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资料仅供参考 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 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考点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
2、程中研究者经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调查法是经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其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考点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
3、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9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该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考点4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考点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
5、征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使用运算符号进行逻辑的思考活动。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考点6 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考点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
6、(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考点8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考点9 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考点10 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商计算公式:IQ=智力年龄(MA
7、)/实际年龄(CA)100考点11 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取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考点12 学习的类型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中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技能和学习规范的学习。考点13 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试误联结学习的基本规
8、律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考点14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考点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
9、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考点16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考点17 学习动机的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她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
10、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考点18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考点19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一般说来,正强化与负强化都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
11、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她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她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她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
12、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归因方式。考点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考点21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指学习者对学
13、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技能;量力而行;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考点22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考点23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
14、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转移:指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的现象。考点24 按注意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交替使用两种注意。考点25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
15、移意识性。考点26 学习迁移的种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
16、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考点27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把各种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理解或归类,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7、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们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和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考点28 知识及其分类知识是指个体经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心理学家安德森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考点29 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能够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
18、,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能够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经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考点30 知识直观知识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
19、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考点31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考点32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考点33 知识的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考点34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
20、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考点35 技能及其分类技能是个体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有: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考点36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
21、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可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考点37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和方法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22、、合作学习模式。考点38 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考点39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的培养的主要途径: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
23、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考点40 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考点41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她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考点42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24、一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的热情与工作高效率。考点4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辅导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儿童厌学症、人格障碍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坚持性原则、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5、。影响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训练法。考点44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学校的领导类型;教学期望;班级集体的大小;班集体的性质;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威信。考点45 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考点46 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考点47 教学评价的类型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
26、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优劣;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量化的教学评价与质化的教学评价:量化的教学评价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测验的方式去搜集和某一教学有关的学生实际表现或所取得进步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后,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质化的教学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观察记录、建立档案等非测验的方式去搜集和某一教学有关的学生实际表现或所取得进步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性的分析后,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考点48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课堂测验质化的教
27、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观察评价、档案评价考点49 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或社会中的影响力。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考点50 教师对学生的偏见第一印象:指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成为一种定势;晕轮效应: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她的其它特征。刻板印象:指在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的形象。考点51 皮格马利效应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被称为皮格马利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考点52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方面:经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经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具体有: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性教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