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教学案例原始的农耕生活泰安十中历史组2009.04.24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导入语:同学们,在上一节历史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了解到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发挥想象力讨论一下,在原始社会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回答:学生一:仅靠“采集”为生,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学生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
2、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有很好,也很有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板书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镜头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镜头二: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颗。镜头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这
3、位妇女非常高兴。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教师:引导提问:这一段录像片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
4、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两组阐述:河姆渡组学生代表:6000多年前,我们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孩子,我最喜欢吃大米饭了,而且我也和大人一样磨制石器,但往往我磨到一半便不干了,没有一件成品,而且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叫“丢”,你猜它是谁,它呀是我饲养的小猪,可好玩了,你知道吗?另外,这时侯大人很少带我们到野外采集和渔猎,而是过着定居生活。半坡组学生代表:5000多年前,我们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发明弓箭,饲养家畜,纺织麻布,而且住着半地穴式
5、的房屋,有了原始审美艺术。阐述后两组相互质疑:河姆渡组问:请问你们半坡人粟是什么?为什么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半坡组答:学生一:粟就是谷子,去皮后我们通常叫小米,很好吃的。学生二:半坡人种植粟与地理环境和气侯条件有关。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而且气温相对较低,所以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半坡组问:你们河姆渡人的骨耜是干什么用的?河姆渡组答:是耕地用的一种农具,跟犁上的铧相似,。河姆渡组问:半坡人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半坡组答:用石斧、石锄、石耜、石铲、石刀等进行农业生产。教师补充:回答不够充分,应结合农耕图来回答,比如半坡人有的放火焚烧树林、有的披荆斩棘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
6、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半坡组问:我们半坡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红色的,为什么你们河姆渡人烧制的是黑色陶器?河姆渡组答:烧制的土坯不同,呈现颜色不同。教师补充:这位同学答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陶器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是由于原料中含有呈色金属元素的关系,也是由于人们掌握了在烧成后期控制各种火焰的技术所得的结果,以后我们学了化学课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半坡组问:你们河姆渡人如何挖井的?河姆渡组答: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天然的锅底水坑,人们日常都到这里取水。当干旱的时候,水源枯竭,附近居民便在水坑里深挖竖井,竖井的建设方法是在水坑中部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的桩木墙,然后将桩内泥土挖去,深到见水为止,为了防止桩木
7、向里倾倒,再在木墙内套一个方木框,这样便成了水井。河姆渡人问:为什么半坡人要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答:主要因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气候特点。教师整理评价:两组的同学提问都很好,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见地,有的还很有创意,很有想像力。对两组同学的表现,我们都有回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现在请两组分别展示出各自所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活想像画。河姆渡组展示的画面有: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样式是杆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半坡组展示的画面有:半坡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线、织布。
8、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挥)老师点评: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不同之处: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
9、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教师说明:二者都是氏族村落遗址。那什么叫氏族?学生回答: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作氏族。教师讲解: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说明土地等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教师阐述: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
10、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 结论: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师总结: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通过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对于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着手写一篇小论文出来。 点评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2 课。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有趣,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录象片,这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另外
11、,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过去一些历史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而王老师这堂课,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
12、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比如画想像画),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比如课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协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教会学生用恬当的方法去理解历史、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协作创新,积极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王老师的这堂课,应该说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多人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发问和答问,并在思考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通过课堂一问一答和学生的互动互助,从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