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170.50KB ,
资源ID:73914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391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15届高考政治考点解析三(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15届高考政治考点解析三(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doc

1、2015届高考政治考点详析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政治组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共41个考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6考点)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

2、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3、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注1: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

4、品。注2: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注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齐抓。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5、权,许多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启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6、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因此,在发展社会中必须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2: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定不要忘记“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注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

7、。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影响即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

8、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注2: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注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注4: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注5: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注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

9、三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活动;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接受科学的、先进的、健康文化的熏陶;积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

10、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激发起人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我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重要条件越充分,

11、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想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综合运用本单元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国际竞争、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6考点)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2、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注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注2:端午、清明、中秋、春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

13、日,说明了什么道理?注3:能理解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必要时说明“现有保护不力,损坏严重”)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注1: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注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4、,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3、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民居建筑、民族服饰、风俗习惯表现出来。(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3)意义:

15、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注1:为什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A、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注2:为什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B、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6、C、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注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才能发展本民族文化。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17、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

18、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3)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报纸、杂志、书籍便于携带保存,经过处理可能在互联网上更广泛的传播电视动画、色彩,生动、形象、真实互联网同网、全球、受众主动、双向互动手机短信内容丰富、

19、兼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回味无穷总之,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注1:加快规范有序健康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网络的文化意义注2: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等。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注3:所谓大众传媒,是指文化传播改变了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在社会少数人之间的传播,形成了面向大众、使文化传播成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传播媒介。注4: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6、加

20、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正确做法: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注:中外互办文化年:实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通过文化年举办,带到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与国际影响与竞争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传统文化:长期

21、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注1: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了文化的继承性。注2: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形成的,对今天生活具有影响的文化。

22、注3: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2)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3)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

23、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2:不能认为“一民族如果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促进这个民族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不会主动的自发影响这个民族,需要一定的途径,也需要人主动积极的加以应对。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糟粕,不能说它对这个民族起到的都是积极作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民族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

24、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注: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

25、传承。(3)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注: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

26、、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注:(1)传统文化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中华文明重要标志汉字;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之一科技。(2)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4)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

27、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标志。(5)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6)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第五课: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

28、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注1: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注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3:不断繁荣和

29、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注4: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3、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对于民族的

30、传统文化,着眼于文化的继承,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注: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

31、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

32、展与创新。4、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1)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文化多样性是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3)文化创新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炼百家的气魄”。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4)文化创

33、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注1: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注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虽有差异、矛盾和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注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注4: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

34、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推陈出新(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

35、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注5: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注6: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彩众长。 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

36、发展。注7: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注8:区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注9:文化多样性是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注10: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第三单元:中华

37、文化与民族精神(7考点)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古代辉煌的历程(时间上的久远绵长)。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独特性-含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以其

38、独特的内涵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原因: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39、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继承、创新和和发展;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

40、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注1:中华文化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2:在当代为什么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我们中华文化?如何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原

41、因A、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B、之二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我国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C、之三是: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代国际的需要。促进中华文化繁荣的举措与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42、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注意:文化创新的政治保证、指导思想、源泉、主体、方向、根基、他上之石、主观努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层次上分析说明。)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43、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体现:它熔铸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人民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注: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注: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

44、体。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

45、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质: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2)意义:(要善于转换有“有利于”的思维表述)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

46、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主化的“主心骨”。注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注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注3: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

47、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当今时代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来思想文化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策略)的需要。D、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强基固本,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