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况,(第一单元,1.2.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4.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唯物,辩证法,7.8.9.10.,社会历史观,11.,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第二、三单元,),(第四单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价值观(人生价值观,12,人的存在及价值,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
2、识的本质,二、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2,考点概览,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和归宿,真理,概念:标志主观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客观性、具体的、,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唯一,目的,来源,动力,客观,有条件,无限性,课前检查,认识具有,上升性,4,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2,)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考点一、,实
4、践,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2,、实践的基本特点,p4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6,实践具有,能动性,。,人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7,实践具有
5、,社会历史性,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提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3,)科学,实验,活动。,8,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
6、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B,C,D,B,9,【,典例,2】,训练,解析,答案,(2013四川文综)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B、,C、D、,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
7、。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排除;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10,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示,】,“,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且是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1,(,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
8、认识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2,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客观事物不能自明其言;,人们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提示,】,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科学理
9、论,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3,(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14,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
10、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5,16,例:,(,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
11、将进一步佐证,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B.,c,D,(,B,),17,【,典例,】(2011,山东文综,),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来源,动力,实践与认识关
12、系,合理性,18,【,参考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2,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分,),19,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 理,谬 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考点三 真理,真理的
13、基本属性是,客观性,20,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21,2,、,真理的,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22,(,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什么?,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绝对性),(2)如何理解:,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会受到权利、地位、金钱的影响。如黑板是黑,的,它不会说胡锦涛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红色的了。,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
14、客观的,。,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正是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3,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对,“,万有引力,”,的,正确认识,即,“,万有引力定律,”,是,真理,。,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24,2,、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25,(,2,),.,真理是,具
15、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变化,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26,2,、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27,a,2,+b,2,=c,2,A,b,C,B,a,c,a
16、,2,+b,2,=c,2,B,a,c,C,A,b,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X,(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8,2,、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
17、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29,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客观性,),又有,相对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考点三,真理,30,(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条件性,(3),真理的,具体性,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属性,真理很可能会转化为,谬 误,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考:,真理和
18、谬误的关系,考点三,真理,31,例:,(,2008,广东卷)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C,32,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主观条件,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考点四,认识过程,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9、才能完成。,3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B,C,D,D,34,1,认识的,反复性,(,1,)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2,)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考点四,认识过程,35
20、,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3,认识的,上升性,考点四,认识过程,36,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的,上升性,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考点四,认识过程,37,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认识的,
21、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8,例:,(2014,课标,1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
22、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B.C.D.,A,39,(2013,天津卷,8,题,),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A,真理是
23、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B,40,(,2013,新课标全国,II,20,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
24、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B.C.D.,C,41,(2013,浙江卷,29,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C.D.,D,42,(,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
25、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
26、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43,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
27、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44,45,综合探究:,P5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46,区别,联系,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28、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立。有正确、错误之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真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称为理论,
29、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47,【,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有能动作用,正确(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48,认识论部分,【,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错误)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4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