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知道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法使学生形成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通过进一步了解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人体的组成,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二)难点: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
2、学生观察及教师展示所用的花生植株(各器官须齐全)足量、番茄果实足量、冬青叶若干、放大镜。
(2)人体消化系统组成挂图。
2、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活动内容。
(2)查询书籍或网站,搜集一些有关器官、系统和生物的生命活动协调统一等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一株花生植株给学生看,问:大家认识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吗?你能说出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学生短暂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同学们现在看到的组成花生植株的叶、花、根等部分,就属于一种新的结构层次—器官。那么器官是怎么构成的?系统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弄清楚多细
3、胞植物体与人体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层次。
(二)教学活动设计
1、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
学生分组:没4~6人分为一组。
实验器材:每组一株花生植株,冬青叶、番茄果实各适量,放大镜一把。
学生:用肉眼观察花生植株。
教师:通过巡回指导,提示学生,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来观察花生植株的各组成部分,识别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各种器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花生的哪些器官?请你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逐一说出来。数一数共有几种?是否还有直接看不到的器官?实际是共有几种?
教师:那么器官又是怎么构成的呢?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番茄果实或冬
4、青叶的组成。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番茄果实或冬青叶时应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切开番茄果实时要注意安全。
通过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各小组边观察边讨论番茄果实的组成情况:番茄果实的表层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应当属于何种组织?其内部又有些什么?各起什么作用?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小组推举代表说明观察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教师予以表扬鼓励或补充说明,并再提出:有哪位同学还愿意把你观察到的冬青叶的组成情况,按照刚才我们讨论番茄果实的方法由表及里地介绍给大家?
提名几位同学介绍回答,予以表扬及点评后,教师及时由次引导学生总结出器官的概
5、念: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并归纳一株完整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器官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进而提出问题:绿色开花植物的这些器官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第一段并分组讨论后,让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作代表,在讲台前表演说出各自的功能:
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人体的组成
出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与人体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哪些?这些器官共同具有的生理功能是什么?人体是否与植物一样由器官就能直接构成个体
6、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系统的概念,指出由于人体器官的增加,生理功能的复杂,故不能像植物那样直接由器官构成人体,而形成了又一结构层次——系统。那么人体有哪些系统呢?让学生自学人体系统种类。
问题:人体器官的构成是否和植物相同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4—5中的胃的结构,讨论胃的组织构成情况,使学生得出结论:人体的器官也由多种组织结构。
提出问题:那么人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师生共同归纳出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教师表演两种情景:1、坐在椅子上休息;2、正在操场上练习长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两
7、种情形下,人体各系统的活动是否相同?若不同,根据你平时的体验你能说出哪些?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得出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结构
(三)总结与回顾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四)及时反馈:
书后“自我评价”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器官的概念和类型:
1、一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组成: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人体的组成
(1)系统的概念
(2)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4)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六、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