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步入社会的90后”的社会适应力一项社会学实证研究09社工 蔡云晨摘要: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90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已经登上了社会的大舞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张扬青春,而对于初入社会已工作或已成家的90后,这一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着同一性和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青年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当代青年在生活,工作,社会等方面进行综
2、述。关键词:初入社会的90后;社会适应性;综述一、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Leland)在1973年,以及后来科恩(Cone)在1987年的研究,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5):1171-117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
3、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并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界定,学者门都是基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后的心理适应方面进行分析的。杨彦平将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定义为:青少年社会适应是指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并具备从这一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使得自身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1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7):64-65.尽管不同的学者所用的概念不尽一致,给予适应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共识:适应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适应是个体在
4、身份、角色、地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等等方面顺应新环境的转变过程。何蔚 王瑶,心理咨询与治疗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二、青年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一)心理学观点有关社会适应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社会适应的动力是个体的本能本我,主要是性欲“里比多”,因此社会适应过程就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以使两者达到关系平衡,本我代表了个体自身的需要,超我代表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适应无意识性的特点,认为本我与超我关系不平衡引起焦虑,而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对焦虑的心理防御。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社会性的需要,认为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
5、的目的和动力是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我的需要。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5):1171-1173.(二)跨文化研究心理学家伯里(J.Berry)根据大量的文化人类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个体面临现代化或异质文化冲击时,他们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总是处在完全认同和完全拒绝这一线性变化的范围之内。当个体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文化适应(如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等)就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选择。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
6、教育出版社,2005.三、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社会认同理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1982年英国塔吉菲尔提出,认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以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知,以及附加在这种成员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在一定情境里,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行动,其所属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个体总是追求积极的自我形象,人们或多或少依据所属的群体来评价自己。通过群际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群体优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从而感到满意。为了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
7、需要,群际比较时人们往往偏向于内群体,出现“内群体偏爱”,产生“家乡好”效应。三、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研究对象:1.已工作的或已毕业离校的 90后2.已婚或未婚的90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主要对“初入社会的90后”以下几方面调查:1.生活:家庭成员关系、婚恋现状、生育观念、基本消费情况等2.工作:职业满足感(薪酬、是否符合个人爱好等),与同事关系,与领导关系等3.社会:政治参与度、社会公益事业看等1.生活:家庭成员关系、婚恋现状、生育观念、基本消费情况等沈蕾,张杰
8、,李义敏,网络时代90后消费模式研究。J市场研究,2010(7):34-39.本研究拟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展开:1)确定基于90后生活方式细分的市场类别;2)确定不同细分市场状态下的90后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差异性表现;3)针对90后消费模式相应的提出对策建议。同时,本文还将结合网络时代的背景,拟从90后网络参与情况、网络时间及活动参与、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偏好三方面,来研究网络对其生活与消费活动的影响。在具体的应用上,本研究将借助AIO量表测量法,90后的活动、兴趣以及观点来设计问题,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量化,最终得到23个关于90后生活方式的测量变量;还利用EKB消费决策模型,
9、从需求认知、资料收集、选择评估、购买决策及购后行为五方面来表征90后的消费决策过程。风笑天,青年个体特征与生育意愿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青年在期望生育的孩子数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别;(2)已婚青年意愿生育数量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未婚青年;(3)年龄因素与青年意愿生育数量之间所表现出的正相关现象,实际上受到了青年婚姻状况的影响,当控制住青年的婚姻状况后,年龄的影响就消失了;(4)收入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青年,他们的意愿生育数量比收入低的青年明显更高;(5)青年文化程度与他们的意愿生育数量之间呈现出一种u字形的相关状态,即
10、文化程度最低者与文化程度最高者的意愿生育数量都明显高于中等文化程度者;(6)是否独生子女对青年的意愿生育数量影响不大,两类青年作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具有基本相同的生育意愿。总之,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与其意愿生育数量间关系不大;青年的婚姻状况、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则与之关系密切。彭大松,数量视角下中国青年婚姻态势的城乡比较J.西北人,2011(6)。其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的终身不婚比例非常小,几乎接近零。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城市“剩女危机”不过是女性初婚年龄后推的一种表现。而男性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前述数据分析表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均存在
11、一定程度上的男性婚姻挤压。其二、城市里大龄未婚男性的终身不婚风险,在扩大了的婚姻市场的择偶竞争中,部分地转嫁到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身上,从而使得农村大龄未婚群体终身不婚的比例大大高于城市男性。其三、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区隔使得农村与城市青年的婚姻年龄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一)传统与现代:城乡婚姻年龄模式差异的一个解释性框架传统与现代不仅仅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而且也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二)隐性的不平等:终身不婚风险分配城乡差异农村人对大龄未婚的“大龄”的理解要比城市敏感得多,例如,一个30 岁的城市青年如果没有结婚,可能会引起家人担忧和催促,但在农村则可能
12、被冠以不雅的称谓“光棍”。1.教育资源匮乏:起点的不平等。2.经济资源可获得性障碍。3.人居环境差。4.社会保障网络缺失。邓蕾,黄洪基,租房青年的居住现状和居住观念研究来自上海的调查J。青年探索,2011(6).租住行为的个体性、租住区域的外围化、控制租住成本的压力以及租住生活的不稳定性,构成了租房青年的居住现状,同时也影响和决定着租房青年的居住感受和居住规划。(一)“租来的房子不是家”居住首先要满足的前提是“长期有房住”,这一事实是确定的。因为搬迁不管对什么人而言都是一种消耗,而搬家背后更大的问题是,它造成一种居住上的极度不安状态和身份上的临时性感觉,使得租房者无法对空间产生属地感。(二)租
13、房青年的居住观念故而,当问及租房青年为什么要租房时,接近八成的租房青年把租房作为“买不起房”后的临时性居住策略,是处于“(暂时)无法获得房屋产权”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适应;只有不到两成的租房青年是基于租房生活的灵活性、流动性等特征而主动选择租房而居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租房青年会千方百计控制租赁成本的原因,他们主动牺牲居住质量来节省居住成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存钱买房。党春艳,青年农民工春节返乡“闪婚”的行为逻辑分析基于豫西南D村的个案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1)。绝大部分青年男女都会选择“闪婚”这一婚恋模式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高价的间接婚姻成本、现代婚恋观念及行为下的担忧、适婚不婚的语境
14、及现实压力以及城乡二元分割下的城市婚姻市场的排斥是当地青年农民工选择“闪婚”这一婚恋模式的实践场景与行为逻辑,这种兼具传统的婚恋形式和现代婚恋内核的“闪婚”模式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现代家庭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风笑天,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居住现实J。南京大学学报,2011(1).本文对当前我国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居住现实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未婚青年对婚后的居住意愿以小家单独居住为主,其比例高达85%以上。说明单独居住是目前城市青年普遍认可和理想的居住方式。这一结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结婚用房是城市住房最主要的刚性需求之一的观点提
15、供了支持。(2)已婚青年实际单独居住的比例则在50%60%之间,比未婚青年的意愿比例低30%左右。这一结果反映出目前青年的主观愿望与他们所能达到的客观现实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距。(3)2008 年调查结果所反映的中心大城市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明显低于包含若干中小城市的2007 年调查结果,而婚后与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 年调查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心大城市已婚青年的居住方式受到大城市高房价的影响。(4)对于如何解决婚后住房问题,未婚青年的意愿相对多元化。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年表示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来解决。而未婚独生子女青年中,依靠双方父母经济支持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婚非独生子
16、女。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结婚买房方面面临更大一些的负担。(5)对已婚青年目前住房性质的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小家单独居住的已婚青年中,自己购买房子的比例大约为50%,由父母为其购买房子的比例接近30%。已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只是体现在父母为他们买房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10%左右,而后者租房的比例高于前者10%左右。2.工作:职业满足感(薪酬、是否符合个人爱好等),与同事关系,与领导关系等陆士桢,徐选国,青年保安人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从质性研究方法角度进行分析J。青年探索,2011(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年保安群体看来,幸福就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追
17、求的方向,有稳定的工作以及有和谐的家庭。尽管这一本质认识不能提升为以往研究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权威定义,但是这是从保安人员内心深处挖掘出的最真实的东西,也是当代青年保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最实际的体现。多数保安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但是也受到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即工作环境-人生目标因素、社会态度-自我认知因素、工资收入-个人需求因素、人际关系-人格特质因素、社会福利-受教育程度因素等方面的交互作用,对青年保安群体主观幸福感体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5):56-6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
18、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职业爱好和专业兴趣、专业发展、社会认同、经济收入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张乐,张翼,精英阶层再生产与阶层固化程度以青年的职业地位获得为例J。青年研究 2012(1)。第一,从表面上,精英阶层的生产过程是按照能力原则的指导方向发展的。青年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是其能否进入精英阶层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政治系统中的权力精英职位还是文化系统中的技术精英职位都对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学历是个人成为高级精英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二,就精英阶层的代际传承性或者说精英阶层的再生产状况来看,家庭背景中的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个人进入精英阶层具有促动作用。与缺乏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19、的普通家庭相比,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青年更有可能成为干部或者专业技术人士,精英阶层内部的再生产现象是不容否认和回避的。第三,更为细化的分析表明,精英阶层的再生产机制是有“限度”的。低级别权力职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阶层再生产,而父辈想要帮助子女获得中等级别的位置,那么他本人的行政级别要足够高。毛艳青,城市在职“80 后”青年生活满意度研究以广西桂林市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1(7):827。城市在职“80 后”青年对工作状况、婚恋与家庭生活、休闲生活与人际关系、社会保险、社会环境等五方面感到基本满意;城市在职“80 后”青年对其生活感到最满意的三个方面依次是:“家庭和睦”、“朋友关系”、
20、“同事关系”;城市在职“80 后”青年对其生活感到最不满意的三个方面依次是“房价调控政策”、“社会公平状况”、“收入水平”;城市在职“80 后”青年对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受到性别的影响,而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对其没有显著影响。海小娣,马俊,苑春永,张智勇,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状况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605-608.【摘要】目的:探讨新入职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对入职初期工作适应状况及长期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测量某大型外资企业新入职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三个月后测量其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角色冲突、角色
21、模糊等工作适应状况,同时收取工作绩效数据,一年后再次收取工作绩效数据。结果:职业成熟度部分维度及工作价值观部分维度可以显著预测新入职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离职意愿等工作适应状况;工作价值观中声望地位维度、入职三个月后的工作绩效、角色模糊可以显著预测一年后的工作绩效。结论:工作价值观与职业成熟度能够有效预测新入职大学生的工作适应状况和工作绩效,对长期工作结果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的追踪研究。3.社会:政治参与度、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环境等石国亮,论当代青年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提升J。青年探索,2008(2):90-93.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青年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地位。他们掌控越
22、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并不断去除社会结构中的弱势,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青年社会地位的提升,还从青年问题、社会问题和网络问题同构中得到反证。当代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徐选国 李月圆,新时期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特征及其趋势J。青年探索,2012(1)。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成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是使人们获得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它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青年政治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教育等途径,习得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
23、取向,使自己的政治人格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认知的社会化、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政治价值取向的社会化、政治行为的社会化等。新时期,青年以互联网为载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政治事务,表达政治观点、表明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抒发政治情感,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将成为青年传承、发展和实现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式。华桦,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未来观研究对上海部分80、90后的调查为例J。青年研究,2011(1).成长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一代,他们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其对于未来的期待和看法必然会深深地烙上社会现实的印记。换言之,青年未来观的形
24、成并非出于对未来的臆测,而是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在他们进行未来判断和预测过程中的正式投射。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5):1171-1173.四、青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外部因素1家庭是影响青年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对青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阳等人采用的心理综合量表和王民洁等采用适应行为量表(AAMA-ABS)和自编调查表以及Joseph P.Allen等通过抽样对185名青春期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观点。从上述材料中,也可以发现家庭父母的教育和收入状况,对子女的工作婚姻都有不等的影响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25、版社,2005.2.工作单位不同群体争取积极社会同一性的策略不同,优势群体的策略,如果采择社会流动信念体系,则:极力维持地位现状;限制个体流动数量;降低劣势群体凝聚力,避免其集体性对抗行为。因此工作单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是否与同事领导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对个人的职业适应力有重要影响。沈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J】。北京音年政治学比学报,2005(2):5-12。3.社会环境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条件:满足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的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个人潜能与人生价值的条件更加充分,进人社会结构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逐渐拓宽等等。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在生理素质、心理
26、特征、学习方式、群体文化以及经济活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青年的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逐渐增强,由此反映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则表现为,青年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显。这一切都从作为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青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的青年社会心理中表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趋加速和深化,青年社会心理的变化也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7):64-65.(二)内部因素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健全的自我意识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它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青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由于社会的变化及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适应能力,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局限性,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尖锐对立。如何使青年从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自我升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