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及路径分析摘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我国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小农经济模式僵化,农业选择缺乏特色;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主体角色定位模糊;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产业人才较为短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明确主体角色定位;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创设人才返乡环境;深化多维融合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3-0040-05(西华
2、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一、破题关键: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一)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P19)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恰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其一,产业发展上,特色农业可成为乡村的支柱性产业,为乡村提供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使乡村振兴的方式变被动帮扶为主动振兴,变短效输血为长效造血,变焚林而狩为源源不竭。其二,人才吸引上,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有效吸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3、”等各类人才提供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三,文化复兴上,部分乡村在城镇化浪潮中逐渐失去乡村本色,甚至出现去农业化、嫌农爱工的倾向,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有利于满足乡村的产业发展需求,又有利于刺激农业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让农业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其四,生态改善上,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为乡村提供改善生态的契机,广大乡村可将特色农业与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走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其五,组织建设上,特色农业从规划布局到落地运行,都离不开乡村基层组织的审批监管,这就倒逼基层组织强化人才队伍,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规范组织建设。因此,特色农业产
4、业化发展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P20)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久之计和根本之策。首先,从外力扶持来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帮助脱贫人口稳就业、保增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近十年来,我国乡村就业人员在全国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51.10%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37.35%,可见,我国乡村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可辐射带动周边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为脱贫人口提供收入兜底保障,增加其
5、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脱贫家庭生活水平,把返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从内生激励来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脱贫群众的奋斗意志和自强决心,变等靠要为主动干、比赶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提振乡村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后,能让村民看到美好生活的新希望,真正实现“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P19)脱贫人口在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后,不仅物质利益得到保障,精神境界也得到提高,愿意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做出切实努力,以当地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致富门路,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拼搏奋斗,勤劳致富。因曹均学代文姣 第43卷第3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23年3
6、月Vol.43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23收稿日期:2022-08-23作者简介:曹均学(1964-),男,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代文姣(1997-),女,山西阳泉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基金项目: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NC21C012)。40此,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开发式帮扶的方式,可从外力扶持和内生激励两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人口生活更上一层楼。(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2021年,我国城镇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农村居民的1.9倍,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相差悬殊反映出城乡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在于让乡村地区不掉队、赶上来,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正是推动乡村发展“加速度”、加快城乡发展“零距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一方面,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随着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多,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就能持续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就能逐渐变为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力板。另一方面,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8、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在要素流动、产销对接、物流运输等方面促进城乡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协调发展,通过城乡合作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因此,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或能成为改变城乡二元壁垒的破局点,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3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正是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阵地,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正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补齐共同富裕短板的重要抓手。二、梗阻透视:当前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小农经济模式僵化,农业选择缺乏特色。小农经济转型是中国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4小农经济之所以迫切需要转型,主要原
9、因在于它长期僵化的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扩大,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匹配。从客观方面来看,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较为依赖传统的种植方法和经验,农民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且土地具有分散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此类乡村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因此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主观方面来看,在“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情况下,小农户会依据个人喜好、种植能力与市场判断,选择不同的作物品种,人为使土地碎片化,同区域内较难实现同品种种植,导致特色农业的产业项目选择、病虫害防治都无法统一进行,因此特色农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小农户或由小农户组成的合作社,因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选择农作
10、物时较为短视片面,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缺乏宏观思维和更高站位。部分农户和合作社根据以往的种植习惯选择作物,并未结合市场需求打造本村特色。事实上,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出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提高,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健康,因此,以往低营养的常规作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亟待调整种植结构。第二,缺乏冷静分析和长远规划。部分农户和合作社过渡逐利,对效益较高的果业、茶业等农业产业趋之若鹜,忽视了该产业与本村的适配度,也并未充分考虑该产业是否具有长期发展的潜质。2016年至2020年,我国果园面积和茶园面积均稳步增加,若越来越多的农户继续盲目跟风,容易加重产业同质化
11、,引发无效内卷和恶性竞争,甚至导致供过于求农产品积压,并挤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二)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主体角色定位模糊。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但目前,部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共同致富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工作思路老化。部分基层组织的老一辈带头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固守“老路子”,对新情况的适应力和新事物的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带领村民抓产业、搞经营的经济头脑,无法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支部作用弱化。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部分基层党组织较为涣散,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导致村支部缺乏凝聚力和公信力
12、,无法号召村民跃马扬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自然无法带领乡村致富。除基层党组织外,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需要各主体明确自身职责,紧密协同合作,但目前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协作程度并不理想,各主体多是各行其是,缺乏协调配合。一是政府未合理放权。政府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中应承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做好宏观规划与政策扶持后,不应继续握权过度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应退居二线负责监管,把舞台留给企业与市场。二是企业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企业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承担参与者、推动者的角色,主动通过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但目前部分乡村本土企业只想搭乘“乡村振兴”快车而不
13、想履行社会责任,一些城市企业下乡只是为了追求更低成本和享受政策福利,缺乏带动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民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是政策的重点帮扶对象,但部分农民只将乡村企业的岗位当作一项谋生手段,被动参与做工而非主动进行劳动,缺乏主人翁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产业人才较为短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健康发展的孵化器。但当前,基础设施不完备已成为制约许多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掣肘。一方面,交通设施不够完备。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许多乡村位于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地势跌宕起伏,因而交通极为不便。即使在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
14、已基本实现了“路路通”,但因远离城市、物流成本高等因素,乡村产业的产品和口碑“走出去”仍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网络设施不够完备。部分乡村由于地处偏远,人口居住分散,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奇高,导致信号塔难以架设,宽带覆盖率低,网络条件仍不发达。在网络经济和流量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脆弱的网络环境使得这41些乡村无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货,因此阻挡了乡村产业开拓销路和打出名声的有效途径。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5但目前,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青黄不接”,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青壮年因城市“虹吸效应”外出务工无法经常回家。加之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使得生活便利度和舒适度
15、都欠佳,宜居宜业水平较低加剧了乡村人才短缺。首先,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短缺,导致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探索者和带头人,缺少敢闯敢干的主心骨率先找到与当地高度适配的特色农业,带领村民发掘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其次,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导致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实践者和生力军,懂技术、懂农业的土专家能够以躬耕实践来检验特色农业的规划构想,蹚出产业化发展新路,这正是大多乡村真正缺少的实干型人才。(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科学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成为阻碍许多乡村长期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从三类产业比重来看,产业结
16、构严重失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仅有10.6%。6这表明多数乡村片面发展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轻视第三产业,且三类产业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缺乏合作与融合。第二,从第一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较为单一。2016年我国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50.3%,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总人数只有39.2%。6这表明部分乡村过度重视农业,忽视了林牧渔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事实上,林牧渔业既可以在农业种植不景气的年份提供兜底收入保障,也可以与休闲垂钓、露营旅游相结合,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第三,从农业种植种类来看,作物品种较为单一。粮食、水果、蔬菜
17、、饲料、花卉、药材等各类作物及其具体品种中,部分乡村种植较多的只有一至两类作物,且每类作物的品种也极为有限,缺乏多样性。一旦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较为薄弱。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若只种植一种作物,在遇到干旱、冰雹、虫害、草害等自然灾害时,很可能减产减收,甚至颗粒无收;若只养殖一种禽畜,在遇到病毒细菌感染、温度湿度陡变等情况时,很可能发生大规模死亡。因此,相较于多品种混种混养,种植、养殖对象单一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容易造成巨大损失。二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若只片面发展三产之一,在遇到商品价格跳水或行业持续低迷时,则容易因产业链短、缺乏后手而一蹶不振。因此,相较于三产融合发展
18、,单一的产业结构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更弱。三、路径纠治: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进路(一)升级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7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户98.1%,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过70%。8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必须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只有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才能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值双增,进而缓解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9(P32)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要着力提升小农户的发展能力。一方面,
19、加强对小农户的培训和教育。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田间学校、夜校等适合农民的培训方式,加强小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应用能力,加快小农户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速度。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提高小农户防御灾害能力。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区域内小农户统一生产营销,信息共享,品牌共创,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而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帮助小农户防灾减灾,稳定发展。突出特色,一要审慎选择特色产业,避免千村一面。例如:在种植、养殖条件好的乡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养殖业等产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与养殖产品;在资源禀赋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乡村,
20、发展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互促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旅游+”模式,将旅游与花田产业、采摘产业、民俗文化、庭院经济、大型娱乐产业等项目相结合,打造集美景观光、美食品鉴、文化观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而精”深度体验路线。10二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从吃饱求生存到吃好求健康,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色农业要根据农业需求侧结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采摘、观光、精加工和对口营销为突破口,更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只有形成品牌效应,特色农产品才有更广的销路,特色旅游业才能有更多的客源,特
21、色农业产业才能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明确主体角色定位。基层组织建设是农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也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有力支撑。11当前,部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知识有才干的村“两委”干部,因此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培养。第一,要定期开展基层干部素质培训。着力加强基层干部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尤其是引领党员干部学习新知识,增长新见识,开拓新思路,与时俱进,常学常新,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第二,要完善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可在大学生村官中设置特色农业产业专职岗位,下设农业科技特派
22、员、产业管理岗、产业培训岗等多类职位,同时提高薪资待遇,打通晋升渠道,鼓励涉农涉产专业的大学生回村当村官,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在广阔乡村锻炼和施展本领。多元主体分工明确,高度配合,能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增效。在基层组织“领头雁”的带领下,特色农业产业涉及的各主体还需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协同合作。首先,政府作为42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者,需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不越位也不缺位。一是整体规划上,加强宏观统筹与县域合作,审慎选择和审批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做好年度计划与目标,确保特色农业产业渐进发展;二是公共服务业,规范项目审核、金融帮扶与动态监管机制,及时了解特色农业企业诉求,同
23、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不该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2其次,企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参与者,需明确社会责任,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第一,企业应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把握行情趋势,优化资源配置;第二,企业应加强联农带农,可通过“企业+农户”“订单收购+分红”等模式,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最后,农民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需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强化主体意识。13农民长于乡村,热爱乡村,熟悉乡村,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者和受益人,因此要以主人翁姿态为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用心出力。二要增
24、强主体能力。农民需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人才。(三)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创设人才返乡环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配套基础设施这一硬条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仅21.5%的乡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14要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把城镇资源“引进来”,畅通的公路和网络是极为重要的配套设施,必须进行提档升级。就公路建设而言,既不能简易修建,也不能盲目动工。一方面,在乡村已基本实现“路路通”的情况下,仍有部分乡村因公路修建过窄、村民私自占道等原因造成道路堵塞,
25、今后应进行乡村公路“回头看”,对道路加宽加固,劝止村民不良行为,提高物流便捷程度。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并非村振兴,对于位置极其偏远、环境极度恶劣,不满足振兴条件的自然村,强行修建公路只会消耗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国家公共资源,故应落实易地搬迁政策,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就网络建设而言,可启动“网络通”专项工程,在尚未开通网的乡村建立网络基站,对已通网的乡村进行网络信号测试、维护、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利于返乡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2019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与带动就业人数的总和为4250万人,到2025年,这两类人数总和的目标为7500万人。15这就要求必须
26、在乡村开辟第三就业空间,增设优质就业岗位,兼顾内培外引,这样才能筑巢引凤,确保人才愿。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可通过学校教育与政策支持双措并举,引导人才返乡创业。学校教育可完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各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涉农产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政策制定可从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小额贷款、建立创业基地等方面对返乡的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另一方面,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可依据技术特长定岗输送,同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后疫情时代,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暂留家乡。16此时,乡村只有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才能把人口压力变为人才红利。一是依据居家农民工的技术特长选择相关就业
27、岗位,引导其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根据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用工需求,对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增设公益性岗位,一天内培训与工作各半天,为培训期间的准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四)推动多维融合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特色农业产业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地发展,就需要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产教融合,以多维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让特色农业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让村民在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多实利。首先,城乡融合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推手。一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公共财政资源应适当向乡村倾斜,乡村
28、的交通、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多方面都要与城市统筹规划,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乡村的宜居宜业程度,使更多人才愿意留在乡村。二要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17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指出,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因此,有必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乡村存量用地,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引导金融资本下乡助农,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促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自由有序向乡村流动,以打破阻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壁垒,增强乡村抵御风险的硬实力。其次,三产融合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打造三产融合新载体。在乡村创建三产
29、融合发展示范园,在园区内鼓励企业重组和产业融合,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例如:分区域种植桃花、梨花、杏花、油菜花等不同品种的果树,花期以观光农业为主,果实成熟时以采摘业和深加工为主,形成以一两种产业为主导,多样态农业共同发展的抗风险模式。二要发展六次产业新业态。将农食文旅康跨界融合,将乡村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业、康养度假业、新型服务业等相结合18,不断探索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发挥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积优势,推进六次产业发展。最后,产教融合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升级动力。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仅有8%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6提升涉农产业人员的
30、受教育程度迫在眉睫。让特色农业企业成为涉农院校的实训基地,让涉农院校培育农业产业的优质人才,二者互促互补,融合并进,能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经营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第一阶段要以产助教,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的“双元”育人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二阶段要以教促产,通过供需精准对接,打通人才就业通道,让专业人才扎根特色农业基地,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以产教融合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和校企互利共赢。43注释:两处数据与结论均为作者依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计算而得,https:/ 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1、的意见 并答记者问EB/OL.(2019-03-01)2022-08-14.http:/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EB/OL.(2020-07-17)2022-08-14.http:/ T.Jurisdiction and Applicable Law in Matters ofIntellectual Property.In:Brown K.,Snyder D.(eds)General ReportsoftheXVIII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AcademyofComparative Law/Rapports Gnraux du XVIII
32、me Congrs delAcadmie Internationale de Droit ComparR.Springer,Dordrecht,2012.21TheAmericanLawInstitute.IntellectualProperty:Principles Governing Jurisdiction,Choice of Law and Judgments inTransnationalDisputesM.Philadelphia:ALIPublishers,2008.22R.Dreyfuss.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roject onIntellectual Property:Principles Governing Jurisdiction,Choice ofLaw and Judgments in Transnational DisputesJ.IntellectualPropertyandPrivateInternationalLaw,2009:15-30.责任编辑杨贺4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