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62MB ,
资源ID:73777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377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文化生态视域下广东民间舞蹈发展现状、反思及对策.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文化生态视域下广东民间舞蹈发展现状、反思及对策.pdf

1、103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3 年 7 月第 44 卷第 7 期Jul.2023Vol.44No.7文化生态视域下广东民间舞蹈发展现状、反思及对策刘卫宇(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广东民间舞蹈在自然传衍、舞台创演、学校教育、理论研究等领域已共筑为一个动态互联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梳理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反思现存的现代性问题,归结出“文化主体性丢失”与“文化生态链断裂”实质缘由,继而提出“观念互文共生、行动守正创新、生态功能

2、互补”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广东民间舞蹈;文化生态;现代性;生产性保护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23)07-00103-06“文化生态”由朱利安 斯图尔德提出,是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理论。斯图尔德的著作 文化变迁理论 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正式诞生,他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1。20 世纪60 年代,R 内廷、R 拉帕波特和 J 贝内特接续了相关研究,70 年代哈里斯提出“文化唯物论”,80年代后该理论辐射至全世界及多学科领域2。在国内,资华筠与王宁以舞蹈为中心

3、创建了“舞蹈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将舞蹈放置在经济、政治等“生态项”中进行形态与生态分析,揭示舞蹈艺术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关系,建构出包括舞蹈种群与环境在内的舞蹈生态系统3 131。该理论提出“生态幅、生态位”等概念方法,“作用链、作用环”等生态作用模式,对中国民间舞蹈的研究极具启示。本文借助文化生态学、舞蹈生态学、现代性批评理论,梳理反思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构建互文共生、功能互补的生态观念与机制,力图使其在未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收稿日期 2023-03-02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广东民间舞蹈发展研究”(GD22YYS06);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

4、类项目“思政教育下岭南舞蹈创演策略研究”(2022WQNCX135)作者简介 刘卫宇(1990-),男,广东大埔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岭南舞蹈。一、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广东自古是对外接驳世界商贸的重要窗口,对内是中原文化南迁的核心区域,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使得广东民间舞蹈常处于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外部语境动荡不定的境况。当前广东民间舞蹈已形成一张多维、动态且互联的“生命之网”4,它的整体兴衰受到民间传衍、舞台创演、学校教育、理论研究等多领域的影响,是各群体在各文化场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自然传衍的现状自然传衍的广东民间舞蹈是文化发展的元基因,其存续

5、境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其他领域。2009 年省文化馆对 403 项传统舞蹈进行普查后发现,有 214 项传统舞蹈处于濒危或已失传的状态5。截至 2022 年,省非遗中心官网陆续推介省级以上非遗舞蹈 98 种,同时指出各舞种的存续正日渐式微。从舞种本体看,商场、工厂等经济体过度挤占舞种在传统社区的表演场域,使之被迫寓居于公园、广场和旅游景区中。尤其是与自然崇拜或农耕文化相关的舞种,其内涵、形态与功能随着文化104场域的变迁而发生异变。从传承群体看,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由于老一代艺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青年一代为谋求美好生活而背井离乡,导致舞种陷入“人亡艺绝、后继无人

6、”的危机。事实上,传承群体在舞蹈存续与谋求个体利益的权衡中选择放弃坚守,合乎人之常情,也是大多数传统艺术遭遇全球化的现代性后果。总体而言,自然传衍的民间舞蹈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常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二)舞台创演的现状舞台创演是广东民间舞蹈文化创新与流播的重要形式,在区域文化建模中处于中心地位。省艺术节、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等赛事是孵化创演的重要平台,尤其 2005 年岭南舞蹈大赛的创办标志着广东民间舞蹈的创演进程迈上新台阶。据统计,首届赛事上涌现 58 部作品,此后历届赛事均有 6090 部作品,截至 2021 年第七届大赛闭幕,累计有 500 余部舞台作品a,而广东民间舞蹈占据了半壁江山。创演喷

7、薄可归因于区域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职业编导汇聚广东舞坛,以创演深耕本土文化。但此盛况中也出现了“舞蹈形态趋同”与“生态发展单向”的现象。一些编导将传统舞蹈动作视为素材或符号,泛滥地植入现代舞技术,运用解构、拼贴等技法填充,同质化、西化的舞台作品层出不穷。此外,大多数的创演过程也未能促进原生舞种的活态存续,呈现单向度的发展态势。例如历届岭南舞蹈大赛中有 听鼓仔 钱鼓印象 绣影叠香 粤绣粤美 等以“钱鼓舞”为原型的佳作,这些作品让大众欣赏到钱鼓舞的独特风韵,但其创演目标侧重于满足剧场观众的审美需求而非舞种本体存续,因此“钱鼓舞”的生态幅b在现代性洪流的冲击下逐渐由强转弱,致使后继编导

8、只能在“创演中突破创演”。(三)学校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是广东民间舞蹈学科化、专业化、普适化的主要阵地,民间舞蹈可以融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例如华南师范大学a 数据来源于第一至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节目单,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提供。b 生态幅(EcologicalRange)是舞蹈生态学提出的概念之一,指舞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适应幅度大的则生态幅强;适应幅度小的则生态幅弱。在研究生培养中设置“岭南舞蹈文化研究”方向,并举办“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星海音乐学院实施国家艺术基金“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韶关学院建设“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研发“岭南民间舞

9、蹈”校本教材;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等活动。校园已成为活态接续民间舞蹈的重要场域,而教育体系也展现了对本土文化高度的自觉与自信。学校教育的目标多指向“传承与创新”,其中“传承”更似一种先决的共识、条件与意义。在专业教育中常采用“组合化、素材课”的方式,侧重舞技磨炼。例如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将“英歌舞、瑶族长鼓舞”素材课纳入本科教学中,并于 2019 年集结为教学成果展“粤舞中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将广东民间舞蹈融入中国舞专业民间舞课程,出版了 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 等教材。据笔者调查,“元素教学法”是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传统动作进行元素化、规范化、高雅化处理以

10、凸显身体训练价值。在普适教育中侧重思想规训,如 2019年笔者观摩普宁南山小学“少年英歌队”表演,见到学生们的动作并未规范整齐至专业化程度,但在癫狂的舞动中却流露出对“英歌舞”的高度认同。同年,笔者调研深圳龙岗华南实验学校的美育课堂时,发现教师将“英歌舞”中的梁山好汉与近代革命先烈关联,启迪学生崇拜英雄,强调强健体魄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研习中自觉内化“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可见,当前学校教育既关注横向的地域文化传播,也重视纵向的人文价值建构,但专业教育与普适教育存在技与艺的不同倾向。(四)理论研究的现状广东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主要建立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基础之上,侧重共时性的田野调查和历时性的文

11、献梳理。早期代表性文献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广东卷,其中记录汉族舞蹈 36种,瑶族舞蹈 4 种,如汉族有英歌舞、醒狮舞、杯花舞、香花佛事舞、傩舞等,少数民族有瑶族大(小)105长鼓舞、舞火狗等。2014 年 中华舞蹈志 广东卷再次爬梳全省舞种,细化出汉族舞蹈 83 种,少数民族舞蹈 11 种等。随着 2005 年陈翘先生倡导的“岭南舞蹈”被学界广泛认同,岭南舞蹈的学术队伍迅速壮大,研究成果逐年攀升。学者们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开启了哲学思辨,相关专著有 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岭南民间舞蹈文化 岭南民间舞蹈传承与编创研究 等。此外,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纷纷上马,如“岭南舞蹈的传承

12、与发展研究”“岭南民俗舞蹈文化研究”“粤北瑶族长鼓舞研究”“岭南舞蹈史发展研究”“中国美学视角下的潮汕英歌研究”“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等。同时,针对特定舞种的论文也与日俱增,如硕(博)士论文有 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 广东“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东瑶族长鼓舞文化研究 等。上述丰硕成果印证了广东民间舞蹈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多样性,也夯实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基础。二、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反思当前,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迈入后全球化时代,在各领域取得诸多成就时,学人更须从宏观上厘清各领域的生态结构关系,并在微观上不断反思各领域存在的现代性问题。(一)自然传衍的异变自然传衍的

13、式微既有环境变迁等不可抗力的客观因素,更有被强势文化与权威群体挤压的人为因素。在文化传承中,老一辈艺人的排异观念导致民间舞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青年一代的文化视野自然转移。当传统舞蹈文化与异文化相遇时,也未能进行平等对话,尤其当西方文化强势占领民众眼球,在标榜自身先进性的同时迫使人们在文化间进行优劣比对,民众陷入“土与洋、先进与落后”的抉择中。在内外部群体交往中,外部权威多持专家身份对民间舞蹈予以审视,一些居高临下的观念与行动会使“受审”的内部群体屈从权威,产生自我怀疑,被动改变其文化属性与舞蹈形态,a 英 安东尼 吉登斯认为:所谓脱域,指的是社

14、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也加剧了群体“自卫式”的封闭状态。民间舞蹈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承载地方性知识的自然舞蹈是“根”,除此之外任何脱域a的舞蹈是“叶”,根叶间是递进发展的因果关系。自然传衍不断式微必将引发其他领域走向衰败,这不仅因为自然舞蹈是文化事象和人类创造舞蹈艺术的根 本3 9,也因活态存续是民间舞蹈的基本性质与现实需要。归根结底,内外部各群体存有价值差异,多元行动方的利益与诉求无法平衡,导致了地方性知识的消解和舞蹈形态的异变。(二)舞台创演的症结舞蹈创演是以编导为核心的艺术生产活动,此活动极具个体性和预决性,不完全受地方

15、性知识的规约。一些编导收集某种传统动作或文化符号后,过度依赖编舞技法进行加工,将现代舞技术泛滥地植入创作中,导致作品在形态上仅有零星的动作差异,而更深层的内涵与审美则愈加趋同。那些被西方的技法与审美肢解的民间舞蹈作品,内涵脱离传统文化本质,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此举无疑是单方面将广东民间舞蹈纳入西方艺术框架中运作的模式,根本上是“工具理性”的创作逻辑。事实上,正因民间舞蹈蕴含的“个性”才使其在舞台上具备差异对话的能力与价值。尽管广东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却大多处于濒危边缘,这使编导需根据舞种“生态幅”的强弱来灵活变通,尤其对生态幅弱的舞种要抱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但走马观花式的艺术体验普遍存在,

16、甚至在技法的支撑下,一些编导仅通过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就进行流水线式创作。这种范式是个体至上的,是单向度索取文化资源的,是无法完整认知地方性知识的。由于舞台创演在文化生态中处于强势地位,那些“舞台高雅、民间低俗”的观念与“为我所用、随我改造”的行动,割裂了舞台与民间应有的文化联系,甚至反作用于弱势舞种的存续,田野与舞台的营养关系进一步恶化。(三)学校教育的悖论学校的核心职责是培育人才而非文化传承,“传承”是文化“濡化”的过程,指同一文化传统内106部的纵向传授和接受,而学校教育则是“涵化”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属于本团体、本社区的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创造力的行为6。广东民间

17、舞蹈从田野脱域至学堂,根源上仍是以建设现代舞蹈课程为逻辑起点的。这既无法做到对文化本源的完全复制,也无法逃脱西方舞蹈体系的钳制,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有本质区别。尤其在专业教育中,广东民间舞蹈与古典舞、其它民间舞种(如蒙古族)有着相似的训练体系,呈现惯性的“美感”与“帅感”。这似在隐晦表示:民间舞蹈需要被现代审美体系“修剪”后,才能以更合理、更高的姿态进入艺术殿堂。究其原因,是西方学科体系长期影响着专业舞蹈教育,使之不自觉成为一把标尺,丈量着广东民间舞蹈与其它舞种是否有同等的训练价值。事实上,舞蹈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而非仅以特殊技术或形态置于课程结构表层,若长此以往或致使民族文化沦为西

18、方逻辑的附属品。学校教育至此陷入某种现代性悖论中:广东民间舞蹈作为有“差异”的文化资源进入专业课堂,其原有的习得方式与文化价值被“同一”的教学策略改造,那其在教育体系中是何身份?处于何种地位?尽管如此,教育者们仍在模拟其舞蹈技术、坚守其人文精神的道路上,探索着文化接续与现代教育的共存路径。(四)理论研究的局限当前理论研究多以传承与创新为逻辑起点,出现田野、创演、教育等分野。其一,田野研究无疑是最基础、丰硕的部分,此类成果常针对特定地区或舞种进行客观描述与解读。其二,创演研究正持续升温,此类成果多指向文化创新。岭南舞蹈创作群体研究 爬梳了 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的广东舞蹈创演史,纵向划分出四

19、代创作群体,横向归纳出院团、院校、群文的创演格局,提出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建构岭南舞派的愿景7。其三,教育研究正蓬勃发展,此类成果侧重文化继承。华南师范大学聚焦非遗舞蹈总结出“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人才培养经验,为广东民间舞蹈进入学校提供可借鉴的范式8;韶关学院在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建设中探索出“研究教学创作a 舞蹈生态学提出从形态、功能、源流、场域(播布区)多元的角度建立多维舞种的分类概念。展演服务”的高校传承活化利用模式9。整体来看,各文化群体在各领域的文化角力正不断交织互渗,潜移默化共筑出文化共同体,形成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当框架内的文化群体发生变动时,其生态系统的其

20、他领域会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该现象也被称为“舞种的反馈”3 14。但以往研究大多仅从田野、创演、教育等某个领域切入,这虽能解决局部问题,但也难免会忽视各领域间的作用关系,成果难免是静态且孤立的。三、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对策从文化生态视域下看待广东民间舞蹈可归结出“文化主体性丢失”和“文化生态链断裂”两个核心的现代性问题。而解决之道既要从微观切入各领域,更要接通领域间不同层面“形、功、源、域”a的关系,以对其予以整体性观照。(一)互文共生的观念对策建立坚定自信与自觉。“现代性”作为发轫于西方工业文明、追求同一、压抑个性的文化全球化现象,正逐渐将各领域中的广东民间舞蹈挤压至边缘。对此,费孝通

21、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多样性理念是拨乱反正的一剂良药。他始终强调“差异”而非“同一”,各文化间不应存在优劣、土洋、高低、美丑之分。因此,各领域中的各群体应自觉建立对广东民间舞蹈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使文化主体性得以归位。借鉴主体间性策略。权威与非权威交往时难免存在压制,尤其持“工具理性”的群体进入乡土社区后,使交往愈加功利化,阻碍群体间的真正交流。事实上,民间艺人迫切需要社区外部的关注支持,而编导、学者也需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他们均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主体。若权威在交流中能让渡话语权,加强对本体的人文关怀,将极利于双方发展。胡塞尔 20 世纪提出的“主体间性”的文化交往模式是全人类福祉和

22、文化终极关怀的集中体现6,它否定“唯我认识论”,而倡导相互尊重、互为主体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各群体间的平等交流。强调互文共生意识。当前各群体暂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共识,田野与舞台、学校无法形成有效的文107化联动,各领域间偶有联系却各自发展。但广东民间舞蹈兴衰的责任不应仅由民间艺人背负,编导、教师、学者等外部群体应同样置身其中。若各群体能深刻意识到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达成多元一体的共识,主动建构互为营养的生态循环机制,其发展道路必将更加辽阔。(二)守正创新的行动对策自然传衍的民间舞蹈是文化发展的元基因,民间艺人既要维持地方性知识的传承,防范文化基因异变,也要以相对开放的思维主动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动态

23、扩展舞种传承传播的途径。外部群体则需在经济与文化间谋求平衡,尤其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避免抹杀文化的本质属性。民间舞蹈创演是维护文化主体性之上的一种有“度”的文化再生产活动。任何被归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类属”中的舞蹈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其“宗”,无论怎样“现代”都不得丧失其“本性”10。因此编导在创演中需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强化“舞蹈生态意识”,增强其民族文化自觉,提升其民族文化素养,从而优化民族舞蹈创作的品质3 180。学校教育或应从“舞蹈作为技术”转为“舞蹈作为文化”,走向“多元化舞蹈文化教育”中。在教学中继续倡导延续性的深入采风,拉近教室与田野的关系,从舞蹈文化比较视角拓宽教学

24、思路、改进教学方法3 184。通过凸显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建构更科学的广东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使舞种传承真正发生,而非止步于舞蹈室,停留于在校期。理论研究的视角可微观与宏观并举,参照多维学科理论,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探寻合乎当代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逻辑,形成多元、互动,更利于整体发展的研究理路。此外,学界迫切需要激发实践群体的研究意识与热情,壮大研究队伍,累积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三)功能互补的生态对策继承与变异是发展传统的两大方面,变异是艺术发展的永恒规律,但不变的是血缘的延续11。传统舞蹈既不能固步自封地一成不变,也不能随意将其改头换面。在文化生态系统这个多面魔方中,民间艺人、编导、教育者、学者,甚

25、至民众均代表着不同面向的不同色彩,在运转旋拧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们需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随时保持一种批判的、反思的思维,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文化的实践和生产之中,民族文化认同才能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6。而当以广东民间舞蹈为主体行动时,各群体可根据自身的文化职能相互弥合,共同进退于整个文化事业中。“生产性保护”可视为一种功能互补的文化生态机制。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策略之一,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11。诸多成功案

26、例表明,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该策略仍较少应用于民间舞蹈,但其对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系统的链接,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文化再生产方式。若权威将“保护”前置,在汲取文化后渐次发展文化,在艺术生产中与田野紧密联动,产出的成果取得传统社区的认同与接纳,这将使民间舞蹈本体得以合理地更新,最终成为具备无限动能的文化生态系统。四、结束语“守根发展”是延续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在总体梳理广东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厘清其生态结构关系,揭示其现代性问题的实质缘由后,各领域群体应明晰自身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用,尤其乡土社区外部的权威群体有责任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呵护浸润传

27、统之根叶。归根结底,广东民间舞蹈的守正创新需要各方相互补位、良性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方能使其更有力地参与到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参考文献:1 J H 斯图尔德,玉文华.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 J.民族译丛,1988(6):1-7.2 徐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6-10.1083 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4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J.北京大学学报,2001(3):105-113.5 李永祥,曾华美.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76.6 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

28、苗族音乐传播研究 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7 胡骁,赵勇.岭南舞蹈创作群体研究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3):108-112.8 王海英.广东“非遗”传承与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100-104.9 赵勇.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的建设与启示 J.韶关学院学报,2022(8):48-53.10 刘青弋.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2):21-3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EB/OL.2023-02-05.https:/ on the De

29、velopment Status,Reflection,Countermeasures of Guangdong Folk Dance from the Cultural Ecology PerspectiveLIU Weiyu(College of Arts Education,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Guan

30、gdong folk dance has been built into a dynamic interconnected cultural ecosystem in the fields of natural transmission,stage creation,school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ach field under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reflects on the existing

31、modernity problems,summarizes the substantive causes of“loss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and“broken cultural ecological chain”,and then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of“intertextual symbiosis of concepts,correct and innovative actions,and complementary mechanisms”.It then propose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intertextual symbiosis of concepts,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of actions,and and complementary ecological func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folk dance.Key words:Guangdong folk dance;cultural ecology;modernity;productive protection(责任编辑:李梅)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