一定的成就感。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