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4 ,大小:221KB ,
资源ID:72093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2093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心理学全总结.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教育心理学全总结.doc

1、教育心理学(总结)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即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 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课题,就是 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 学生而起作用。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 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 文化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 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等。 (2)教

2、师 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主要涉及教师的敬 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 面,这些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不 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 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 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 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 纪律、课堂气氛、人际关系、校风等。教

3、学环境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 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2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 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如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等。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 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 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在教 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 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

4、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 五个因素共同影响三 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 教育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 帮助教师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 如采用智力测验、 阅读测验等测查手段找出困难的症结。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 术(如学习动机规律、学习迁移规律)。教师可 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 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 活动。 三、

5、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 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 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 效果。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 丰富的例证,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 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 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 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原理并解决问题。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初创时期(20 年代以前) 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 学 这是西方

6、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 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发展时期(20 年代末) 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20 年代以后, 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 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 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 年代,有关儿 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 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 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 育心理学的内容。 成熟时期(20 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

7、育心理学作为一 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年代 60 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 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完善时期(20 年代以后) 4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 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l908 年, 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 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 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l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8、1.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 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 化。 2.实验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 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实 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 3.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 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凋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 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研究法 4.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 特征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 5.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 验作出的总结。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

9、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 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新特征的量累计积到 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表现为阶段性 的间断现象;但新特征总是在旧特征的基础上发 生的,而且又萌发下一新特征,表现为发展的连 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指身心发展是不可逆的过程,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讫时间与 达到成熟时期上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出同一 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

10、段,但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 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 8 个阶 段: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 (36、7 岁);童年期(6、7 岁11、12 岁);少 年期(11、 岁14、 岁); 12 15 青年期(14、 岁 15 25 岁); 成年期(25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小学)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 渡到书面言语;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 渡到抽

11、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通过集体活动,自我 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有一定评价;道德概念 的认识从直观具体过渡到比较抽象,开始从动机 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11、 14、 2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 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 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 占主导地位。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有所发展。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产生成人感, 独立性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 行为更加自觉。 3.青年初期(14、 17、 2青年初期(14、15 岁17、18 岁) 相当于高中时期,这是

12、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 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 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 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 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 意识,对未来充满理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 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 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两个维度: (1)纵向的方面是指从 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2)横 向方面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

13、键期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 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 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 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 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岁是 2 4 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 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 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 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 成几个

14、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这些 阶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每个阶段有它独特的图 式,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 (0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 的分化,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 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只有动作智慧,没有表 现和运算智慧。三个特点:从被动反应发展到 积极而有意识的反应;从看不见物体就认为不 存在,到物体在眼前消失仍然认为物体存在; 通过操作物体来了解其属性。 前运算阶段(2 (2 2前运算阶段(27 岁) 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 性, 还不能进行

15、抽象的运算思维; 思维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 (7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 外形上发生了变化, 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特征: 多维思维;思维可逆转;去自我中心; 能通过表象进行具体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 (11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特征: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运用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 可逆思维;思维的灵活性。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 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

16、同化能 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认知发展的速度是可 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 学可以加速认知的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 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 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 对教学的启发: 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 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 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 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 发展区而达到

17、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 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 的过程,必须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 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 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 体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特征。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 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 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给以不间断的关切、照 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

18、感, 这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 岁) 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做力所能 及的事,鼓励探索,就能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若溺爱或过于指责,就会产生羞耻与怀疑。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如父母教师能耐心听取,细 心回答,多加鼓励,就能发展主动性以及明辨是 非的道德感。如果父母不耐烦或嘲笑,儿童则产 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 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 中得到成人的奖励,将养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 人格。如果多次受挫,或成绩被漠视,则易形成 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9、岁) 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 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 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尤其 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无 法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1825) (7)繁殖对停滞(25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 对教学的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 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 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 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 冲突, 主要发

20、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小学生勤 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小学)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 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 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亲子交往、父 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专制型 模式下的儿童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 交往。放纵型模式下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和探索精 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事易退缩。民主型模式 下儿童最成熟,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 自控力强,喜交往。 (2

2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 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 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教师的品德修 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 等,对学生人格发展意义重大。 (3)同辈群体 与同辈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 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 的基础。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 的强化物;另一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 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 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 即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自我体

22、验,如自尊、 自爱、自豪、自卑等;自我监控,如自我监督、 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等。 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三个过程: (1)生理自我。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在 3 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从亲信他人评价过渡到自我评价, 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青年 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 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常将很多心智用 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 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独立意向日趋强 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 “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

23、个性成 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 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 的核心力量。 (1)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 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小学) 4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1)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 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 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小 学生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从表面到内部

24、;从 简单到复杂;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 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2)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 着独立性、批判性的增强,小学生与父母、教师 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 全信服到出现怀疑和思考,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 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 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 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

25、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 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 出来的能力。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 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 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性是指在将一个知 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 点。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 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 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 思型,而有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

26、式是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 找到惟一正确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 现为思维沿不同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2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 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 Iq。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 了许多测量工具, 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简称 SB 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 蒙于 1905 年编制。 1936 年。美国的韦克斯勒

27、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 表, 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 儿童智力量表 (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智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个体间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 模比较表现出的差异。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 平呈常态分布(钟形分布)。个体内差异指个人 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如言语、操作上得 分不同。 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 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研究 表明,男女智力整体水平相当,各自具有自己的 优势领域。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 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 教

28、。 (1)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 形式。斯托达德提出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年级制与非年级制结合起来。 (2)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努力使教学 方式个别化。布鲁纳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 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 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 握的程度。 (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美国的斯金 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 二、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 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 人格的核心。 1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29、下几方面:对现实 态度的性格特征,如对学习的态度;性格的理智 特征,指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表现 出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 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及主导心境等方 面的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对自己行为 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 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 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 绪型、意志型。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影响学习的 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 习内容的选择,而且

30、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 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 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 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特殊儿童(小学) 三、特殊儿童 广义的是指偏离常态的儿童,即包括智力超常和 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的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 智力超常儿童:指智商超过 140 分的儿童。 弱智儿童:指智商低于 70 的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 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如注意障碍、记忆障 碍、阅读障碍等。 聋、哑、盲的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

31、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 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1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 个定义说明: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 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

32、世代 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 (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通过 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 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 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内容: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 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 的条件一书中提出学

33、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 类影响较大。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 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把学习分为八类: (1) 信号学习: 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 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2) 刺激一反应学习: 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 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 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 连锁学习: 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 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 结。 (4) 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 联结。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 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6) 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并对同类事物的

34、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 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 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学习: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即能力。指学生应用概念符号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专家的注意、学习、 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 力。即学会如何学习。 (3)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表 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 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 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

35、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 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联接学习理论认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 在刺激 S 和反应 R 之间建立直接联接的过程。强 化在刺激反应联接的建立中期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 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 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 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1经典实验 2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学习者在反应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接就 会增强,反之,则削弱。 (2)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一经练习运用,联接的力量 就增大,否则减少。 (3)

36、准备律 当联接实现处于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 否则感到烦恼。 3教育的意义 (1)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 误中进行学习; (2)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3)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获得: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 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另一方面, 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 否则也将难

37、以建立联系。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 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 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 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 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 出不同的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 为和操作性行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 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 率。强

38、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 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个体作出反应 逃避了厌恶刺激,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 生的概率便增加。如,见垃圾绕开。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 信号呈现时,个体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 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 中发生概率增加。如,听到喇叭声迅速躲避。 3消退 个体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 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 生的概率便降低。 4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做出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不 同。 教育意

39、义: 教育意义: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影响下,程 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成为 20 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 教学改革运动。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过程,这一学习 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 信息加工。所以,教学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 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1信息流 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 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其次,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 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 长时记忆时要经过编码过程。最后,当需要使用 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2控制结构 包括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期望

40、事项是指学生期 望达到的目标; 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认知策略。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 造认知结构;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学习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 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学习的过程就 是顿悟的过程。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

41、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 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 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 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 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 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获得新知识后,还要 对它进行转化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可以核对处理知 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任务,或是否运用正确。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布

42、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 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 学的中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 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 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 第二,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 图像和符号三种形式来呈现。 第三,程序原则。教学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 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每 门学科都有各种不同的程序。 第四,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 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3结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 (1)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度,最 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43、(2) 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 的教学活动过程; (3)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 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 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 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 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 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 词虽然不同, 但却

44、是等值的;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 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 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 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从主观条件来看,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 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 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 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 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 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1)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

45、受事物意义 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 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适合年龄较大、有较丰富 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 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 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 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并在 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 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2)接受学习的条件先行组织者技术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 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所谓“先行组织 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 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 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

46、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 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 习的迁移。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 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 观主义;环境主义;强化。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 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 强调了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而建构主义是认 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 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 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建构主义的知

47、识观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 了巨大挑战。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 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 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所以,不 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 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习 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 化,把握他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 向“思维中的具体”。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 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 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 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 新旧

48、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 学不能无视学生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 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 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1. 动机及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 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 能。 2学习动机及其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 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 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 待。 (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 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 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 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 机,指向的是学习任务和活动本身。 自我提高的内驱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