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 教材分析济南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和“尿液的排出”三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代谢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第一部分“肾”主要学习肾脏的结构,是理解尿液形成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第二部分“尿液的形成”主要学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既是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三部分“尿液的排出”主要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排出以及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体内代谢废物主要有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等,除二氧化碳和部分水分随呼气排出外,其他物质主要以尿液和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形成排出尿液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最主要途径,由泌尿系统完成,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所以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教学中创设多种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实物以及模型、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分析、小制作等,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及功能,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进行学习,在识别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达成对其功能的深刻理解,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肾
3、脏内血管的连接状况、肾单位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阐明人体排尿的意义。2.2 能力目标 能够指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分析比较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区别,利用这种区别解决问题。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加深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兴趣小组成员练习进行肾脏解剖 准备橡皮泥、红线和蓝色毛线、纸板 教师课前准备 人体泌尿系统模型 新鲜、完整的猪肾 组织兴趣小组成员进行肾脏的解剖 自制肾小球模型 自制肾单位模型 红墨水 注射器 尿液形成过程视频3 教学过程3.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血液有哪两部分
4、组成?血浆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什么,同时体内会产生什么?人体内会产生哪些废物呢?人体内废物过多会怎样?人体中的废物怎样排出体外?引出本章。(播放微视频。学习排泄、排遗,并区分排泄、排遗)3.2 说出排泄的三种方式以及泌尿系统的组成 提出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成分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炎热的夏天,当汗水流入口中,有什么味道?被汗水浸透的衣服闻闻有啥气味?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学生讨论,总结说出排泄的三种方式并得出最主要的方式是排尿。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学生组内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自学泌尿系统的组成)预期目标:引起学生对排泄以及泌尿系统的重视,同时引发肾脏为什么能形
5、成尿液的疑问,激发探求肾脏结构的欲望。3.3 认识新鲜动物肾脏,宏观了解肾脏结构 设问:肾脏具有什么结构使得能完成形成尿液的功能呢?教师给学生展示新鲜、完整的猪肾,兴趣小组成员解剖肾脏,完善评测练习,引导学生认识与肾脏相通的三条 “管子”、肾皮质、肾髓质以及肾盂,学生讨论推测肾脏内的血管连接状况。预期目标:通过观察肾脏以及肾脏剖面实物,知道与肾脏连接的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以及其内的液体,学生推测出肾脏内的血管连接大概情况:肾动脉肾内小动脉肾内毛细血管肾内小静脉肾静脉,并得出尿液是来自血液。3.4 认识肾脏内微观的血管连接状况以及肾单位的组成 设问:肾动脉入肾脏后有了什么样的分支状况呢?肾脏的
6、微观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展示肾单位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讨论:肾脏内血管微观连接状况、血液流向、肾脏内有几处毛细血管;学生再次推测肾脏内的血管连接大概情况,总结形成共识:肾脏内血液的流动方向为肾动脉肾内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肾内小静脉肾静脉;肾脏内有两处毛细血管: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教师出示自制肾小球学具,引导学生区分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粗细状况;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示意图,之后出示自制肾单位学具;指导学生讨论、认识肾单位的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结构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囊(
7、漏斗状囊)、肾小管(细长,外缠绕毛细血管)三部分组成,肾小囊内壁紧贴肾小球且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肾小管和肾小囊腔相通,每个肾脏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组织学生活动:尝试用橡皮泥、红线和蓝色毛线、纸板制作肾单位模型并在班内展示说明。3.5 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 提问:血液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后肾单位是怎样形成尿液的呢?教师展示尿液形成过程的视频;在学生对尿液的形成有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粗细情况、推断肾小球内血压与身体其他部位毛细血管的血压的不同,肾小球内的高压环境有利于发生滤过作用,讨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成分会被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然后由学生代表板图展示
8、原尿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问题巩固:血尿和蛋白尿的出现是肾脏哪一部位病变?在学生理解原尿是怎样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表格资料展示原尿与尿液的一组成分含量数据,要求学生思考比较找出不同点。总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学生代表板图展示尿液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所以尿液与原尿相比没有葡萄糖成分并且尿素和无机盐浓度也较大。问题巩固:排尿次数和尿量都比正常人多可能是肾脏哪一结构病变?用自制肾单位学具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预
9、期目标:在学生直观感知尿液形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以促使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并随即展示肾脏病变问题巩固所学,用自制肾单位学具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高潮。3.6 尿液排出的再巩固 提问:为什么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排出尿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再次展示泌尿系统模型以及示意图。总结:肾小管内形成的尿液,经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中暂时贮存。膀胱里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预期目标:学生学习肾脏微观结构后再回归到宏观层次认识巩固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助于对重要概念有整体理解和把握。3.7 知识拓展:
10、初步认识血液透析仪 创设情境:治疗肾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肾脏移植,但在找到合适肾源之前医生是怎样缓解病人病情的?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人工肾”;提出问题“人工肾要从患者的哪条血管接入、通过哪条血管返回患者体内?”“人工肾的透析隔膜相当于肾内哪一结构?”“你知道有哪些做法能保护我们肾脏吗?”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预期目标:学生能理解人工肾的应用原理,并认识到在生活中有很多设备是利用仿生学制造的;激发学生保护肾脏的意识,改变自己日常中的不良习惯。3.8 感悟收获、提升情感 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提出心存疑问。小结:肾脏内有两处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尿液的形成,体现了结构与功能
11、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尿液的排出”和“肾脏的结构” 第二课时学习“尿液的形成”,两课时连上为最好。在设计上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宏观微观宏观”,在教材内容的顺序上稍作了调整:把“尿液的排出”提到了“肾脏结构”之前,使学生先在宏观上认识泌尿系统的功能,再通过肾脏的实体宏观了解肾脏的结构,至此仍不能阐明肾脏为什么能形成尿液,进而学习肾脏的微观结构肾单位。在学生充分认识了肾脏内的血液流向以及肾单位的结构之后,利用视频动画的优势,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再以板图、分析资料的形式慢镜头呈现尿液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最后通过制作肾单位模型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从人体的排泄现象入手学起,到理解人工肾的应用原理、改变自己不利于肾脏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贯穿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