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幸福幸福 2023年6月下半月“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本课题组以沈阳市市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沈阳市民社会心态的现状,结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内容,分析了社会心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一、调查基本情况2023年1月,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向沈阳本地微信用户发放腾讯问卷“沈阳市民社会心态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619份,经过去除无效选项的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07份,回收有效率为65.75%,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表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调研项
2、目比例%性别男34女66出生年代1959年及以前1 1960-1969年10 1970-1979年12 1980-1989年31 1990-1999年15 2000年及以后31 学历状况 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 高中或中专9 专科或本科71 研究生以上18 收入状况2500元及以下322501-5000元205001-10000元3610001-20000元920000元以上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析基于沈阳市民社会心态调查现状文/王挺 齐常华 战睿Xing Fu 59幸福心理健康二、市民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1.对是否有创伤的调查:有35%的市民都感受到过不同类别的创伤经历:其中最多的是人际交往问
3、题、情感问题相关的创伤经历占63%,如“在人群中被孤立排挤”“遭遇情感背叛”“遭遇校园霸凌”“被当众羞辱”“遭遇网络攻击暴力”“误会”;其次是有“学业或职场竞争失败”“失业”创伤经历的占45%;创伤经历与家庭问题相关的占38%,如“失独(独生子女离世)”创伤经历;如“未成年期间有重要亲人离世”、“父母离异”“被遗弃”“家庭”“家庭暴力”“成年以后亲人过世母亲过逝”;其他创伤类别占32%,如“蒙受重大经济损失”“遭遇意外伤害事件(被抢劫、车祸、地震、溺水等)”“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被侵犯”创伤经历。2.对是否有家庭困扰的调查。调查发现,53%的市民有家庭困扰,按照困扰问题的占比顺序依次排列
4、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健康问题(包括自己)”“子女教育”“婚恋问题”、“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亲子关系”。3.对学习工作体验的调查。市民对“学习或工作环境”、“待遇和收获”、“领导或老师”、“同事或同学”、“是否有学习或工作发展空间”存在不同程度不满的比例分别达到34%、42%、33%、29%、38%(“一般/不太/非常不满意”的占比)。三、市民是否具有“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调查1.市民如何应对各种社会情境是考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调查发现,68%的市民能够理性选择和相信官方媒体的信息(较符合、非常符合);市民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
5、”、“突发社会公共事件”“疫情防控政策”“国际形势变化”“社会管理问题”产生心理困扰的比例(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为18%、26%、26%、30%、15%、26%。2.在反映自尊的社会心态调查中发现,“感觉自己有许多良好的品质的人数比例”(46%)相对于“感觉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38%)、“对自己很满意”(34%)、“感受到被尊重”(36%)要高(非常符合的占比)。说明良好的品质是自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3.“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经常感到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很在意他人评价”、“很害怕失败”是反映自信水平的指标。调查显示,市民很在意他人评价和很害怕失败的占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相对
6、其它两项要高,达到了28%、26%。4.市民一段时期的情绪是反映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结果现实,有41%的市民经常有一些负面情绪,44%的市民情绪欺负比较大,而非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市民仅共占25%,有75%的市民在不同程度上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四、关于社会支持的调查市民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是”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比例顺序依次为家人和亲属(46%)其他社会机构(44%)朋友(34%)同学或同事(30%)学校和单位(24%)邻居和政府(18%)网络(16%)社区或街道(15%)志愿者、热心公众或新闻媒体(14),说明非正式社会支持力量发挥的支持作用较大。五、对
7、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的几点思考1.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创伤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被困焦虑、恐惧、愤怒等“死亡”类情绪之中”(夏卓妍,2023)。研究表明,有1015的心理创伤受害者会多少遗留些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创伤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负性事件导致的心理创口或损伤”(杨持光,2022)的定义,可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和疗愈创伤两个方面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升个体心理素质服务方面,如针对市民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婚恋关系辅导、生死观教育、财商教育等,既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如情感类、人际关系类等负性事件发生,也有助于个人形成理性认知,从而降低个人对已发生的事件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失独、重大经济损失
8、等形成负性感受导致心理创伤的程度。疗愈创伤方面,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对重点人群提供危机干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2.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自尊是社会心态的要素之一。调查发现,良好的品质60 幸福幸福 2023年6月下半月是自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包含6大项24个心理品质:一是知识与智慧(创造力、好奇心、头脑开放、热爱学习、有洞察力);二是勇气(勇敢、坚持、正直、活力);三是仁慈(爱、善良、社交智慧);四是正义(公德、公平、领导力);五是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六是卓越(尚美与追求卓越、感恩、希
9、望、幽默、精神追求),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都属于良好的品质。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便可以使个体能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困难,对于稳定社会心态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省”“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仁者爱人”等思想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24个心理品质有很多重合,个体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化为精神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渗透到言、行、意中与世界交流互动,再通过个体自省达到内在心理调适,不断修正内在自我,从而使个体能够用积极心态、坚强意志面对挫折和压力,适应世界、实现世界“大同”。因此,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促进个体形成积极心
10、理品质,知行合一,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3.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发挥作用调查发现,“经常”和“总是”依靠社区或街道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比例仅占23%,这一数据虽然与填写问卷调查的微信用户99%都在63岁以下有关(见表1),但也说明了在职群体和学生群体对社区的归属感相对比较弱。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中老年在职职工,他们收集什么信息、选择谁来提供支持和帮助不仅对自身、也对老人、儿童也即大多数市民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载体,是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是决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成败的关键(乔志宏,2019)。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基层心理服
11、务平台的作用,首要的是加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与居民、特别是与中青年、中老年等在职群体的链接。当前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定位不清、行政性事物仍然占据社区干事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很多时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需要配备的专业人员,如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都是社区干事一人身兼数职,社区中“看上去人员和机构都很完整,但实际情况可能是所有这些人员和机构都不存在”(乔志宏,2019),这就制约了社区发挥其服务职能。因此,推动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发挥作用,就要回到社区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一是剥离社区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或增设使社区专职服务人员,使其更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加深与居民的链接,以及组织专业力量、志愿者等开展
12、社区心理服务;二是要依托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机构定期开展居民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引流”。如根据困扰居民较多的家庭问题,以“财富密码与财商思维”“情绪与养生”“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等心理主题沙龙为抓手,吸引居民参与活动,一方面使居民能够有机会了解、认可、信任进而选择社区的专业心理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基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和监测社区中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和恶性事件的苗头,在源头上摸排和化解矛盾。三是提升社区网格员应用“社会心理视角”进行基层治理的能力。辛自强(2018)指出,“社会治理若能尊重并遵循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能“赢得人们的理解
13、与支持”,但是当前,多数网格员认为心理学只是解决个体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问题,欠缺主动学习心理学应用到工作实践的积极性。因此,应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网格员设立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相关课程,促进其依照心理规律、运营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社会治理工作。4.切实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调查发现,44%的市民在遇到困难时总是可以从其他社会机构获得帮助,说明了社会机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当前运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曾投入个人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来学习心理学和提升心理服务技能,也具备利他、奉献、悲悯的情怀,都渴望成为科学助人的坚实力量。但是大部分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是依靠运营者个人的资源求得市场生存,欠缺政府、学校、各企业、单位的资源链接的机构不仅参与不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来,还会存在生存发展危机。因此,政府部门应强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建设;加强与行业组织协会协作;基层部门要投入力量摸底并整合辖区内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资源,统筹、协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提供软硬件服务;要加强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